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棕色紋羅

一九七五年寧夏銀川賀蘭山西夏陵區出土。經密82—86根/厘米,緯密20—22根/厘米,經絲寬度為0.14—0.25毫米,緯絲寬度為0.64—0.71毫米。它的地紋羅是四根一組的絞經組織,花紋部分是兩經相絞的平羅組織。織制紋羅要配置提花束綜裝置來控制地經的運動,上機工藝較複雜。

一九七五年寧夏銀川賀蘭山西夏陵區出土。經密82―86根/厘米,緯密20―22根/厘米,經絲寬度為0.14―0.25毫米,緯絲寬度為0.64―0.71毫米。它的地紋羅是四根一組的絞經組織,花紋部分是兩經相絞的平羅組織。織制紋羅要配置提花束綜裝置來控制地經的運動,上機工藝較複雜。織制時,地經由提花束綜來管理升降。提起地部組織點時,部分經絲未被絞絲糾纏住,致使脫節而形成大孔眼;其餘未留下的未脫節的部分,起兩經相絞的作用而形成圖案花紋的兩經相絞的平羅組織。這和四根一組的地紋組織不同,故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花紋來。下口綜在投緯時全部提起,閉口時全部沉落,這樣就可減少被夾起的浮經,在投下一梭緯絲時保持較清晰的梭口,確保紋羅織物的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