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廟山

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原名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簡稱廟山開發區),武漢市人民政府1992年批准成立,規劃總面積30平方公里,行政關係隸屬江夏區人民政府,掛靠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享受其優惠政策。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一期開發建設11.2平方公里小區已於2001年被拓為 武漢科技新城的 重要一冀,是武漢·中國光谷的主要發展區。二期開發18.8平方公里新區,被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確定為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湖北)基地的核心園區,即武漢醫藥科技產業園。

2004年國家對開發區清理,變更為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核減為12.93平方公里,並更名為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開發區北靠享有“華中矽谷”之稱的東湖開發區,南接武漢衛星城江夏紙坊街,周鄰23所大專院校、56個科研所,並擁有5萬畝無污染的城中湖,智力密集、人才濟濟、山水相映、風光宜人。武漢市中環、外環公路、市南環鐵路橫貫開發區,京珠、滬蓉、宜黃高速公路在開發區設有出入口,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

經過開發區人十餘年的艱苦創業、不懈努力,整個開發區已基本形成了光電子通信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電力環保產業等五大產業結構群,產業結構合理,基礎設施完善。重點引進光機電、製造業、生物醫藥和文化產業項目,隨著武漢市中環、外環線全線貫通,武漢金融城、汽車城、科技城、鋼鐵城“四城”一線,“武漢浦東”的戰略構想的實施,帶動了一大批新興產業來此發展,使這一帶的投資價值日益凸現。截止2008年8月,開發區累計引進資金165億元,累計引進項目156個,其中建成投資企業89家,在建(續建)項目10個,正在申報手續的項目57個。僅2007年協定總投資56.1億元,完成財政收入3.22億元,出口創匯1409萬美元,引進項目11個,新建成投產企業8個,新增註冊企業53家,一批有科技含量、有規模的生物醫藥、製造業項目紛紛落戶,被譽為項目的搖籃。

江夏經濟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

(一)1990—1993年,為起步發展階段。1992年10月,中共武漢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範圍覆蓋到武昌縣廟山地區,市人民政府以武政【1992】70號文批准成立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同年12月21日,中共武昌縣委決定成立“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和“廟山小區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縣部委辦局主要負責人組成;並設廟山小區管理委 員會負責開發區日常工作。

(二)1994—1999年,為快速發展階段。一是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完善。江夏區(武昌縣)比照市里關於東湖開發區的有關政策出台了《縣人民政府關於鼓勵開放引進的規定》、《武漢東湖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投資指南》、《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引進的若干規定》,以及中共江夏區委、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江夏區引進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優惠辦法〉的通知》、《關於擴大開放引進的若干優惠政策》、《關於鼓勵引進外資擴大開放的獎勵辦法》等有關政策,為廟山開發區的發展步入正軌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支撐服務體系建立。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大力完善服務體系,縣(區)直有關部門分別在開發區設立了財政所、國稅分所、地稅分所、工商所、公安派出所、金融派出單位、水電等下設機構,為引進企、事業在開發區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經濟發展迅速。廟山小區以良好的招商政策、完善的服務體系、過硬的基礎設施,吸引大批企業和資金進入開發區。僅1998年已引進資金2800萬元,比1997年的1400萬元翻了一番。1994—1999年,廟山開發區的科工貿總收入以5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增長,到1999年,各類企業近100家。四是主導產業逐步確立。開發區以民營經濟、武漢市區“退二進三”企業及大專院校、科技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引進的重點,形成了光通信、生物醫藥、新材料、機電一體化、旅遊房地產等五大產業為主體的產業格局,為開發區的發展壯大構建了堅實的平台。

(三)2000—2004年,為規模發展階段。開發區緊緊圍繞“項目三變”的工作重點,確保了開發區建設持續、快速的發展。開發區已經成為江夏區新的經濟成長點。2000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武漢科技新城,同時建設武漢·中國光谷,將廟山小區所轄鄭橋、茅店、東山、周店和政院居委會的11.2平方公里規劃範圍交由東湖開發區託管。2001年2月,市人民政府武政辦【2001】38號文批准廟山小區保留原來的廟山村,並將江夏區紙坊街的鄔樹、幸福、向陽、普庵和麻雀湖養殖場拓展為廟山小區的規劃範圍,規劃面積為17.93平方公里。2004年,經清理整頓後,廟山小區被列入保留的省級開發區,更名為江夏經濟開發區,核准面積12.93平方公里。截止2004年底,開發區規劃批准面積12.93平方公里(不含被武漢市“託管”面積),徵用面積4.62平方公里。

