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從秦朝開始,“宮”成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則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宮殿建築的規模在以後的歲月里不斷加大,其典型特徵是斗拱碩大,以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有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宮殿建築。
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表現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由於中國的禮制思想里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穀、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社為土地,稷為糧食),這種格局被稱為“左祖右社”。古代宮殿建築物自身也被分為兩部分,即“前朝後寢”:“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後寢”是皇帝與后妃們居住生活的所在。
萬象神宮
萬象神宮即武則天明堂,於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號“萬象神宮”,高300尺(今90餘米)。富麗堂皇,準許民眾入內參觀。武太后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後來武則天稱帝,萬象神宮成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舉行祭天地的儀式,同時迎接各地使節。武則天命令僧薛懷義率令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后加尊號為“聖母神皇”。明堂明堂於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號“萬象神宮”,富麗堂皇,準許民眾入內參觀。武太后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 後來武則天稱帝萬象神宮成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舉行祭天地的儀式,同時迎接各地使節。 明堂為武則天垂拱四年(668年)在乾元殿舊址上建造。據文獻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為多邊形,圓頂。有上中下三層,古人認為明堂可以上通天象,所以“下層象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圓蓋,蓋上盤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圓蓋。”上層為圓頂亭子,上立高一丈的塗金鐵鳳,屋頂鋪木胎夾紵漆瓦。明堂有上下貫通的巨木中樁,作為斗栱梁架依附的主幹。明堂的規模和複雜程度超過唐兩京所有宮殿,反映其設計與施工能力已接近或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武則天時期,曾在此宴饗群臣,接受朝賀,發布政令。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武則天時的一些宏偉建築物先後被毀掉。開元二十七年毀明堂上層,改修下層為新殿,次年又改新殿為乾元殿。
同時,明堂又是標新立異、時髦華麗之作。武則天以獨特的方式和創新精神建造明堂,“時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適於事”,一反過去拗於周制的復古傳統和呆板四方的單層建築模式,又在內涵上繼承了傳統明堂“象天法地”的設計原則。唐洛陽宮明堂上圓下方的建築形制,開創了以後中國古代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它所體現出的天子與天相通、象徵性表達四時、十二時辰、二十四氣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等宇宙時空觀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明清禮制建築——天壇祈年殿的形制與設計。
明堂建成後,武則天非常高興,“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親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頒九條以訓於百官。文多不載。翌日,又御明堂,饗群臣,賜縑纁有差。自明堂成後,縱東都婦人及諸州父老入觀,兼賜酒食,久之乃止。吐蕃及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來賀。” 可見當時大唐第一高樓——明堂落成之後天下轟動的盛況,遊客紛至沓來,像極了今天世界第一高樓“杜拜塔”剛落成時的樣子。只不過,這個大唐最著名的地標和旅遊景點只是偶爾對遊客開放。
不過,明堂“大唐第一高樓”的稱號並沒有保持多久。則天帝是個高樓迷,明堂建成後不久,即命僧薛懷義開始修築更高的用來安放大佛的“天堂”。 《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記載:“懷義作夾大像,其小指猶容數十人。於明堂北起天堂五級以貯之,至三級則俯視明堂矣”,《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也記載:“堂始構,為風所摧,更構之。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庫為之耗竭。”可見,天堂工程比明堂大的多,也比明堂(高88米)高的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僅天堂內放置的大佛就高達百尺(30多米),其小指就能容數十人。而且,天堂在初建之時,曾數次被大風吹倒而後重建。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天堂的確切高度(估約150米以上),但它是我國古代木結構第一高樓則是毫無疑問的。
大唐帝國第一、第二高樓——天堂、明堂的落成,構成了神都洛陽城最恢弘壯麗的天際線,代表了大唐建築技術無與倫比的傑出成就,折射出大唐國民昂揚自信、開拓奮進、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大唐,正站在世界之巔,神都,則是萬國中心。
然而由於明堂離天堂過近(考古勘察知,兩者之間的夯土地基僅距16米),“證聖元年(695)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災,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毀”。明堂是帝國命運和皇權的象徵,明堂被毀這件事對武則天打擊很大,然而她並沒有灰心。同年三月,武則天詔令原尺寸重建明堂,天冊萬歲二年(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故為武周明堂,又號曰“通天宮”。
