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莒縣安莊鄉,即今安莊鎮,俗稱安莊
歷史沿革:境內莒(縣)天(寶)公路、道(托)黃(墩)公路縱穿南北,安(莊)沂(水)公路、安(莊)果(莊)公路橫貫東西。屬暖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以丘陵為主,土質較好,水資源豐富,東鄰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流域面積770平方公里,,沿庫岸長13公里,可利用水面1萬畝) 。 安莊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東鄰青峰嶺水庫,西依譚特山,風景秀麗,環境優美。
該鎮地處北溫帶,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鎮內水資源豐富,東臨蓄水量達3.8億立方米的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另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8座、總灌溉面積達966.67公頃,全鎮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為主,年降雨量為775毫米,年總日照數為3532小時,太陽輻射量為12.34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為183天,光、溫、水、土適各種無公害蔬菜、果品生長。全鎮經濟作物已調整到2萬餘畝。該鎮溝多丘陵多,還適宜畜牧業發展。該鎮毗鄰的青峰嶺水庫,沿岸庫長
該鎮立足生態建鎮,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規模林業,先後沿青峰嶺水庫建成豐產林2000畝以上大片三個,總面積達1.4萬畝,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為吸引投資者來安莊鎮投資興業,鎮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獎勵辦法,對收費、用地、產權等方面給予了特別優惠。安莊由來:明政府下令從山西強制向外遷民,雖故土難離,但百姓也無計生活,又有明軍在後強攆,不得不從山西省向外分散遷居。“解手”一詞也是那時流傳下來的。又因當時明軍頭上都系有紅頭巾,所以又有後來的“紅頭蒼蠅”一說。據《明史》記載,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詳見安姓由來)。
關於當年明官府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儘管都無從考證,但卻銘記了人們對大移民的難以言說之痛。
洪洞大槐樹遷民並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總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粗略估計,至少有數百萬。當時,曾有移民的記錄,具體記載著所有移民來自哪裡、遷徙到哪裡,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了。
當時的遷徒亦算是中國移民史上的一大壯舉。安氏兄弟便是那時從山西省洪洞縣老槐樹底遷往莒地先期移民的一支,兩人遷至今安莊鎮,因姓安,遂取名安莊。後兄弟二人家族逐漸壯大,安家後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西安村,後在兩村中間再建一村,因此村正在安莊與西安村中間,所以取名中安村。又因村後是一塊窪地,安氏稱為安家窪,後逐步建村。(安莊最少有五個村莊與安氏有關:安莊村、中安村、西安村、安家窪村和安家的寶窪村)
後安氏因諸多原因集體移居他鄉,具體安氏因何事何時遷往何地,已無證可查,給安莊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神秘猜測。這便是安莊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謎”,也是莒縣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謎”(亦稱“莒縣四大謎”)之一,所以,安莊再無安姓。(筆者以為,這么龐大的家族集體遷徙與消失,即便是現在,亦是不太可能,未遷之人後來隨作他姓仰或與清初的大地震有關也不無可能。)
從安氏定村,到後來其他姓氏氏等陸續依次遷入,沿用此名,前後歷經幾百年,才形成現在之安莊村。 最近幾年,陸續在村周圍發現石碑,記載著明洪武、永樂年間就有山西洪洞遷民過來,但除“安氏”有記載是從山西洪洞遷往山東一支以外,其他姓氏即便是從山西洪洞遷來的移民,也並非是遷來之後直接入住本村,而是遷入他地之後,再轉入本村。歷史記事:
清初,1668 年7月25日8時左右(清康熙七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戌時)莒縣發生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8.5級大地震(地震級別是級與級之間相差30倍),莒地災情是“官民房屋、寺廟、牌坊、城垣俱倒,周圍百餘里無一存屋”,“城內四方遍地裂縫,或寬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東南沭河東崖裂縫寬三尺”;“馬亓山崩四散,屋樓固山劈裂一半,閻家固、旋風朵、科羅朵、馬亓山、大山各裂一半”,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一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時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現在已過去300多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到底是多少已無法查考,我們來看一組數字。郯城,“打死男婦子女八乾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沂州,“震死人丁一萬二千有奇”。蘭山縣(今臨沂縣),“地震壓死五百五十六丁”。莒州,“壓死人丁在冊三乾五百九十餘丁,男婦老幼死者共二萬餘人”。沂水,“除地震壓死人丁一千二百九十五丁,實存見在人戶二萬九乾八百六十丁”。由於當時人口還不密集,這些死亡人數已經占當時地區人口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還不包括後來因洪水等造成的死亡。
莒地大部分人喜歡將人一輩稱作一世,莒地現在無論何種姓氏,大部分都在17至20世之間,這也是因為莒縣人大部分都是在清初大地震之後遷徙過來的主要原因。
該鎮主要礦產有黃沙及石英礦,並探測有黃金及硃砂礦(未開發)。
鎮內有6條河,黃沙資源豐富,沿河水泥預製業已成規模,產品有電線桿、水泥管等水泥預製品。該鎮盛產石英砂,已有石英砂廠4家,年產石英砂10000多噸。 鎮內水資源豐富,東臨蓄水量達3.8億立方米的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另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8座、總灌溉面積達966.67公頃,全鎮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為主,光、溫、水、土適各種無公害蔬菜、果品生長。該鎮主要經濟作物有黃煙、桑蠶、蘆筍、西瓜、大姜、大蒜、果品、藥材等;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高粱、穀子等,糧經比例已達到4:6。該鎮溝多丘陵多,適應飼草畜牧業發展,主要養殖豬、羊、牛、驢等牲畜及兔、雞、鴨、鵝等家禽。 該鎮已建成速生楊豐產林14126畝、經濟林2600畝,三年累計林業育苗4100畝,全鎮百畝以上的豐產林大片共有23處,成片造林涉及中安莊村、大馬峪、大鹹服、張博士溝、黑石溝、油坊、葦子溝等15個村。林業招商引資項目6個,其中3個開發面積在2000畝以上。6個林業招商引資項目除林業育苗外,租賃土地最低期限30年。開發面積在2000畝以上的分別為東方林業有限公司、信安經濟園林、金地林業。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0644 |