(四)2005—2012年,為二次創業階段。2006年,中共江夏區委、區人民政府決定,將五里界鎮花山吳、肖榨坊兩村移交廟山託管,新增開發面積18.8平方公里,投資3000萬元,修築全長3公里的花山大道,開始建設大花山工業園。大花山地區總體規劃已經武漢市人民政府審批,廟山進入了二次創業階段。廟山開發區逐步實現由經濟成長點向經濟成長極的拓展,由改革試驗向改革示範區的拓展,由建設科技園區向建設科技新城的拓展。

隨著建設與發展的不斷深入,開發區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財政收入一年上一個台階。2005年達到2.1億元,2006年達到2.738億元,2007年達到3.23億元,2008年達到4.0億元,2009年達到4.5億元,2010年為5.01億元,2011年達到6.07億元,比上年淨增1.06億元,增幅為21%。廟山開發區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開發區十三年發展的主要作法

探索出了一整套符合實際的招商思路

13年的開放引進工作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準確把握形勢,堅持從實際出發並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理順工作思路,確定好工作目標,是搞好開發區各項工作的前提。根據江夏區委、區政府“解

放思想、更新觀念,把江夏經濟開發區建成江夏經濟成長亮點”的要求,我們在招商定位上瞄準武漢市內的大專院校、大型企業,引進了一批科技型、規模型、效益型項目。在招商的方式上既注重用優美的環境吸引外商,又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廣結天下朋友進行招商。近幾年來我們緊緊抓住中國光谷建設機遇,發揮其科技、智力優勢,最佳化自己的產業結構,加快開發區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抓住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的有利條件,更加注重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在項目結構、質量、效益上下功夫。對項目質量從規模、科技含量、效益上實行嚴格控制,對投資規模未超過5000萬元、不是科技型的朝陽企業、無稅收的項目拒絕引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於招商方式方法既穩妥可行,又具時代特點,使開發區的招商工作在近幾年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招商工作機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既抓住了“一輪明月”,又摘下了“滿天星斗”。

完善了開發區的產業功能布局

堅持項目興區、項目立區不動搖,確立並堅持了“四並舉四為主”的原則:即大小並舉,以中小為主,爭取大項目;內外並舉,以內資為主,爭取外資;多成份並舉,以民營為主;一、二、三產業並舉,以高科技工業項目為主。13年來在引進的171個項目中,工業項目125家,占引進項目的73%,在工業項目中,年收入5000萬元以上項目23家,占工業項目的18%,年經營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項目18家,占工業項目的14%;學校旅遊、房地產業23家,占引進項目的14%,其它產業占11%。已基本形成五大產業版塊:一是光電子、通信產業。以華工科技產業園、精倫電子、嘉銘雷射、天華光電、訊泰通信等為代表。二是生物醫藥產業。主要有武漢醫藥科技產業園(健民集團、中聯藥業、長聯生化、久安藥業、烯王生物、國灸科技)、普生製藥、沃爾藥業、三利生物和亞太醫藥網信息園等。三是電力、環保產業。以凱迪電力股份公司、武漢博大電氣集團、方元環境工程、宇虹環保儀器、通源電氣結構等為代表。四是建材化工、食品行業。有葛洲壩水泥、台灣斯米克集團、湖北省構件總廠、現代化工、小蜜蜂食品等。五是旅遊、房地產及文教產業。並已建成了幾個專業特色園區、培植了一批骨幹企業。在最近兩年,我們重點引進生物醫藥、光電子、製造業和文化產業項目。如新建設的湯遜湖民營工業園、三角島工業園和陽光工業園的製造業版塊、知音文化產業園和即將建設的湖北省出版總社的文化產業園等。

打造並形成了“江夏”品牌

投資環境是開發區文明和發展的標誌,把優越的山水資源與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投資服務環境有機結合在一起,是吸引客商,招來鳳凰的最佳品牌。為此,我們在軟硬兩個環境上下力氣, 做到了兩手抓。一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自1993年以來,我們投資2億元,建起了日供水2萬噸的廟山自來水廠和一座6.3萬千伏安的鄭橋變電站;開通了萬門程控電話通訊系統;建成了連線武漢城區的5公里長寬24米的兩湖大道;完成了火炬路、華超路、華泰路、南湖路、郵政路、陽光一路、陽光二路等支幹道路網建設,完成了醫藥園中心花園及湖堤、清水平台、燈飾等形象工程建設,企業廣告長廊、江夏大道、兩湖大道綠化帶、高壓線路、光纖線路入地、長江自來水連線等工程改造。開發區堅持以高標準,嚴要求來規劃江夏新區,請省、市規劃設計部門反覆論證,嚴格按規劃實施。近幾年,我們環境創新的力度更大,下重力打造了一批新設施、新環境、新亮點。新修了全長5.7公里、寬100米的陽光大道及其配套工程,順利完成了江夏大道華一至大宇公司段的擴寬、黑色化工程;新建了污水提升泵站及管道配套,完成了湯遜湖工業園、三角島工業園供水、供電和三條110KAV園區項目供電專線建設工程。三年來總投資達15000萬元,企業自己的配套工程,開發區在基礎設施的投入累計達10億元。二是抓軟環境的治理。我們在區縣級開發區中率先實行封閉式管理體制,形成了“兩尊鬥神”和“兩條隔離帶”的服務體系,在理順地材市場問題上,成立了地材管理辦公室,健全了地材管理制度,規範了開發區的地材市場,既維護了客商的利益,也兼顧了當地農民的利益。在企業的收費上,實行統一收費制度,收費項目由30餘項減少到9項,與此同時,收費標準也大大降低,受到了開發商和企業主的由衷歡迎。三是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力的提升了廟山開發區的知名度。如華工工業園、精倫電子、武漢醫藥科技園、博大科技園、正大集團、知音文化產業園、凱迪電力、國測高科、亞太醫藥網信息園、健民藥業集團、中聯藥業、水藍郡、玉龍島花園等項目的建成,促使江夏這一品牌的形成。