開元年間,唐玄宗勵精圖治,國勢日隆,曾先後5次移居東都,在洛陽主政近11年,開創了繁盛一時的“開元盛世”。這時的大唐帝國依然是兩京並重,“三秦九洛,鹹曰帝京”,在唐玄宗眼中,東都依然是第二首都。帝國心臟,東西兩京,攘外安內,交相輝映,他們共同撐起了大唐盛世的天空。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為“乾元殿”;開元十年(722年),又恢復了“明堂”舊稱。
開元末期,唐玄宗迷戀楊玉環而對其無法自拔,從此沉醉於歌舞昇平、聲色犬馬之中,“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時的唐玄宗已無進取之心,親佞遠賢,朝政漸廢。至天寶年間,玄宗已不出長安,東都的重要性已漸被遺忘, 這也為以後的“安史之亂”和大唐的急劇中衰埋下了伏筆。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認為洛陽明堂“體式乖宜,違經紊亂,雕鐫所及,窮侈極麗”,遂於十月二日詔令將作大匠康素往東都毀明堂;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素以毀拆勞人,遂奏請且拆去上層,卑於舊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樓。樓上有八龍騰身捧火珠。又小於舊制周圍五尺。復以真瓦,取其永逸。”這座新殿依舊叫“乾元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延燒廊舍,改新殿為“含元殿”。可見這時的明堂,被拆掉了最上層,去掉了通心柱,並在中層鼓座上改置了八角形攢尖頂;其高度依然有200尺近60米之高,依然是一個體量龐大的巨型建築。
安史之亂(755年~763年)中,明堂經叛軍和回紇兵兩次焚燒,762年最終被毀。亂後,大唐的強大國力驟然崩塌,一蹶不振,進入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藩鎮割據、宦官亂政和朋黨之爭局面中。除了那些千古流芳的詩人墨客的名字外,這個時期的大唐似乎乏善可陳,已開始被世界漸漸遺忘。
明堂,帝國國運的象徵。唐明堂——萬象神宮、通天宮的命運見證了大唐帝國的盛衰沉浮、榮辱變遷。它曾經是以世界第一的高度傲然於世,睥睨天下,後來又自毀求全,但也仍不失英武偉岸之氣,可最終還是在戰亂中轟然倒下了,化為焦土殘垣。
其他建築
天闕:即龍門“伊闕”,位於中軸線的最南端,對應於天上的“天闕星座”。
天街:即“定鼎門大街”,連線宮城正門和郭城正南門“定鼎門”的御道,寬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對應於天上的“天街”星座。
天津:即“天津橋”,隋煬帝時所建。洛陽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洛水就像天上的“銀河”,其上之橋則喻意通向天庭天子之渡口,故取名“天津橋”。
天樞:立於皇城正門端門外、天津橋頭以北之“萬國頌德”銅鑄紀念碑,高30餘米,對應天上的“天樞星”。 天門:即宮城正門“應天門”, 對應天上的“天門”星座。隋、唐初之時稱“則天門”,睿宗李旦因避其母名諱而改名,晚唐五代時期稱“五鳳樓”,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李世民取東都時因太過奢華而被焚毀,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重建。平面呈“凹”字形,雙向三出闕,由門樓、朵樓、闕樓組成,是隋煬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時期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經考古發掘,“應天門”形制為北京故宮宮城正門“午門”之最初原型。
天宮:即“明堂”,初號“萬象神宮”,重建後曰“通天宮”。史上體量最大之木構建築,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約88米,唐代建築技術之巔峰巨作;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禮制建築,開創了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為北京天壇“祈年殿”所延用。
天堂:即禮佛堂“天堂”,內貯大佛,高度估約150米以上,史上最高之木構建萬象神宮國家遺址公園
據記載,明堂建於公元688年,號“萬象神宮”,高約86米,是武則天布政令、饗群臣、迎使節、祭天地的大殿,是武周王朝的統治中心。1986年,明堂遺址在今天洛陽中州路與定鼎路交叉口東北側被發現。
秦鹹陽宮
鹹陽宮是秦帝國的皇宮,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和西安市部分重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開始建設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鹹陽宮已建成。
最初鹹陽宮位於秦都鹹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不斷進行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
秦末項羽入鹹陽,屠城縱火,鹹陽宮大半夷為廢墟。
據考古專家推測,整個關中地區都是都城,鹹陽宮西路直至阿房宮,再至終南山修建門闕,東路直至極廟(信宮)途中架起閣道,猶如空中走廊整體連線,整體是按照星象規劃的。把南邊的秦嶺,西邊的隴山北邊的北部山系,和東邊的崤山黃河做為外部城牆。秦朝在關中地區修建了300多個離宮別館,而且這些離宮別管之間都是用各種道路連線起來,復道、甬道、閣道。考古專家據此推斷,廣義上鹹陽宮總面積可能相當於漢長安城的近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秦阿房宮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可見阿房宮確為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全用夯土築起,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邐不斷,形成一長方形台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當地稱為“郿塢嶺”。這兩處地方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蹟。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於驪山修建的豪華宮殿。阿房宮遺址位於秦都鹹陽上林苑內,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牧曾經寫過《阿房宮賦》,認為此宮殿被項羽焚燒。清代畫家袁耀也曾繪製過《阿房宮圖》。秦朝此宮殿僅完成地基而已,也未被火焚燒過,項羽焚燒的是鹹陽宮。
