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雲村

定雲村

定雲村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北郊,在2000年底由共民村、定雲村合併而成,2006年全村經濟總產值3865.4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8532元,與上年同比增長10.5%。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雲村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北郊,北和嘉善大雲鎮繆家村相鄰,西界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雲東村,東鄰鍾埭集鎮,平湖大道、平善公路貫穿全村,距滬杭高速公路4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該村在2000年底由共民
村莊一角
村、定雲村合併而成,現有總人口1736人,總戶數575戶,11個村民小組,暫住人口300餘人,總耕地面積3261.4畝,人均1.88畝,村轄區內大小企業8家(其中規模上企業1家,即桑得利製衣有限公司);村黨總支共有黨員63人,下設農業黨支部、果蔬合作社黨支部、桑得利利製衣有限公司黨支部和四個農村黨員先鋒活動站。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同村班子人員一起,把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作為實現民眾共同致富的一個重要舉措來抓,組織村民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實現本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6年全村經濟總產值3865.4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8532元,與上年同比增長10.5%。200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0418元。
定雲村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健康、和諧發展,先後獲得了“省文明村”、“市人口計畫生育先進集體”、“市計畫生育示範協會”、“規範化婦代會”、“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市雙帶致富先進黨組織”、“嘉興市四星級民主法治村”、“市科普示範村”、“市文化特色村”、“國家農民體育健康工程”等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90年代初開始,引進種植了商品性好、產量高、市場銷路俏的大棚西甜瓜、早春鮮生食玉米—金銀818、茄子再生技術等新品種、新技術,帶動周圍農戶投入效益農業生產。擔任村委會主任後,她更是提出了“黨員幹部聯戶幫帶、效益農業科技示範戶聯戶幫帶”引導農戶發展效益農業的新思路。她經常和農戶探討生產品
種、模式、管理心得,發揮自已的特長,蒐集各類農業信息印發到農戶手中,熱心指導缺技術缺信息的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過多年的發展種植,目前,定雲村已成為平湖市的效益農業特色村,全村大棚種植達到305畝,蔬菜複種面積達到4518畝,經濟作物產值達到620萬元,糧經比率為35:65,當地許多農戶依靠發展效益農業走上了致富之路。茄子是定雲村主要的蔬菜種植品種,全村每年的種植面積都在500畝左右。為提高經濟效益,近年來,通過網路多方查找信息,改革傳統栽培方式,試驗推廣各種增產增效的新技術。通過反覆試驗,成功開發了秋茄子延後栽培技術,使秋茄子座果期比常規增加1個多月,畝收益比常規栽培增加了1000元以上。針對每年7月底高溫來臨,茄子進入盛產期,品質變差,市場價格低,既費人工,經濟效益又差的情況,孔麗群成功試驗了茄子剪枝再生技術,使茄子避開高溫,在9月初重新上市,此時氣溫適宜,茄子品質好,市場俏銷,從而增加了經濟效益。為解決多年種植蔬菜造成的土壤病菌多、蔬菜作物發病率高的難題,引進了南瓜籽砧木嫁接技術,廣泛用於西甜瓜、茄子、黃瓜等作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黃瓜採用嫁接栽培後,每畝可增收1500元。目前,這些技術已全面推廣到全村種植戶中,其中茄子嫁接栽培技術獲得了平湖市“金橋工程”三等獎。

基礎設施

定雲村先後投資完成了道路修築、綠化配套、河道疏浚、危橋改造、有線電視村建設、村(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立、村文體活動中心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公益事業實事建設,使全村的物質文明條件得到了改善。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投入資金70萬元,開展創建“嘉興市生態村”、“市村莊整治示範村”工作,組織實施
了對全村的垃圾集中收集、村莊環境整治、沼氣厭氧技術處理等,使生態環境和村民的居住環境有了進一步的最佳化。對有特殊困難的弱勢群體,支書孔麗群也不忘通過結對幫扶、民政殘聯走訪慰問等方式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她還在村里建立了“殘疾人扶貧基地”,落實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在基地務工,推動殘疾人增收;與本村殘疾人結對,指導落實有關農業生產方案、資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民飲用自來水率100%,有線電視安裝率達到98%。至2004年4月,音頻廣播安裝率98%,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100%,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率98.4%,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率84%,全面完成農村改廁工程和河道長效保潔完成全村農業園區改造。其中道路總長度87.3公里(平湖大道定雲段3公里,平善公路定雲段2.2公里,康莊道路2.3公里,農場主路1.5公里,村級砂石道路78.3公里);地下瓦管62.6公里;U型槽排水溝36.2公里;綠化帶85公里。村民飲用自來水率達到98%,有線電視安裝率達到98%,。2004年4月,完成全村所有農業園區改造。村內主幹道路全面硬化。形成路相通、樹成行、渠相配、田成塊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7.5畝(其中:田42.6畝,地244.9畝),人均耕地1.05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137.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草地411畝;荒山荒地2530.8畝,其他面積1623.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0戶飲用井水,有5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9.29%)。有5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83.6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89.29%和72.73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4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2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0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2.65萬元,占總收入的68.55%;畜牧業收入18.6萬元,占總收入的24.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8頭,肉牛31頭,禽121隻);林業收入7.8萬元,占總收入的10.16%;第二、三產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3.13%;工資性收入4.1萬元,占總收入的5.33%。農民人均純收入1123.3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3萬元。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3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0.04%。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5戶,共有鄉村人口273人,其中男性145人,女性128人。其中農業人口273人,勞動力18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57人,少數民族10人,布朗族6人。
到2008年底該村有五保戶4人,享受低保人數2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7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18.18%。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里強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酒房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7公里,距離中學2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8人,其中小學生38人,中學生80人,入學率均達100%。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7.51畝。農村集體總收入76.8萬元,固定資產總額36.5萬元,村集體經營收益40.30萬元,村內財務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進行財務公開並成立民主理財小組。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2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女黨員1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飲水;電力改造方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