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戰役

宜昌戰役

宜昌戰役,亦稱鄂西戰役,指的是:1941年(民國三十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6戰區部隊圍攻湖北省宜昌市日軍的進攻戰役。

簡介

1941年(民國三十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6戰區部隊圍攻湖北省宜昌市日軍的進攻戰役。宜昌戰役是會戰的關鍵之戰。因此日軍將棗宜會戰稱為“宜昌作戰”。
1941年9月下旬,日軍向湖南省北部進攻,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第6戰區,奉令圍攻宜昌,策應第9戰區作戰。此時,日軍主力集中於湖南省北部,宜昌僅有第13師團據守,第39師團在其周圍。中國第6戰區決定先攻第39師團,分割日軍兩師團,然後攻打宜昌。30日,各部開始進攻。至10月2日,攻克宜昌外圍日軍陣地,縮小包圍圈,同時割斷了第39師團與第13師團的聯繫。3日夜,各部完成了對宜昌的包圍,隨後發起攻擊。各部奮力作戰,給日軍以重大打擊。宜昌日軍在中國軍隊四面圍攻的態勢下,拚死抵抗,後勤人員和輕傷員亦參加戰鬥。至9日,中國軍隊仍未能攻入城內。當日,第6戰區奉令作攻克宜昌之最後努力,以第9、新編第33、第76師猛攻宜昌,激戰至10日黎明,攻克胡家大坡、大娘子岡、慈雲寺等據點,並以猛烈炮火轟擊城內日軍。當日,第9師組織突擊隊,突入城內。激戰中,日軍施放毒氣,並以飛機轟炸,突擊隊被迫撤出。11日,中國軍隊準備再度進攻,天降大雨,部隊行動不便,未能實行。此時,日軍增援部隊已逼近。第6戰區遂停止攻勢,撤離戰場,戰鬥即告結束。

背景

日軍在1939年“桂南戰役”慘敗後,為扭轉戰局,決定1940年上半年發動“宜昌作戰”。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東線作戰,為棗陽戰役;第二階段:在西線作戰,為宜昌戰役。日軍的最終目的不在奪取棗陽,而在占領宜昌。這就是中國方面稱的“棗宜會戰”。會戰從1940年4月30日開始,6月24日結束,歷時55天。
這次戰役,日軍高層是經過精心策劃的。2月25日,坐鎮武漢的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圓部和一郎就制定了“宜昌作戰指導方針”。第一階段以棗陽為中心,沿漢水構成數道防線,以消滅我軍主力為目的。第二階段,跨過漢水進行兩翼包圍,將我軍消滅在宜昌附近,以便進攻宜昌。