阿房宮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史記》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自覺功績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鹹陽的宮室太小,不足以展現自己君臨天下的威儀。在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他下令在王家園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規模龐大的宮殿群落。“先作前殿阿房”,隨後,以阿房宮前殿為中心,在周圍建造了270餘座離宮別館。宮室之間以“空中走廊”連線。這些走廊又依地勢直達終南山下,在山頂建宮闕作為阿房宮大門。
這座宮殿究竟有多大?《史記》說,那座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秦代一步約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合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前殿東西大概寬690米,南北進深約115米,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後人推測,阿房宮包含兩大建築群,一是前殿建築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築群。
杜牧描繪的這幅阿房宮盛景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的腦海里。這位從事宮殿考古40年之久的研究人員很清楚,這僅是文學描寫,出土資料才是還原歷史的最可靠手段。
阿房宮基礎夯土台基東西北三面建築有高大的城垣,故又稱阿城,其名稱的出現不會晚於漢代。《漢書·東方朔傳》載:“舉籍阿城以南。”唐顏師古註:“阿城,本秦阿房宮也,以其城壁崇廣,故俗呼為阿城。”
考古發現,阿城的北垣長1270米。由於夯土台基的西部和東部為現代村莊復蓋,故西牆和東牆的詳細情況還不清楚。
2007年12月,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聯合進行的阿房宮遺址考古活動終於結束了。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表示,此次活動基本摸清了阿房宮及其周圍秦漢宮室建築的情況。結論顯示,阿房宮只有一座建了一半的前殿。文學作品和歷史典籍中那些宏大宮室場景的描寫,勾勒的是該組宮殿的設計藍圖而已。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傳聞也缺乏考古證據的支持。 儘管考古隊員將鑽眼打到每平方米5個之多,還是沒有發現任何灰燼層。項羽火燒阿房只是一場歷史誤會。
儘管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有一座前殿,根本稱不上是一座“宮”,更不用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了,但關於這座神奇宮殿的傳說卻流竄於各種歷史文獻之中。後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為了預防刺客,秦始皇讓人用磁石建造阿房宮的北闕門,這樣身懷利刃的刺客經過此地時就會被發現。《三輔舊事》則說,秦始皇將東方六國的兵器收集起來,鑄造成12個銅人,安置在阿房宮門口,作為顯赫功績的象徵。
漢長樂宮
公元前202,漢高祖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建成的長樂宮,是為大漢三宮之一,兩年之後建成未央宮於是才把漢朝的都城從櫟陽遷都長安。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
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淮陰侯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和蕭何誘殺在長樂宮的鐘室只內。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就專供太后居住,遂得名。
長安在秦代原是鹹陽附近位於渭河南岸一個鄉聚的名稱,由於成為交通的要衝而成了兵家的必爭之地。劉邦採納了賢臣張良的建議,遂定都於此。
長安城裡有三級宮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合稱“漢三宮”。而長樂宮位於城東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圍夯築宮牆,牆基寬20米,周長1萬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相當於漢長安城的六分之一。宮牆的四面有門。宮內的殿址破壞嚴重。 在歷史上,長樂又叫“東宮”。當時有名的軍事家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謀殺在這裡。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長樂宮就專供太后居住,遂得名。長樂宮遺址又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建築的高超水平。
長樂宮不愧是中國漢代的“三宮”之一。
漢未央宮
未央宮在長安城的西南部,是皇帝朝會的地方。始建於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遷朝廷於此,以後一直是西漢王朝政治統治中心。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台、天祿閣、石渠閣等。其中前殿居全宮的正中,基壇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端最高處約15米,是利用龍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據歷史書籍的記載,未央宮的四面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
未央宮位於今陝西西安西北約3千米處,建於長安城西南角,為長安城地勢最高之處。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礎上修建,惠帝即位後,開始成為主要宮殿,成為西漢諸帝的日常起居和辦公場所。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宮內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殿等,另外還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歲羽、鳳凰、通光、曲台、白虎、猗蘭、無緣等殿閣32。其殿台基礎是用龍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於長安城。由於其處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於未(西南方)的中央宮殿之意。
