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官正村隸屬萊城區雪野鎮,位於萊城西北42公里、鎮政府駐地12公里處。東鄰富家莊村,南靠房乾村,西接王石門村。人口621口,可耕地352畝,山場面積[1]2萬畝。據官正村村碑記載,清朝年間,朱、賈兩姓來此建村,李、周、閆、張、.毛、曹、宋、趙、郗姓陸續遷來,和睦相處。因村西有一巨
石棺,房屋多為石砌,取名為“棺材石屋",後人厭其不雅,民國初年始改稱官正村。
官正村,山清水秀,環境幽美,民風古樸。北傍齊魯長城,九龍山環村雄峙,通天河穿村而過。官正村,原是寨里鎮枯河村李財主家
的山莊①,直到1947年土地改革時,官正村佃戶們組織起來,燒地契、分田地,鬥倒了李財主,實行耕者有其田。自此,官正村佃戶抬
起了頭,挺直了腰,翻身當家做了主人。而深居“曹家峪"和“遲不溝”的幾戶曹姓人家,據他們自己說是曹操的後裔④。直到1958年
“大煉鋼鐵”上山砍樹時,“山野人家"才被“發現”,後來劃歸官正村。
據《上游史志資料》記載,抗日戰爭初期,官正村隸屬萊蕪縣富家莊鄉;1941年春,萊蕪縣劃為三縣,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
以區轄村,官正村隸屬香山區;1945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官正村隸屬十三區;1955年10月,萊蕪縣改數字區為地名區,
官正村隸屬香山區;1958年3月,撤銷香山區,並屬大王莊鄉;1958年lO月人民公社成立,官正村劃歸上遊人民公社;1984年4月,上
遊人民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官正村隸屬安子灣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官正村隸屬鹿野鄉;
2001年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併為雪野鎮,官正村隸屬雪野鎮。
編輯本段
科教文衛
官正村地處偏遠山村,在解放前由於交通不便,生活貧窮,辦不起學校,也請不起先生,所以沒有私塾。1953年,官正村成立速成識字班,對青壯年進行“掃盲"教育。1954年,建立初級國小,開天闢地以來有了自己的村國小;1972年,建五二制中國小;1980年初撤
消,合併到安子灣聯中;1988年,國小四、五年級合併到富家莊村國小;1992年,村國小學生全部合併到富家莊村國小。官正村沒有
一個學生輟學的。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共考取大專院校9人。官正村第一個大專生是賈鵬,1986年考入山東工程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第一個本科生是賈春鋒,1993年考入四川科技大學。2002年5月,賈強考入研究生。
編輯本段
經濟狀況
官正村重視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靠山吃山,吃山養山"是他們的宗旨。官正村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生產條件很差,“有雨留不住,無雨旱到骨”,祖祖輩輩守著這山嶺薄地靠天吃飯。解放前無人管理,砍樹木、扒樹皮、牛羊啃斷了草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至造成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災害,糧食連年歉收,形成惡性循環。解放後,官正村積極回響政府‘‘綠化荒山,植樹造林,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號召,全村齊動員,老少齊上陣,並組織了“青年植樹突擊隊",掀起植樹造林高潮,僅1950年一年就配合華山林場造林15000畝。自此,“年年植樹不問斷,歲歲造林譜新篇”,植樹成了官正村民生活的重要部分。造林與護林同時並舉,並適時成立了護林防火小組,村支書任組長,制定了相應的護林公約和各種規
