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蘭陽溪沖積而成的宜蘭平原
宜蘭平原位於台灣島東北部,宜蘭縣境內。西北以雪山山脈山麓帶為界,西南為中央山脈北段山麓,東臨太平洋,略呈等邊三角形。邊長均約30公里,面積約33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不到100米,中部、東部更低平,不到10米,宜蘭、羅東以東大都低於5米。蘭陽溪源自西南山地,下游幹流自西而東橫貫,把平原分為南北兩半。北部有宜蘭川、淇武蘭川等,南部有冬山川、武老坑溪等,因東部向太平洋敞開,並有山地屏障,面迎東北風,所以多陰雨天氣,全年雨日達204天,年降水量2750毫米,冬季雨量、雨日較多。自19世紀末開墾以來,農業發達,為台灣重要水稻種植區。
從基隆市出發,沿縱貫鐵路宜蘭支線,穿過蘭陽斷谷,便進入了肥沃的宜蘭原野。 宜蘭平原為蘭陽溪沖積而成的扇狀平原,以三星、投城與蘇澳三個鄉鎮為頂點,外形呈一等邊三角形,故稱宜蘭三角。在大地構造上,它是琉球海溝的延伸,地勢平坦,最低處在東北部頭城的南面,海拔僅1米左右,雨季時常為積水淹沒。這裡位於台灣省東北部中央山脈的北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蘭雨”的雅號。又因土地肥沃,素有“蘭陽米倉”之稱。沿海不僅盛產海鮮產品,而且西南的太平山有茂盛的森林,為木材的主要產地。宜蘭三角的西北和西南有一系列的高山,積雨面積較大,加之這些山地又是台灣的多雨區,所以大量雨水匯流而下,進入平原後,流速驟緩,致使宜蘭平原上溪流縱橫交錯。主要河流為蘭陽溪,流域面積約979平方公里。其他河流均屬流短水急,多在中、下游注人蘭陽溪中。海岸一帶沙丘橫阻,除蘭陽溪和武老坑溪外,幾無一條單獨出海的河流。生活在宜蘭平原上的人們,修渠引水,使宜蘭三角成為台灣東部最大的灌區。水稻栽培面積占作物總面積的70%以上,而雙季稻的面積占水田總面積的80%之多。平原上阡陌交織,稻穀飄香,一派“魚米之鄉”的景色。宜蘭市就坐落在宜蘭平原的中部偏北,瀕臨蘭陽溪,是乘坐火車進入台灣東部沿海一帶所必經的門戶。近年來人口增加很快,街市繁華,已由一個帶有鄉間風味的小鎮變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城市。
宜蘭市最初是一片荒蕪原野,是高山族平埔人居住的地方,古名“哈仔難”,或稱“甲子蘭”,後譯為“噶瑪蘭”,又稱“蘭陽”。嘉慶十六年(1811),清政府在此設官治理。宜蘭城原築有城池,日本殖民者侵占期間被拆毀。
宜蘭市區仍保留有一些古廟,如昭應宮、文武廟、吳沙殿等。昭應宮(宜蘭媽祖)廟宇古色古香,宮內大殿的“澤覃海宇”匾額為道光皇帝御筆所賜。
旅遊資源
宜蘭平原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瀑布、溫泉比比皆是。到這裡來的人,都想去礁溪溫泉洗個澡,到五峰旗山觀看飛瀑,站在海邊眺望龜山島,拜訪蘇澳良港,領受一下冷泉水的舒暢,或者登太平山觀賞“雲海日出”。
從宜蘭市南行20公里,可抵達台灣省東海岸的天然良港--蘇澳。蘇澳港位於宜蘭平原南側山地邊緣的蘇澳灣內,北、西、前三面環山,灣口向東南方敞開,左右兩翼各有一個弧型小半島將港灣合抱,港域寬2公里,最大水深為10-15米,水域面積寬闊,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深水港灣。
過去,蘇澳除了是台灣東海岸最重要的漁港以外,還作為基隆的輔助港,專門輸出木材。為了促進宜蘭平原的開發利用,還分散基隆港的一部分吞吐量,以緩和其擁擠情況。蘇澳港從1974年開始擴建為綜合港,修建了一道深水防波堤,以阻擋太平洋的狂波巨浪,同時在防波堤內修建了20多座碼頭(其中包括深水碼頭12座,木材專用碼頭2座等),並配置年吞吐650萬噸貨物的裝卸設施,成為台灣第五大港。
蘇澳漁港位於蘇澳灣內的南側,當地稱作“南方澳”。港外近海受太平洋暖流的一支--台灣暖流影響,浮游生物資源豐富,吸引多種魚類前來覓食,是捕撈旗、鯖、鰹、飛魚的良好漁場。漁季旺盛時,在南方蘇澳漁港中寄泊的漁船,多達300多艘。
來到蘇澳漁港,只見丁字形的港灣內,漁船桅檣林立,港口壅塞著漁貨。一到夜間,更是熱鬧非凡,星星點點的漁火,使漁港內外仿佛籠罩在一種幻想的色彩之中,這就是有名的“蘇澳蜃市”,是“蘭陽八景”之一。漁港附近經常有旗魚、龍蝦等多種活魚和海產出售。在魚市周圍,建有不少海味餐館和小吃店,使遠道而來的遊客大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