漢未央宮在長安城的西南部(今天的西安市西北5公里),是漢朝君臣朝會的地方。總體的布局呈長方形,四面築有圍牆。東西兩牆各長2150米,南北兩牆各長2250米,全宮面積約5平方公里,約占全城總面積的七分之一。未央宮建於長樂宮修復後不久,是漢高祖稱帝後興建,由劉邦的重臣蕭何監造。自未央宮建成之後,漢代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所以它的名氣之大遠遠超過了其他宮殿。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整個宮殿由承明、清涼、金華等40多個宮殿組成。南部正門以北偏西建未央宮前殿,漢未央宮的遺址仍存有當時高大的夯土台基。
漢建章宮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以北5公里的地方就是西漢首都長安城遺址所在地。建章宮在漢長安城直城門外的上林苑,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建,是由許多宮殿台閣組成的,號稱千門萬戶。西漢武帝時建桂宮、北宮、明光宮,並於城西外側建建章宮,於城西南擴充秦以來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廣建離宮別館。漢高祖劉邦開國後,因定都問題上兩種意見未定,所以長安城先建宮殿後築城牆。城牆是劉邦之子惠帝(公元前194年)時才建,而漢時城內宮殿大都在開國皇帝的手裡就完成了。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則堪稱中國的“漢三宮”。
晉建康宮
建康城是東晉、劉宋、蕭齊、蕭梁、南陳五代京師的名稱,六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
東晉建都建鄴城後,改名建康。並按照西晉舊都洛陽格局,對東吳建鄴城進行改建,新建皇宮“建康宮”。之後的南朝政權四個朝代沿用建康宮城未有改變。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元朝,建康府先後改稱建康路、集慶路。
吳的都城周20里余,南北長,東西略短,位置約在今南京城北部。宮城在城內偏北部分,西為孫權建的太初宮,東為孫皓建的昭明宮和苑城。
東晉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吳舊城,增闢九座城門。齊時在土城外包磚。宮城是東晉鹹和年間在吳昭明宮、苑城的舊址新建的,稱建康宮,又稱台城。據記載有宮牆三重,外周八里。南面正面是大司馬門,直對都城正門宣陽門,兩門之間是二里長的御道。御道兩側開有御溝,溝旁植槐、柳。大司馬門前東西向橫街,正對都城的東、西正門。苑囿主要分布於都城東北郊。宮城北有華林園,原是東吳的舊宮苑,宋時加以擴建。復舟山有樂游苑,宋時就東晉藥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東晉時築長堤以防水患,並引湖水通入華林園、天淵池和宮內諸溝,再下注南城壕。
建康無外郭城,但其西南有石頭城、西州城,北郊長江邊築白石壘,東北有鐘山,東有東府城,東南兩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柵,設籬門,成為外圍防線。都城南面正門即宣陽門,再往南五里為朱雀門,門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橋朱雀航。宣陽門至朱雀門間五里御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也主要分布在御道兩側和秦淮河畔。秦淮河南岸的長乾里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烏衣巷則是東晉王、謝名門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貴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東青溪附近風景優美的地帶。
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內外遍布佛寺,有五百餘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雞鳴寺前身)、瓦官寺、開善寺和城東北攝山的石窟寺等。
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長江,又從秦淮河引運瀆直通宮城太倉,運輸貢賦,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運瀆,以保證漕運和城壕用水。
建康城作為都城的三百多年中,不斷發展,商業繁華,人才薈萃,文物鼎盛,成為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1129年,宋高宗也曾一度來過金陵,並改江寧府為"建康府",表示要在這裡領導抗金,恢復北宋的河山。
1135~1162年,建康城先後四次重修。建康城內的布局是:將南唐宮城改為行宮,宮門前的虹橋改名"天津橋"(今內橋)。行宮的東、北、西三面大多是軍營,官署和學校主要在行宮的東南面,如今的"夫子廟"就是宋代開始建立的"建康府學"。商業區和居民區,則集中在行宮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兩岸。
隋大興宮
大興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屬於隋朝皇宮。隋朝及唐朝初年稱為大興宮,唐睿宗以後稱為太極宮,為隋高祖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興建,開皇三年建成,由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為隋朝皇宮。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稱太極宮。宮城坐落在大興城中軸線北端、大明宮之西。
自隋文帝開始,以大興殿為中朝,是皇帝主要聽政視朝之處,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臨此殿會見群臣,視朝聽政。另外,皇帝登基,冊封皇后、太子、諸王、公主大典及宴請朝貢使節等也多在此殿舉行。
唐高宗以後,皇帝多移居大明宮和興慶宮,但每遇登基或殯葬告祭等大禮,如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敬宗即位,唐代宗、唐德宗葬儀仍移於大興宮(太極宮)進行,它在長安三內諸殿中地位最尊。
大興宮為隋高祖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興建,開皇三年建成,由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為隋朝皇宮。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稱太極宮。宮城坐落在大興城中軸線北端、大明宮之西。自隋文帝開始,以大興殿為中朝,是皇帝主要聽政視朝之處,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臨此殿會見群臣,視朝聽政。另外,皇帝登基,冊封皇后、太子、諸王、公主大典及宴請朝貢使節等也多在此殿舉行。
大興殿
唐高宗以後,皇帝多移居大明宮和興慶宮,但每遇登基或殯葬告祭等大禮,如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敬宗即位,唐代宗、唐德宗葬儀仍移於大興宮(太極宮)進行,它在長安三內諸殿中地位最尊。大興殿位於宮城的中央,東臨東宮,西連掖庭宮,南接皇城,北抵西內苑。東西寬2820米,南北長1492.1米,面積2.9平方公里,約相當今北京明清故宮的近五倍。
