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安寧堡在蘭州黃河北岸,距市內約18公里。堡子平面呈方形,城東北角和西南角與邊牆連線,堡內街道呈“田”字形。明朝時,為了防禦殘元勢力的侵擾而修建的屯軍之地。
在安寧堡仁壽山祖師殿山門外,豎有一塊明朝嘉靖改元春三月九日重建時的《大明安寧堡神廟記》石碑,碑文載:“弘治乙丑,石淙楊公總制軍務,以蘭為西北要衝,張掖□□□諸鎮,賴此地為吭。去郡逾河三十里置安寧堡。城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周圍六百四十步,東南有門,……遏虜,不使為居人行旅之害。至是始,遂播獲往來。”另一史書載:“先是河北農家,常被虜患,楊公為總制時,建議於朝,以河北為臨河要害,建置二堡,東為鹽場,西即安寧,戍以重兵,嚴以烽燧,由是虜患稍息,人得耕牧。”
原來,明滅元以後,退居蒙古的蒙古貴族不甘心失敗,繼續與明對抗。15世紀40年代,西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一度統一了蒙古諸部,勢力日益強大,並不斷出兵侵略明朝北部邊境,擄掠人口財物,成為明朝北部的勁敵。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糾集蒙古各部,分四路向南進犯,於河北懷來土木堡大敗明軍,將英宗朱祁鎮俘去,史稱“土木之變”。
此後,明朝北部的戰略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明軍已經無法有效地防禦殘元勢力的侵擾。及至16世紀初葉,東蒙古的韃靼俺答部又相繼占據河套、松山一帶,並經常派騎兵進犯蘭州,“立黃河飲馬,甚謂闖奪河橋(即鎮遠浮橋),大肆恐喝”,鬧得黃河北岸人民不得安穩,大片沃土不得耕牧,為此,從明正統到弘治的50多年間,駐蘭明軍在不斷加固蘭州城垣的同時,又先後修築了蘭州黃河北大岔口哨馬堡(今十里店、費家營附近)、新城堡、西古(固)城、什川堡、鹽場堡、安寧堡等軍事城堡,並在外圍修築邊牆、墩台,派重兵戍守,對阻止韃靼騎兵的侵擾,保護河北大片農田果園,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寧堡正是在此背景下築堡屯軍的。
安寧堡在蘭州黃河北岸,距市內約18公里。堡子平面呈方形,城東北角和西南角與邊牆連線,堡內街道呈“田”字形。進東門直通后街十字為中街,東面南北走向為東街,北通倉院街,南通東火道。堡子正中南北走向為前街,北接倉院街,南通南城門和東西火道。西面為后街,北連窟沱、倉院街與東街相通,南與西火道相連。中街與前街十字為鼓樓。開東門南門,兩門上方用青磚砌就長約1.5米,寬約80厘米的長方形磚塘,東門磚塘上鐫刻正楷“安寧堡”三字,南門刻“永固”二字。碑文載:“安寧堡城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但據今人測算,城高三丈,連同雉堞共三丈六尺(合12米),二丈之數有待考證。城周長六百四十步(約1060米)。堡內北部正中建有三官廟一座,供奉堯、舜、禹塑像。此處鄉民俗稱“都會府”,是明正德時修建。大殿脊翹檐展,氣勢雄宏,院內芳草叢生,香火旺盛。大門起脊握角,上方正中懸“參將傅津”豎匾一塊。1944年擴建安寧堡國小時大門被拆毀。1936年鄉賢柴若愚先生捐銀500,在大殿東西南三面建教室4座,開辦了國民初級國小。在三官廟西側有一所院落,東西北三面均有房舍,北面地勢比院落高約1米,蓋有較講究的5間正房,門窗油漆彩繪,很有氣魄。這座“都會府”和前街柴、晏兩家大院,明時駐有千餘明軍,擔任警戒任務。在“都會府”兩端建有軍用庫房,左為今窟沱,貯銀餉兵器;右為今庫院,藏軍用糧秣,其名沿用至今。1964年夏,安寧堡驟下暴雨,洪水沖入窟沱,又衝進緊靠城牆的晏裕福院子,並沖開一個地道。這個地道陰森,很長,一直通往城外。據老鄉講,這個地道是明朝軍隊貯藏兵器的,長期以來無人知道它的來歷。