章制度,並蓋起了5處護林房,責任到人。歷經10年,官正村山林覆蓋率達90%。據不完全統計,官正村各類植物300餘種,鳥類150種,
獸類20多種,野生中草藥200餘種。
20世紀60年代在“農業學大寨"高潮中,官正村修水庫、築水渠、壘地堰、建“大寨田",並將全村山、水、林、田、路、村進行
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先後建成水庫7座,攔水壩10座,總蓄水量60萬立方,修環山水渠2公里,修橋涵lO座,並清理通天河道,修河
道防洪牆2000米。將荒嶺山坡進行承包,鼓勵村民大搞林果栽埴,全村350畝耕地和部分山坡果園實現了自流灌溉。水害變水利,荒坡變果園,糧食、林果連年豐收。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官正村大膽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無污染的高山姜種植和經濟高產的林果業,擴種生薑200畝。時值:1995年生薑價格飛漲,不少村民因此致富。現全村有板栗園、核桃園、蘋果園、花椒園等,園內優質高產果樹60000多棵,年產乾鮮果15萬公斤,人均年收入達3200元。
官正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村中早已架設了電線,裝上了電燈、電話,現已成為電話村。村民賈榮三第一個買上解放牌大汽車跑運輸;賈新強搞石英加工發了家,第一個蓋起了二層小別墅。村中的彩石場、石英礦、石料場就地開採,就地加工,遠銷濟南、淄博等地。電話、
彩電、機車、液化氣爐、農用車等已走進普通百姓家庭。
官正村壽星多。李光生之母曾活到103歲,活到90歲以上者有1O位,現在村里80歲以上老人還有10多人。官正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成為遠近有名的長壽村、文明村,年年被評為市、區、鎮先進單位。
官正村盛產生薑、花椒、山果。村內綠蔭覆蓋,過去村中百年古樹有千餘棵,最大的一棵槲樹有3人合抱之粗。1958年“大煉鋼鐵”
時被毀。官正村地處平均海拔600多米的山區,夏季氣候涼爽,氣溫比萊城低3—5度,故被譽為萊蕪西北天然避暑山莊。官正村投資100多萬元開發建設九龍山旅遊區,已建成環山公路10餘公里,修築石台階30000級,修建停車場4處,開闢了九山九穀和天鵝湖、畢家寨、和尚石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近百處,初具旅遊規模。
官正村正以新的觀念,新的姿態,新的步伐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美麗的新山村而努力。
注釋
①官正村佃戶朱、賈等姓因生計所迫為財主看管山場,租種李家山嶺薄地養家餬口,年年是“交完租子沒了糧,吃糠咽菜渡饑荒”。當時有民謠日:“李增廣李海佐(佃戶東家),欺負得佃戶沒法過;吃人肉喝人血,咱受苦來他享樂,一肚子苦水沒法說。”
⑦曹操後裔他們世代幽居曹家峪、遲不溝,據他們自己說是曹操的後裔,因避荒亂,不知何年逃入這深山老林之中,祖祖輩輩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方式。他們與世無爭,和睦相處,待人純樸厚道。因與山外隔絕,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土地改革,也不懂山外的世界,萊蕪版圖上也找不到這“世外桃園”。
編輯本段
歷史人物
一、烈士英名錄閆北榮趙更水
一、歷仟村支書
194l—1944年11月賈貴三
1945年10月一1955年李增伍
1958年一1964年賈西樹
1964年一1978年5月賈東培
1978年5月一1980年8月賈新文
1980年8月一1984年7月賈東培
1984年7月一1985年11月賈新民
1985年11月1991年賈新文