唐大明宮
初建於公元634年,當時,李世民在城東北角禁苑內的龍首塬上修“永安宮”讓其父李淵在那裡臨時消暑,但還未完工,李淵就死去,於是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更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蓬萊宮。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改名含元宮,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復名大明宮。從此,直至唐末的200餘年間,唐皇帝都住在大明宮(除開元年間的唐玄宗一度在興慶宮),並成為皇帝處理朝政、接見群臣、舉行閱兵儀式等重要大活動的地方。這裡也就成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大明宮可堪稱中國古建築的傑作,但中和三年(883)、光啟元年(885)與乾寧三年(896)連遭兵火,遂成廢墟。1957~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勘察與發掘,1980~1984年又做了重點發掘。這樣才使得遺址內的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翔鸞和棲鳳兩閣及太液池、蓬萊亭等遺址清楚可見。
南京故宮
南京故宮,又稱南京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初的皇宮,如今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故宮位於南京城東,占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
明故宮壯麗巍峨,殿閣崇偉,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後經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建完成。曾為明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故宮才正式結束皇宮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
明故宮屢遭破壞,現僅存部分地面建築與地下柱礎等遺蹟1958年,列為江
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故宮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朝集慶城外東北郊(即南京市中心東部),初稱“吳王新宮”,後又稱"皇城"。 由於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故新宮建築規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內廷建築,東西兩側空地均未興建宮室。 新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 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 後為華蓋殿,謹身殿。 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為北京,並於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 由於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 此後數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棄建設中都的計畫,集中力量修建南京。 此次修建,增設午門左右兩闕,在奉天門左右增加東西角門,並增建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設宮牆,以新牆之內為皇城,原皇城改稱宮城。 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承天門,金水橋,形成"T"字型廣場,向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門。廣場東側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為五軍都督府。
南京故宮修建時注意了風水的問題,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但是由於選址的局限,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採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地基下沉的問題,宮內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戰時不易防衛。
南京故宮衛星復原圖
朱元璋死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滿,便以進京誅滅奸臣為名,向南京進兵。經四年戰爭,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師,結
果“都城陷,宮中火起”,燒毀了奉天殿等宮殿,建文帝與后妃也被燒死(一說是逃往南方)。
朱棣即位後仍居於南京故宮中,但同時下令以北平(今北京)為行在,準備遷都。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故宮建成,次年朱棣遷都北京,此後南京故宮不再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此後數百年間,風吹雨打,自然損壞也很嚴重。如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風雨,江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皆壞”。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的弟弟朱由崧逃往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延時,明故宮已相當破敗,以致朱由崧只能在南京即皇帝位於武英殿了,因為金鑾寶殿已蕩然無存。
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權。 此時的明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南京太廟也早已被焚毀,朱由崧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興建了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清滅南明後,改南京為江寧,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設定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予以隔離,明故宮建築遭到很大破壞。