經過

1941年秋,為策應湘北會戰,第2軍在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吳奇偉的指揮下,配合第32軍宋肯堂部,對據守宜昌之日軍反攻。是役中,我適由該軍炮兵營調軍參謀處作戰科充當見習參謀。
當時我第2軍(代號“寧遠”,軍長李延年,參謀長趙家驤)軍部及直屬部隊駐鄂西的建始城及其附近,其所轄之第9師(代號“寧德”,師長張金廷)駐巴東附近,新編33師(代號“寧靜”,師長楊寶毅)駐巫山一帶,第76師(代號“寧康”,師長王凌雲)駐長陽一帶整訓。
第2軍奉到反攻宜昌的作戰命令後,除急電所部作戰前準備,限期向指定地區輕裝急進,集中待命外,同時召開緊急會議,部署第9師(配山炮營,營長谷美儒,黃埔10期)為主攻部隊,順江而下,密切配合江北的32軍向宜昌方向挺進;以第76師由長陽野山關一帶,經由三斗坪向南沱進發,趁夜幕渡江攻占宜昌外圍的齋公洞、毛狗洞一帶高地,作好策應與打援的準備,以掩護第9師的作戰;以新33師為預備隊,尾隨第9師向姊歸香溪集結待命,軍指揮所則經由三里壩向兩河口前進,逐次向茅坪推進。由於日機空襲頻繁,多系夜間行軍,其時將士多赤足草鞋,衣單被薄,寒風襲人,而沿途山地崎嶇路窄,十室九空。雖滿目淒涼,但士氣旺盛,掉隊逃亡者甚少,均抱必勝的勇氣與決心。
當時日軍在宜昌江北宜當(陽)、宜沙(市)公路沿線均築有半永久性的防禦工事,碉堡外有外壕、鐵絲網、鹿砦等障礙物,各個碉堡間火力交叉,封鎖極為嚴密。白天則敵機由宜昌起飛,四處偵察,夜間則以探照燈、照明彈向碉堡四周照視,又時值舊曆中秋前後,皓月當空,增加了對敵進攻的困難。
此次戰役,給我印象最深刻而又難忘的一是:我軍缺乏防空武器與炮火支援,未能擴充戰果,致功虧一簣。當我第9師前鋒部隊於雙十節之夜,猛攻宜昌外圍的土城時,獲悉32軍先頭部隊亦已攻占了宜昌郊區的東山寺,並升起了國旗。有中外記者數人,已聞訊趕赴前線軍指揮所瓦窯洞,準備隨軍進城,報導祝捷,我軍將士更受鼓舞,以血肉之軀,報雪恥之仇,前仆後繼,英勇進擊,傷亡較重。而此時配屬第一線的山炮連(裝備系滬造七五山炮4門),雖克服重重困難,趁夜分解背抬,進入陣地,直接瞄準射擊,無奈受射程限制(僅4000米),且火炮構造陳舊粗糙,命中率低,無法擊中重要目標而掩護後繼部隊進攻,徒望空吁嘆,空耗時間與生命。詎料拂曉後,敵機頻繁來襲,施放毒氣。我軍又無防毒面具,光腳草鞋,官兵中毒者甚多,傷亡頗重,頻頻告急,不得不請示中途撤出。
那些運下來的死者腳上身上都是膿泡,但他們面部仍表現出堅強英勇的形象,真是可歌可泣;而日寇滅絕人寰之殘暴罪行,實令人髮指。二是在是役中,為掩護主攻部隊而英勇犧牲的我76師226團直屬防毒排長羅國楨同學,他是歸國參加神聖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愛國青年華僑,1941年夏黃埔17期畢業後同其他三位同學一道分配到76師工作的,正當226團(團長李景賢,黃埔5期畢業)打援戰處於白熱膠著狀態時,羅國楨同學主動要求參加第一線戰鬥,他手持手榴彈,帶頭衝鋒,身先士卒,跳進敵人設定的鐵絲網內,正欲躍進時,遭到敵人暗堡的機槍襲擊,不幸壯烈犧牲,他到部隊不到三個月,就為祖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誠不愧為我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噩耗傳來,全軍為之悲痛與惋惜。
這次反攻宜昌戰役,雖未能奏效進城,被迫中途停攻換防,但我打援部隊在師長王凌雲親臨指揮下,曾包圍當陽來援之敵,繳獲九二火炮兩門,騾馬數十匹,斃傷敵百餘名,生俘數名。在圍殲敵炮兵部隊的戰鬥中,一個傳令班長揮舞大刀沖人敵群,他身材魁偉,英武有力,被俘的一名日兵,就是被他砍傷後活捉的。他為此在戰後獲得了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的戰功獎章
鑒於我軍已按預定計畫完成了策應湘北會戰與配合友軍作戰之戰略目的,且為爾後部隊之裝備改善,迎接抗日戰爭後期的更大戰役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曾獲得戰區及軍委會電令嘉勉。

兵力對比

日軍

戰前,日軍武漢集團之十一軍共有7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其中甲種師團(即4 單位制師團,師團轄2個步兵旅團司令部,4個步兵聯隊。聯隊以下各級均為4 單位制,聯隊轄3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中隊,約2000人;大隊轄3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約600人;中隊轄4個小隊,約160人。特種兵亦為4單位制:炮兵聯隊轄4個大隊,約1200人,騎兵聯隊轄4箇中隊,約600人;輜重兵聯隊轄4箇中隊,約600人;工兵聯隊轄築城、架橋、爆破隊,約500人。共1.2萬人)有第3、第13、第6師團,共3.6 萬人。乙種師團(即3單位制師團,師團轄3個步兵聯隊,與甲種師團相比,減少2個旅團司令部和1個聯隊,每聯隊約2000人,聯隊建制與甲種師團同。特種兵亦為3單位制:炮兵聯隊轄3個大隊,約900人;騎兵大隊轄3箇中隊,約400人;輜重兵大隊轄3箇中隊,約600 人;工兵建制與甲種師團同。共8000人)有第33、第34、第39、第40師團,共3.2萬人。2個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混成旅團,所轄5個步兵大隊,每大隊810人。大隊轄4箇中隊,每中隊197人。另有炮兵隊620人(炮18門);工兵隊176人;通信隊175人。共5000餘人)共1萬人。全軍總計7.8 萬人。敵第十一軍派出的參戰部隊,主力系江北集團,江南集團抽調部份兵力參加,計為第3、第13、第39 師團和池田、石本、小川支隊、平野、古東、田中大隊。其第3、第13師團為甲種師團,每師團有步兵12個大隊,炮兵1個聯隊4個大隊,第39 師團為乙種師團,有步兵9個大隊,炮兵1個聯隊3個大隊;該3個師團共有步兵33個大隊,如以1/3守備原防地,2/3參戰,則參戰部隊為22個步兵大隊,設炮兵全部參戰。池田支隊,系第6師團派出,支隊長為步兵第11旅團長池田直三,轄步兵3個大隊,炮兵1 個大隊。石本支隊,系第40師團派出,支隊長為步兵第40旅團長石本貞直,轄步兵3 個大隊,炮兵1個大隊。小川支隊,系第34師團派出,支隊長為步兵第216聯隊長小川權之助,轄步兵2個大隊。平野、古東2個大隊,系獨立混成第14旅團派出。田中大隊,系第33師團派出。以上總計步兵33個大隊(營),炮兵3個聯隊(團)11 個大隊(營)。配屬部隊:第十一軍直轄炮兵第6旅團,戰車第7、第13聯隊(團)。協同部隊: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直轄第3飛行團,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第1分遣支艦隊及第2聯合航空隊。總計約3萬餘人,山炮級以上火炮約150餘門,戰車(坦克、裝甲汽車)約50輛,飛機約100架。另據日本公布的史料,稱此次宜昌戰役的參戰兵力,各部建制多不滿,步兵僅相當於編制健全的20個大隊(營)。

