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門人私諡文節。謝枋得才華橫溢,其詩傷時感舊,沉痛蒼涼。編有《文章軌範》。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疊山集》。他所作的《蠶婦吟》、《慶全庵桃花》、《詠花影》等被選入《千家詩》,從而千古傳頌。至於謝枋得由愛國志士而被尊為神,在安溪則有一段古老的傳說: 元初,江西弋陽有一羅姓農夫與同伴結夥上山打柴,忽見遠處山腰有一老翁坐地采果而食。農夫趨近探視,老翁忽然不見,卻見一老樹根頭隱約有“疊山隱處”四字。此事傳開後,眾人認為這是義士謝枋得因眷戀故國山川而英靈顯化,乃將老樹根頭抬回家,由羅氏依老翁形影將此木雕塑成像,供奉於堂。鄉鄰遇事前往禱之,屢有靈驗,乃尊稱為“境主公”。 明初,羅氏後裔攜帶“境主公”木雕神像入閩開拓,在安溪長泰里羅洋鄉(今參內鄉羅內村)安家立業,並將“境主公”神像安奉於家。羅氏一家為人忠厚善良,與當地黃、徐、杜、江等姓鄉人和睦相處,乃廣泛介紹“境主公”的來歷及事跡。村民每往禱之,皆有靈應。經眾口相傳,“境主公”香火日盛。明永樂元年(1403年),羅家將“境主公”神像獻出,由羅洋鄉黃氏為主集資建廟宇奉祀,並定名為“安山廟”。
其他信息
安山廟自建以來,一直香火不絕。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境主公被賜封為“正順尊王”。清代,神明隨著安溪人的外出開拓而傳播海內外,現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有十餘處分爐。 安山廟自建以來歷經修葺,現存建築為1980年依舊制重修,重檐式,樸實無華,現保存諸多明清遺物。有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題“安山古廟”匾額;有清代武狀元黃培松親書“玉行砭人”,探花黃貽輯親書“宋室夷齊”及進士黃爾歐親書“忠孝兩全”等金匾。1995年7月14日,安山廟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山古廟風景秀麗,離古廟數百米的溪畔崖石上,鐫刻著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蔡國賓手寫的“觀瀾”兩字。如在此處建亭,可觀賞晉江西溪的壯麗景觀。現羅內村村委會正著手規劃建設以安山廟為中心,集朝聖、休閒為一體的景區。相信不久的將來,安山廟將以更加引人的風光呈現於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