南京故宮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
康熙年間,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達江寧(南京),見到殘破不堪的“明時故宮”大為感慨,作《過金陵論》一文寫道:“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殘壁矣!……頃過其城市,閭閻巷陌未改舊觀,而宮闕無一存者,睹此興懷,能不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耶!”可見此時的明故宮已經相當荒涼。
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沒有使用明故宮作為宮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建設新宮,此間拆取明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至太平天國滅亡時,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
到了清鹹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運動,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蛇鼠出沒的廢墟。1911年,英國人法雷斯還從明故宮遺址中拆走七塊石刻和三對石獅,運往下關揚子飯店進行裝飾。
民國時期,曾計畫以明故宮地區為中央行政區,但由於財力和戰爭的原因,該計畫沒有全部實現,只是在明故宮遺址範圍內修建了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資料陳列館。1929年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安葬中山陵,新建的中山東路從明故宮遺址中穿過,將其劃為南北兩部。 至民國後期,明故宮已成為一處小型機場。
1949年南京剛一解放,劉伯承、陳毅等同志即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座談,徵求保護意見。與會者一致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宮遺址,應該予以保護,因此決定將約350個石柱礎就地深埋,埋入路北側中軸線及其兩側;將中山東路北側約60萬平方米的地闢為南京軍區教練場進行保護;並將當年被英國人法雷斯劫至下關揚子飯店的石雕運回遺址重加修整。
1956年10月,明故宮遺址被公布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明故宮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2000年省大劇院改址另建,公園復建後為南京市首批免費公園重新對外開放。2006年,明故宮遺址正式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後,南京市政府已規劃論證新的保護利用明故宮遺址的方案,並打造成國家級遺址公園。
布達拉宮
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郊西北的瑪布日山上的布達拉宮,是聞名世界的的宮堡式建築群,它集中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和古藏民高超的智慧與才藝。它是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的地方,又是西藏過去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從五世達賴起的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
布達拉宮早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就開始建造,至今已近1400年的歷史。據說當時西藏的吐蕃王松贊乾布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別在拉薩海拔3,700多米的紅山上建造了1000間九層樓宮宇——布達拉宮。
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規模宏偉,現占地41萬平方米,僅建築面積就達到了13萬平方米。宮體為石木結構主樓有13層,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高達115米。5座宮頂復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
由於歷史的變遷,當松贊乾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滅亡後,古老的宮堡也大部分被毀於戰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紀(公元1645年,五世達賴被清朝政府正式封為西藏地方政教首領後,才開始了重建布達拉宮。以後歷代達賴又相繼進行過擴建,於是布達拉宮就成了今天規模,並且正式成為了藏傳佛教的聖地。
布達拉宮的整體建築主要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為達賴喇嘛服務的親信喇嘛居住)組成。在紅宮前還有一片白色的牆面為曬佛台,這是每當佛教節慶之日,用以懸掛大幅佛像的地方。布達拉宮是神聖的代名詞,素有“高原聖殿”的美譽。它是西藏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團結向上的表征。因為它凝結了藏民無窮的智慧和漢藏文化交流的偉大結晶。布達拉宮是藏式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由於宮內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綢緞上彩繪的唐卡,以及歷代文物。布達拉宮在1961年被列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1994年12月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 |
中國宮殿建築以北京的故宮為代表。紫禁城,即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過。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數米高的紅色圍牆,周長3400多米,牆外是護城河。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獨特、陳設之華麗、建築之輝煌,在世界宮殿建築中極為罕見。故宮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發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築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建築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建築形象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三個大殿的內部均裝飾得金碧輝煌。故宮的後一部分——“內廷”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建築多包括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它們均自成院落。