男 | 15809 |
女 | 14835 |
家庭戶戶數 | 10197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9567 |
家庭戶男 | 15056 |
家庭戶女 | 14511 |
0-14歲(總) | 7887 |
0-14歲男 | 4165 |
0-14歲女 | 3722 |
15-64歲(總) | 20213 |
15-64歲男 | 10442 |
15-64歲女 | 9771 |
65歲及以上(總) | 2544 |
65歲及以上男 | 1202 |
65歲及以上女 | 134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9312 |
莒縣順天服飾有限公司
莒縣順天服飾有限公司2006年3月建成,位於安莊鎮駐地,由日照客商劉漢武先生、陳常蓮女士共同投資,占地面積20畝,建築面積1926平方米,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年產服裝80多萬件,年銷售收入1200萬元。該公司設有獨立的縫紉、熨燙、包裝、倉儲等車間,配備平縫機130台(套),五線機20台(套),兩針機30台(套),裁剪設備1台,熨燙設備1套,包裝設備3台(套)。該公司主要從事服裝的加工和銷售,經營本公司自產產品的出口業務和公司生產所需原、輔材料的進口業務。
盛發紡織廠
盛發紡織廠位於安莊鎮駐地,整個項目計畫投資2000萬元。該廠占地24畝,
莒縣聚晟製衣有限公司
莒縣聚晟製衣有限公司是大連寶聖製衣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興建的服裝加工企業,該企業位於安莊鎮駐地,以生產休閒運動服裝為主。寶聖製衣有限公司總部在大連市,它在承德、鞍山、營口等地還設有分廠,在西班牙設有辦事處。該公司產品全部銷往韓國、日本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公司占地20畝,一期工程投資1200萬元,主要建設了標準化廠房1200平方米,餐廳300平方米及配電室等。公司現有機械200餘台,職工190人,年加工能力為60萬件,產值3000萬元。二期工程計畫投資1800萬元,於今年5月初開工建設,主要包括500平方米職工宿舍,36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車間,現在職工宿舍基本建設完成。二期工程結束後,可容納500人就業,年加工成品服裝近150萬件,實現產值7000萬元。林業發展:
安莊鎮位於日照市西北端、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西畔,距縣城25公里,對空 面積81.6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人口3.3萬,轄42個行政村,其中庫區村13個,是一個典型的山丘庫區鄉鎮。安莊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立足“林業強鎮、生態立鎮”的發展思路,始終把發展規模民營林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招商引資、聚集民間資本等形式著力打造民營規模林業這一生態名片,目前全鎮已建成速生楊豐產林4.5萬畝,其中百畝以上豐產林大片32處,2000畝以上大片4處,分別為東方林業、信安林業、金地林業和金信林業,道路綠化60公里。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41%。
在發展民營規模林業的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招商引資。對開發難度大的荒山薄嶺,制定政策,面向社會招商引資,藉助外力發展民營規模林業。二是明晰產權。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保護受益權”的原則,採取股份合作、競標拍賣、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轉換經營機制,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得利,讓投資者吃下“定心丸”。三是搞好服務。組織水利、林業、國土等部門主動為成片造林的投資者提供服務,幫助勘察水源、設計小型水利工程、精選良種、協調土地流轉等。在發展民營規模林業的同時,還緊緊抓住村村通硬化路的良好機遇,把道路硬化和綠化結合起來,積極搞好行道樹的栽植和管護,致力打造綠色通道。目前,全鎮已累計投資61萬元,栽植行道樹7萬餘棵,把村村通公路建成了“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綠色生態線,使其與萬畝規模民營林業點線相連、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規模民營林業的發展,使森林植被恢復迅速,出現了“陡坡耕地依然退,綠樹青草悄然歸”的喜 人景象,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日漸顯現:
一是改善了生態環境。4.5萬畝速生楊豐產林,初步沿青峰嶺和鎮駐地形成了兩個“生態圈”,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的功效逐漸顯現,它不僅保證了下游縣城居民乃至日照市區的飲水質量,也為該鎮沿青峰嶺水庫搞旅遊開發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提高了經濟效益。規模林業的發展,使原來荒廢的溝坡身價大增,村集體和民眾從中獲得了不少的收益,同時林業的成長壯大也促進了林下經濟的發展,規模優勢還吸引了部分客商投資木材深加工項目,拉動了林業產業鏈條。目前已有二家林業深加工項目落戶安莊,取得了農民、政府、投資商多贏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資源優勢。幾萬畝的荒山禿嶺,轉眼間變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形成了安莊獨特的資源優勢,大大提高了安莊的投資信譽度和對外知名度,為安莊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安莊名人:
張德江:
張德江,現任國務院副總理,祖籍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祖上原是村中木匠,因當時家境貧困,於清朝中期,舉家闖關東至東北遼寧省。
張世海:
張世海,原名張倫(張侖),東北抗日民族英雄,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人,
張余:
張余,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村人,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建國後,又跨過了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嶺等戰役。身經大小戰爭上百起,立戰功無數,身負重傷十餘次。回國後,為不給國家添負擔,遂決定回村養傷病。於1995因病醫治無效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