理順關係實現了開發區全面發展

江夏經濟開發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與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特殊關係;開發區原掛靠東湖開發區,是國家級高新區東湖開發區的政策區,區域規劃的一致性、招商工作的競爭 性、進園企業的滲透性,都充分體現了這個特殊關係。因此,正確處理好與東湖開發區的關係就成為江夏經濟開發區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為此,我們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全力做好與東湖開發區的協調服務工作;二是利用“掛靠”優勢和自身特點,開展良性競爭。在江夏經濟開發區落戶的企業中,有些是原在東湖開發區註冊而在江夏尋求擴展的企業,如博大電氣公司等;一些是在“兩區”的選擇中“相中”江夏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如武漢電力儀表廠、中聯製藥廠等;還有一些企業是通過東湖開發區“孵化”,被江夏經濟開發區招引過來的,如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嘉銘雷射等。三是根據東湖科技城的總體規劃,努力引進大學科技產業,全方位接受大區的輻射功能,通過服務大區,帶動小區。“依託、服務、競爭、發展”使江夏經濟開發區在與周邊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競爭的夾縫中一天天壯大起來。在背靠武漢大都市,依託東湖開發區的強大輻射力的同時,江夏經濟開發區始終按江夏區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自身的區位、交通、環境、政策優勢,積極培育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產業集群,並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走城鄉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一是處理好發展與土地市場整頓的關係,不能因為土地市場整頓而放慢發展。注重把開發建設與保護土地資源相結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要求,先規劃後實施,在項目引進時就嚴格按項目規模確定用地面積,儘可能的統籌規劃,確定用地功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證開發一片、建好一片。二是處理好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嚴格控制有污染的項目,嚴格控制炸山填湖,保護好自然環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加強對湯遜湖、梅南山等自然資源的水邊、湖邊、山體的保護,控制違規建設項目,杜絕引進有污染的項目,儘可能的達到顯山露水,近幾年園林綠化、植樹造林使開發區綠化覆蓋率不但沒有減少,還有增加的趨勢。三是處理好發展與土地利用的關係,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將散亂的村灣規劃建成新型農民社區,將節約的宅基地用於城區公用服務配套建設,有力的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實現了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居民,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四是處理好發展與農民安置的關係,土地開發後,農民的出路要認真考慮(就業、養老保險)。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讓開發區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民眾。我們努力解決經濟建設與農民出路的矛盾問題,著眼開拓發展,確保農村穩定。在開發建設前嚴格按國家政策規定,將農民土地補償費按標準、及時足額補償到位。讓農民在開發中得到實惠,管委會撥出專款,派出專人為“五村”農民建別墅式新村,總投資達一億多元,為了保護失地農民的利益,開發區管委會對失地農民實行“八個一”管理,在保證農民一棟房子、一個門面、一戶一個就業、一戶一個股本的同時:一是鼓勵農民轉換角色進入三產業;二是留出一片土地、投入一些資金扶持村辦企業;三是組織就業培訓,安置部分勞動力進入引進企業就業。妥善處理好農民民眾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五是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的關係。這些年我們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求發展,在不斷探索中求前進,充分認識到發展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隨著問題的解決,我們又邁上了新的發展征程。