一條中軸貫通整個故宮,這箇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紫禁城4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所謂“九梁十八柱”,異常美觀。紫禁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由於朝代更迭及戰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留存下來的並不多,現存除北京故宮外,還有瀋陽故宮,此外,西安尚存幾處漢唐兩代宮殿遺址。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占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中國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裡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裡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中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錶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冑,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冑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為製造這套甲冑,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共達1052653件,占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建於1625年,始建於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之手。努爾哈赤死後,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數載終獲成功。瀋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
它的規模雖然比占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建築風格獨特。完好的文物保存,壯觀的建築規模以及非凡的皇家宮廷氣度,從而和北京的故宮一樣成為了中國現在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代表,並成為滿清王朝早期歷史的見證。
雍和宮
雍和宮 |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北隅三環路之內。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原是清世宗雍正做皇帝前的府邸,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曾稱為“貝勒府”。雍正即位後第三年,改為行宮。雍正死後,為在殿內停放他的靈柩,將中路殿堂原有的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從此,雍和宮成了一座宮殿般的寺院。雍正、乾隆都很崇信喇嘛教,乾隆九年(1744)改為喇嘛寺廟,占地66400平方米。這座建築具有漢、滿、蒙、藏民族特色,是中國罕見的重要名勝古蹟之一。 雍和宮內保存著數以千計的佛像及豐富的佛教經典文物。其中還陳設有大量的珍貴文物,“五百羅漢山”、“金絲楠木的木雕佛龕”和18米高的“檀木大佛”被譽為雍和宮的“三絕”。雍和宮原有4個學殿,即醫學殿、數學殿、顯宗殿和密宗殿。喇嘛分別在這裡學習醫學、佛教、曆法和佛學經典知識,學期一般為十幾年。學習佛學的喇嘛從入學到畢業,要用30年的時間。
圓明園
圓明園 |
圓明園是宮殿與園林的完美結合體。歷史上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占地5200餘畝(350公頃),有著名景群上百處。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雍正)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規模建設。到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是圓明園建設的高潮,以傾國之力,空前的規模擴建圓明園,以後又經嘉慶、道光、鹹豐年間的續建,5個皇帝前後經過151年將其建成。役使無數能工巧匠,費銀億萬建造經營而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造園藝術,精美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收藏聞名於世。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
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官殿和古建築群是中國的故官。
它位於北京市中心,又稱紫禁城,曾經是明清兩代的皇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各式殿宇9000多間,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皇官建築群。
官殿保持著明代的布局,按照前朝後寢的制度,主要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個部分。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大典、朝賀、宴會的地方,以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
內廷是皇帝、后妃和皇子們居住、遊玩的地方,以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官為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慈棺太后曾在這星垂簾聽政長達40餘年。
故官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建築精美,是我國古代建築、文化、藝術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