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安重霸,生卒年不詳,五代雲州(今山西大同)人,前蜀、後唐武將。
經歷
安重霸,為人狡詐奸滑,富有謀略,年輕時在代北(泛指今恆山及河北小五台以北地區)與李嗣源一同為晉王李存勖效力,因為犯罪,先逃到後梁,後又投奔蜀國(史稱前蜀)。前蜀皇帝王建見他是北方人,擅長騎射,能帶兵打仗,便委以重任。王建死後,其子王衍繼位,是為前蜀後主。王衍年幼不諳政事,大權旁落於宦官王承休之手。王承休為了獨攬朝綱,與成都尹韓昭外勾內連,大量採擇奇花異草,獻於王衍,使其無意過問朝政。前蜀文臣武將對王,韓二人專權無不切齒,只有安重霸曲意逢迎王承休,得到王承休的信任重用。
後梁末年,政局混亂,對岐下(今陝西、甘肅交界)一帶統治薄弱。前蜀乘虛而入,派兵攻下秦(今甘肅天水市)、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縣)三州。安重霸鼓動王承休在秦州設藩鎮,得到王衍同意,王衍任命王承休為軍帥,安重霸為副帥,在軍卒中挑選了驍勇果敢之士數千人,號曰“龍武都”,屯兵於天水。一年多後,王承休欲求得藩鎮節杖,就將隴西一帶的花木獻給王衍,又稱讚秦州山水風光之美,人文薈萃之盛,請他到秦州一游。前蜀乾德六年 (924年)十月,王衍攜眾數萬人,從劍閣(今四川劍閣)出發巡遊秦州,在興州(今陝西略陽縣)遇到前來進攻的後唐軍隊,便率眾狼狽而歸。王承休得知後唐大兵壓境,驚恐萬狀,趕忙求計於安重霸,安重霸答曰:“劍門天下之險,雖有精兵,不可過也。然公受國恩,聞難不可不赴,願與公俱西”王承休平素信任安重霸,認為安重霸言之有理,故依從之,並將龍武都及新招集的近萬名士卒歸於安重霸麾下。但當王承休業已上馬,蜀軍開拔之時,安重霸卻突然變卦,以擔心隴西丟失為由,拒絕隨王承休同往。王承休明知被安重霸所出賣,但事已至此,只得率軍上路。蜀、唐交戰,蜀軍一觸即潰,前蜀很快被後唐所滅。安重霸得到後唐李嗣源在河北起兵的訊息,立即將秦、成等州獻於後唐而對之稱臣。
後唐天成(926—929年)初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任安重霸為閬州(今四川閬中縣)團練使,不久又任他為京師左衛大將軍。安重霸常常以奸邪諂媚之心揣摩明宗的心思,投其所好,故得明宗的賞識寵信。明宗不顧眾大臣的反對,授安重霸為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後改西京(今河北大名縣)留守,又升至京兆(今陝西西安)尹,一年後再改為雲州節度使。不久,安重霸因身體不好而致仕,返回上黨居所後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