宮詞·故國三千里

這首五絕又題作《何滿子》。是唐朝詩人張祜的代表作。這首詩是一首有名的宮怨詩,但是非常的與眾不同。唐代其他的宮怨詩大多是寫失寵之後或者是從未得寵的幽怨,但這首詩以一個“正得寵人”的身份來寫宮怨,更突出了那個時代宮中女子命運的悲慘。讀起來別有韻味。

作品信息

【名稱】《宮詞·故國三千里》
【年代】中唐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詩意圖
【作者】張祜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宮 詞
故國①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詩意圖
一聲何滿子②,雙淚落君③前。

作品注釋

①故國:故鄉。
②何滿子:唐玄宗時著名歌手,據說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張口高歌,曲調悲憤,使“蒼天白日黯然失色”。結果皇帝聞之,終因惜其技藝難得而降旨緩刑。因為何滿子出色的技藝,大詩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繼為之賦詩,其中以張祜的《何滿子》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最為感人。這首宮詞後來流傳甚廣,其唱來異常悲怨。據說唐武宗時,有一孟才人,因有感於武宗讓其殉情之意,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滿子》,唱畢,竟氣絕身亡。一作“河滿子”,舞曲名。題又作“宮詞”。白居易《何滿子》詩:“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弄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何滿子”聲調哀婉。《樂府集》引白居易《何滿子》詩的自注說:“何滿子,開元中滄州歌者,臨弄進此曲以贖死,竟不得免。”
③君:指皇帝。這裡是指唐武宗。據《唐詩紀事》,張祜《宮詞》:“傳入宮禁,武宗疾篤,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訊,爾何為哉?’指笙囊泣曰:‘請以此就縊。’上憫然。復曰:‘妾嘗藝歌,請對上歌一曲,以泄其憤。’上許。乃歌一聲《何滿子》,氣亟立殞。上令候之,曰:‘脈尚溫而腸已絕。’”後來張祜別有詠《孟才人嘆》一絕,詞云:“偶因歌態詠嬌嚬,傳唱宮中十二春。卻為一聲何滿子,下泉須吊舊才人。”

作品譯文

故鄉和親人遠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閉在這深宮裡二十年了,聽一聲曲子《何滿子》,忍不住掉下眼淚。

作品鑑賞

一般以絕句體裁寫的篇幅短小的宮怨詩,總是只揭開生活畫圖的一角,讓讀者從一個片斷場景看到宮人悲慘的一生;同時往往寫得委婉含蓄,一些內容留待讀者自己去想像,去玩味。這首詩卻與眾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圖,而且是直敘其事,直寫其情。 
詩總共只有二十個字。作者在前半首里,以舉重若輕、馭繁如簡的筆力,把一個宮人遠離故鄉、幽閉深宮的整個遭遇濃縮在短短十個字中。首句“故國三千里”,是從空間著眼,寫去家之遠;次句“深宮二十年”,是從時間下筆,寫入宮之久。這兩句詩,不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強烈的感染力;不僅把詩中女主角的千愁萬恨一下子集中地顯示了出來,而且是加一倍、進一層地表達了她的愁恨。一個少女不幸被選入宮,與家人分離,與外界隔絕,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來已經夠悲慘了,何況家鄉又在三千里之外,歲月已有二十年之長,這就使讀者感到其命運更加悲慘,其身世更可同情。與這兩句詩相似的有柳宗元別舍弟宗一》詩中“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一聯,也是以距離的遙遠、時間的久長來表明去國投荒的分外可悲。這都是以加一倍、進一層的寫法來增加詩句的重量和深度。 
後半首詩轉入寫怨情,以一聲悲歌、雙淚齊落的事實,直截了當地寫出了詩中人埋藏極深、蓄積已久的怨情。這後兩句詩也以強烈取勝,不以含蓄見長。過去一些詩論家有詩貴含蓄、忌直貴曲的說法,其實並不是絕對的。應當說,一首詩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強烈,要服從它的內容。這首詩的前半首已經把詩中人的處境之悲慘寫到了極點,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勢必讓詩中人的怨情噴薄而出、一瀉為快了。這樣才能使整首詩顯得強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動讀者的藝術效果。這裡,特別值得拈出的一點是:有些宮怨詩把宮人產生怨情的原因寫成是由於見不到皇帝或失寵於皇帝,那是不可取的;這首詩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寫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詩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賞識的時候迸發出來的。這個怨情,聯繫前兩句看,決不是由於不得進見或失寵,而是對被奪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議,正是劉皂在一首《長門怨》中所說,“不是思君是恨君”。 
這首詩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四句詩中,前三句都是沒有謂語的名詞句。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曾指出,詩句中“實字多,則意簡而句健”,而他所舉的“皆用實字”的例句,就是名詞句。這首詩之所以特別簡括凝鍊、強烈有力,與運用這種特殊的詩句結構有關。另一特點是:四句詩中,以“三千里”表明距離,以“二十年”表明時間,以“一聲”寫歌唱,以“雙淚”寫泣下,句句都用了數目字。而數字在詩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個問題表達得更清晰,更準確,給讀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詩句特別精煉有力。這首詩的這兩個藝術形式上的特點,與它的內容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與張祜同時的詩人杜牧非常欣賞這首詩,在一首酬張祜的詩中有“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句。這說明,張祜的這首詩道出了宮人的辛酸,講出了宮人要講的話,當時傳入宮中,曾為宮人廣泛歌唱。

作者簡介

張祜
(約785—849?)唐代詩人。字承吉,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享年70歲。張祜縱情聲色,流連詩酒,同時任俠尚義,喜談兵劍,心存報國之志,希圖效力朝廷,一展抱負。他因詩揚名,以酒會友,酬酢往業,結識了不少名流顯官。然而由於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於節度使,淪為下僚。張祜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詩風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但略顯不夠清新生動。詩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集十卷,今編詩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