國民黨

江南設有第九戰區,轄47個步兵師;江北設有第五戰區,轄26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沿江設有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轄13個步兵師;另有第1 戰區在豫南部的5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和中央軍委會配屬給第五戰區的11個步兵師。以上總計步、騎兵103個師,另有1個步兵旅、1個騎兵旅,總數為104個師,80餘萬人。
上述我敵兵力對比,總兵力,我以80餘萬人,對敵7.8萬人,10 倍於敵;就建制而言,我以104個師,對敵82個大隊(營),平均1.2個師對敵1 個大隊(營)。就宜昌戰役的參戰兵力而言,我以46萬餘人,對敵3萬餘人,15倍於敵;就建制而言,我以57 個師,對敵33個大隊(營),平均1.7個師對敵1個大隊(營)。步(騎)兵,國民黨占有很大優勢;炮兵,國民黨也是占有優勢的;唯裝甲兵和空軍,優勢在敵方。

指揮將領

蔣介石電令李宗仁孫連仲(右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及宜昌郭懺等將領,指示宜昌戰役作戰的要旨應以確保宜昌、襄樊為目的,以襄河西岸部隊從西北向東南對渡犯襄河之敵側背攻擊,壓迫於襄河及湖沼地帶而殲滅之。並將第五戰區分為左右兩個兵團:左兵團轄孫連仲、孫震、湯恩伯、劉汝明(豫南支軍司令、第六十八軍軍長)各部,兵團長由李宗仁兼任;右兵團轄馮治安(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王纘緒及江防軍各部,兵團長由陳誠兼任,全權指揮宜昌戰役。

日軍傷亡

日本軍隊各單位傷亡表(1940年5月1日-5月30日)
部隊 戰死 負傷 合計
第3師團 276 1179 1455
第13師團 161 736 897
第39師團 361 944 1305
池田支隊(第6師團) 27 129 156
石本支隊(第40師團) 114 388 502
小川支隊(第34師團) 3 4 7
倉橋支隊(第15師團) 71 131 202
天谷支隊(第40師團) 21 73 94
平野支隊(獨混第14旅團) 5 3 8
楠瀨支隊 18 62 80
高野支隊 35 98 133
其他 50 228 278
合計 1142 3975 5117

有關評價

經過棗宜會戰,日軍攻占宜昌的罪惡目的雖已達到,但亦付出沉重的代價。宜昌戰役,我軍斃傷日軍9000餘人,但有資料又說,棗陽之戰,日軍“被我將其4個師團包圍於棗陽附近,斃傷4萬有奇”(陳誠《回憶宜昌戰役和鄂西會戰》)。這些被殲滅的日軍,都是我中華兒女在前方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用鮮血換來的,張自忠將軍及其部屬和鄧萍營官兵就是這些英雄中的代表,值得後人緬懷。宜昌失守原因固然很多,如我軍裝備落後、制空權喪失等等,但統率部對此次戰役的錯誤判斷並由此產生指揮上的失誤,不能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最初指揮未能顧全大局,動用江防軍三分之一的兵力遠出河南桐柏敵後,並未予敵以任何打擊,反使江防門戶洞開,等等。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福爾根曾經指出,“軍隊作戰指揮問題,乃我軍最落後的問題之。”這話是說給中國軍事高層聽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