1992年一2001年12月賈增廣
2001年12月一賈文三
二、歷任村主任
1944—1947年1月賈西水(農救會會長)
1955年11月一1958年10月賈西林(村長)
1958年10月一1966年5月閆振美
1966年5月賈東培(革委會主任)
1980年8月一1984年7月賈東培
1984年7月一1989年7月賈新民
1989年7月一賈文三(兼)
官正村地處大山深處,村西九龍山主峰海拔894.4米。此處山高谷深,地理位置獨特,曾是我黨我軍的指揮機關駐地。萊蕪縣委、泰
山地委、十二團、渤海司令部等均在此駐紮過。許世友、武中奇、廖容標、趙傑、高啟雲等率領部隊在這裡與敵人輾轉周旋,巧妙地打擊
敵人,踏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至今還傳頌著他們打鬼子捉漢奸的生動故事。不少革命老人灑淚回憶當年穿草鞋、啃煎餅、睡地鋪、與老
百姓共渡艱難歲月的情景。李增寬曾給武中奇餵馬,賈更三曾為部隊搬運過槍,官正村的同胞姐妹,在碾軍糧、做軍鞋支援解放軍的同
時,還為駐村部隊青年戰士用橡子殼、栗子蓬煮成黃水染布做軍衣。軍民魚水一家親,在艱苦的戰爭年代裡,官正村人譜寫了一曲曲軍民
團結、共同抗日的壯歌。
革命戰爭年代,官正村及周邊山區為萊蕪和泰山區抗日根據地,有“東自安子灣,西到楊家圈"之說,經常有我軍部隊在這一帶駐
扎、休整或培訓。解放軍某部的司號兵培訓隊曾在官正村住過一年,勝利結業後分赴各戰場。由於懾於我抗日根據地的實力和複雜多變的山套
地形,儘管敵人把官正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曾火燒富家莊村、房乾村、王石門場村,卻未敢進犯官正村。當時兵工廠、被服廠、野
戰軍醫院都隱蔽在深山老洞中。其中魯中軍區槍械修理所的廠址就在通天大峽谷里。他們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使用鐵錘、鐵鑿、鐵銼等極簡易的工具,在4年的時間裡修理了大約3萬支(件)各種槍械。1986年在修築天鵝湖大壩清基時曾挖出50多根銹跡斑斑的鐵銼和鐵砧等工具。當年兵工廠工作人員住的石屋遺蹟尚存。魯中軍區兵工廠位於官正村南通天大峽谷中的小黎峪溝的山洞內,與魯中槍械修理所同年所建,是專門製造炮彈、手榴彈、子彈的兵工廠。兵工廠曾為?‘爆炸大王”李念林製造地雷,在抗日戰爭中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業績。當時《泰山時報》以“爆
炸大王李念林”為題作了報導。李念林巧擺“地雷陣",在萊蕪、淄博乃至全省各戰區開花,炸得鬼子血肉橫飛,敵人皆聞“雷"喪膽。
官正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官正村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老人、小孩常為駐村部隊站崗、放哨、送情報、供糧、供草,並幫助兵工廠煉鐵、拉風箱、運料、砸碎鐵等。有20名有志青年毅然參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戰,奮勇殺敵。其中,閆兆榮在保衛日照抗大學校的戰鬥中犧牲;趙更水在沂水趙莊戰鬥中犧牲,兩烈士為革命獻出年輕的生命。
編輯本段
旅遊資源
九龍山風景位於萊蕪市西北部,距萊城市區40公里。居齊長城(萊蕪段)、雪野水庫景區、九龍大峽谷、“天上人家"景區之中心。景區面積20平方
公里。0九省道、章萊、仲臨公路穿境而過。
九龍山,酷似九龍,山勢奇異,各具神韻。九山之中,盤桓最長者15華里,最短者5華里。景區內玉龍山、青龍山、盤龍山、雲龍山、臥龍山、烏龍山、金龍山、天龍山、蒼龍山等九大山峰,凌空聳立,穿-Z-掣天,氣勢磅礴,主峰天龍山海拔894.4米,為泰山余脈。
九龍山每座山都有美麗的故事,每條山谷都有動人的傳說,每塊石頭都有
一串神話。祖祖輩輩,從古至今,久傳而不衰。
魯中軍區槍械修理所