實現了管委會各項工作規範化

開發區的發展與“開發區人”密切相關,與開發區實行的體制緊密相連。近幾年來,為了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我們初步建立了三個機制;一是以項目為中心,建設機關內部運作體制。管委會把引進項目分為招商洽談等四個環節,分別設立招商處、建設處、農工處、企發處、每個處承擔其中的一個職能,環環相扣,全過程服務,充分體現“小政府、大社會”的特點;二是落實了部門獨立審批、辦證權,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三是建立了運作規範的土地出讓金收支體制。開發區管委會嚴格按國家規定,土地出讓金全部進財政土地出讓金專庫,嚴格土地出讓金管理,實行“三取消”和“三個一”管理(即取消了多家收入,取消了管委會會計,取消了多頭帳戶,建立廟山財政所一個口子收支,一支筆審批,一個銀行開戶)制度。對農民土地補償費及時兌現,未出現拖欠、挪用、截留等不良現象。日常支出由財政部門監督。與此同時,開發區還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近兩年來分別出台並實施了《創建模範公務員集體實施方案》、《廟山開發區公民道德綱要實施方案》,使全體黨員、幹部、職工的綜合素質和敬業水平進一步提高。開發區的形象有了新內容,工作運轉有了新特色、新活力。開發區的財政收入一年上一個台階,2000年,開發區財政收入為3680萬元,2001年是4750萬元,增長率為29%,2002年財政收入達8750萬元,與2001年相比,增長率達84%;到2003年財政收入猛增到1.33億元,占當年全區財政收入總量的25%,到2004年開發區財政收入完成1.75億元,占年目標任務的108%,占全區財政收入的1/4強;固定資產投資額9.45億元,占年目標任務100%;引進內資6.9億元,占年目標計畫的106%;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15.9億元,占年目標任務10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76億元,占年目標任務100%;2005年計畫完成財政收入2.3億元。可見,開發區經濟發展已步入了快車道。

開發區十年遠景規劃和前景展望

開發區十年創業發展的碩果,就是已經成為武漢新崛起的旅遊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江夏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走在全省區縣級開發區的前列。隨著湖北省建設武漢大都市圈發展 戰略思想得確定,加強武漢及其周邊地區建設發展的要求顯得十分迫切,武漢市將進入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快速增長期,城市的部分職能和人口均逐步由中心區向外圍郊區轉移,城市簡單的外延擴張成為必然,特別是中心城區邊緣地帶將是武漢市發展的熱點地區。其一方面將承擔著吸納主城產業外遷的職能,另一方面亦成為各遠城區建設發展的經濟成長點,江夏經濟開發區屬於這樣的地區之一。開發區緊鄰武漢中心城區,介於城市中環線與外環線之間,環線間聯絡線、放射線貫穿開發區,交通區位優勢顯著,開發區北與東湖開發區相連,南與江夏紙坊街相連,是開發區與紙坊之間銜接和補充的重要區域。開發區在後階段十年內產業布局:將繼續依託武漢市中心城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輻射力,抓住武漢﹒中國光谷、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湖北)基地武漢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的機遇,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光電子為主的製造業基地,積極培育自身完善的綜合產業集群;結合開發區的區位、交通、智力、政策優勢和江夏區經濟發展,兼以特色旅遊、文化教育、房地產開發同步發展,努力建設以生物醫藥、製造業為主,設施齊全、綜合發展的新型城區。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構想,江夏經濟開發區在未來10年內,城市化水平將達90%左右,其未來建設用地標準略高於中心城區,預測開發區可容納20萬人,建設用地規模為2176.53公頃(不包括水域),遠遠超出目前規劃的12.93平方公里的目標,這將創造年社會產值100億元、稅收15億元。開發區功能組織上將形成“一核﹒二心﹒三軸﹒五組團”的總體空間格局。“一核”,即結合開發區交通幹線、內湖面布局形成的中部核心區,承擔開發區綜合公共中心職能,是融商貿服務與休閒於一體的地區級公共中心。“二心”,即布局於交通幹線節點處的北部開發區行政管理中心與南部生活性服務中心。“三軸”,即依託江夏大道、陽光大道、向陽大街等交通幹道形成三條發展軸線。沿江夏大道組織布局行政管理中心、商貿服務中心、產業組團、居住組團,構築開發區的功能發展主軸。陽光大道承擔著連線中心城區、紙坊街的重要交通紐帶,形成交通發展軸。依託向陽大街以及高壓走廊布局防護綠帶、生態園林地及公園,形成生態景觀綠軸。“五組團”,根據現有建設基礎,綜合考慮到交通組織、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布局形成五大組團,即北部和中南部的生物醫藥產業組團、南部光電子、製造產業發展組團、西部科教研發綜合組團以及中部居住組團。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加強區域功能的整合與完善,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堅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創建武漢南部地區產業結構優良、功能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美的“宜創業、宜居住、宜遊憩”的濱水新城區。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一個集科、工、貿於一體,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具有產、學、居功能的江夏新城區將自豪地矗立在江夏地區。隨著武漢科技新城的規劃並建成,江夏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又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優勢,提高招商水平,加快發展速度,做好招商引資的各項工作,使江夏經濟開發區的招商引進工作年年有新進展,財政收入季季有新突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