1941年至1945年,由魯中軍區所建,地址在官正村村南的通天大峽谷深處的大山洞裡。抗日戰爭的最艱苦時期,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對生活物資尤其是軍用物資嚴格封鎖,我抗日武裝組織槍枝彈藥相當困難,許多地方抗日武裝組織還使用著大刀、長矛等落後武器,大多是自製的土槍土炮。我抗日戰士在戰場上與敵人短兵相接,從敵人手中繳獲了大量的各種槍枝彈藥。這些槍械經格鬥摔砸後多被損壞,所以為了適應戰時需要,建立了該槍械修理所,專門為各部隊修理從戰場退下來無法使用的槍枝。無數損壞的各種槍枝器械,送交該所修理、校試合格後,再運往部隊。所長朱爾璽(萊城區羊里鎮朱家莊村人)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帶領40多名戰士,成年累月沒自沒黑,工作在深山黑洞裡,有時給養供應斷線,他們采野果吃野菜是常有的事,卻沒有一句怨言。“多修槍,修好槍,送給戰士上戰場,把鬼子漢奸消滅光。"戰士們邊工作,邊唱著自己編的《軍工歌》,互相鼓勵,增強鬥志。就這樣,在5年的時間內,該所修理舊槍枝約30000多支,然後送往各抗日戰場。
魯中軍區兵工廠’
位於官正村南通天大峽谷中的小黎峪溝的山洞內,是專門製造炮彈、手榴彈、子彈的兵工廠。王克任廠長,他帶領30名技術人員以山洞作廠房,以深溝作試驗場,用硝、磺、木炭研製炸藥,以土法冶鐵,土法鑄造彈殼,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製造出了成千上5-顆子彈、手榴彈、炮彈,源源不斷地供應前方將士,奮勇殺敵。兵工廠有員工50人,分冶煉、鑄殼、裝藥、試驗等幾個工序。1945年撤退後,將一時無法搬走的百餘枚炮彈存於官正村村民賈新民家中。1964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監護下,在小黎峪的深谷中將炮彈全部銷毀。
當時任中茶葉村民兵隊長的李念林不滿足於土槍土炮、大刀長矛來殺傷敵人,他想造一種更大威力的土地雷來大量殺傷敵人。他將這個想法向泰山軍分
區武裝科長李鳳鳴同志談了。李鳳鳴寫信給“官正石屋"的魯中軍區兵工廠,王克接信後,立即同李念林一起連夜試製,結果造出了像西瓜一樣大小的兩顆“地雷"。1941年秋天的一個晚上駐口鎮的日偽軍要出來掃蕩,他們得知後連夜在橋頭和河邊埋上這兩顆地雷並偽裝好,當時廖容標司令員、趙篤生專員、薛玉縣長等領導幹部都隱蔽在村北鳳凰山上觀戰。第二天拂曉日本鬼子一踏上橋頭,“轟”的一聲,踩響了“橋頭雷",3個鬼子飛上了天,鬼子炸得亂作一團,就拐向河邊小路,又踩響了第二顆雷——“河邊雷”。這次共炸死炸傷11個鬼子,他們抬著死屍狼狽地逃回了據點。
天鵝湖
位於通天大峽谷南端,蓄水20萬立方米,因常年有天鵝光臨,故名天鵝湖。湖水澄澈,如一面天鏡嵌鑲在九龍山之間,倒映著藍天白雲,青山綠樹,別有一番詩情畫意。仰望寬闊的天鵝湖大瀑布,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瀑流似銀緞自天而垂,石激水濺,聲若雷鳴。即將落成的水上遊樂中心集釣魚、游泳、划船等活動於一體。
和尚石
傳說天庭神將亮頂神威大將軍,降滅九條惡龍之後因法力耗盡化作此石。此石高約30米,左有一石並立相伴,屹立於高山絕崖之上,在當地尊為神石。
畢家寨
畢家寨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留遺蹟。公元884年黃巢兵敗,山東,且戰且退至王老(村名),黃巢三兒子平西王黃天開在此戰死所葬之地故名王老。黃天開未婚妻畢思玉,人稱畢姑,悲痛欲絕,決以死戰。面對強敵,黃巢命畢姑率兵退至大山中,以保全實力。畢姑踞高山要
沖,憑高據險打退官兵多次圍剿,並在山頂安營紮寨,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畢家寨"。黃巢率兵南進,在老虎嶺前的“黃巢崮”安下大營,在周邊招兵買馬,以圖東山再起。畢家寨作為黃巢北部防衛基地,對黃巢反唐大業作了巨大貢獻。現山寨寨牆、石刻等古蹟尚存。附近有
跑馬嶺、點將台,均為當年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