安寧堡有東西兩個柵門,西柵門在今上莊子岸門口子處,東柵門在東門外昔日葛家巷道口(今紙箱廠北部)。這兩個柵門都砌在邊牆上,因為在邊牆外還有大片耕地和果園,那時無戰事,開柵門,農民外出“人得耕牧”,“播獲往來”,一旦有戰事,柵門緊閉,烽燧四起,農民嚴防死守,以防韃靼侵擾,保衛家園。為此,還有壯烈犧牲者。如明嘉靖七年(1528年)春,殘元蒙古兵侵擾蘭州,蘭州衛正千戶、鄉賢朱輔“性孝友,善撫士卒,守河北安寧堡與賊戰,頗有戰獲。俄賊勢益眾,輔力戰,中流矢而死”。安寧堡朱氏始祖長子與神溝韃子護衛貨物“因斗身亡”。由此說明,安寧堡原為軍事古堡,堡名雖取“邊境安靖”、“邊患消寧”之意,但自明弘治建堡至清順治150多年裡,連年虜患不息,人民屢遭虜害,為保自己生命財產而犧牲的先民何止一二。
旅遊資源
轄區內綠樹成蔭,氣候宜人,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尤以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仁壽山公園最為著名,一年一度的“桃花會”從1983年開始,已經舉辦了22屆,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踏青遊覽。2003年,又成功地召開了“首屆蘭州安寧蟠桃會”,以紅藝村千畝優質桃園為依託,選址設點,開展自由、鬆散形式的品桃、銷桃活動,利用桃園綠色環境為遊客提供餐飲、休閒、娛樂等系列化的服務,使都市人享受郊遊、品桃樂趣;位居鄉北的“天斧沙宮”氣勢雄偉,獨具觀賞開發價值;從2002年開始建設的北山農業“生態園”占地3700畝,具備農業、生態開發的綜合優勢,是全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
經濟發展
近年來,安寧堡街道經濟迅猛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工業經濟基礎雄厚,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形成了型砂、服裝、橡塑、鑄件製造等產品競相發展的經濟格局。民營經濟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現有鄉鎮企業360家,(包括鄉辦企業8家,運輸業185個,建築業1個,商業81個,餐飲業30個)其中限額以上的工業企業7家。
轄區內仙桃生產發展迅速。產量由1970年的75萬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520萬公斤;藉助蘭州近郊的地理優勢,抓住北山綠化的有利的時機,苗木、花卉、食用菌等特色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產業化規模。現有苗木基地5個,花卉基地8個,食用菌基地1個,農家樂旅遊服務點20處,尤其是黃家灘食用菌基地已經發展成面積150多畝,年產值200萬元的示範性基地。目前,街道正在積極籌劃建設占地1500畝、投資3000萬元的休閒觀光農業園區。
近年來,安寧堡街道積極適應省、市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緊密結合培育“雙強”達標社區活動,圍繞打造“五星農家樂”和“西北小江南”休閒觀光農業產業,以“基層組織強、集體經濟強”為切入點和主抓手,以調整理順黨組織職能為關鍵,實施“一居一實體”,加快在產業鏈和各類專業合作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做大做強“桃、棗、農家樂”三個特色農業品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特別是按照今年2月省委王三運書記調研視察我街道後提出的把農家樂提升改造項目作為“城鄉一體化的有益探索、轉型發展的有效形式、富民產業的重要內容、經濟文化的有機交融,一定要積極引進戰略合作者,共同把這個園區打造得更有品位一點。”的指示精神和市委黨代會提出的“一產抓特色、三產抓轉型、整體抓提升”的要求,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抓農業,以百畝精品園為平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規模化無公害蜜桃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以“蘭州桃花節”、“安寧蟠桃會”兩大節會為載體,適時提出了“文化引領旅遊、旅遊支持文化、文化生態互動發展”的新思路,在仁壽山平山造地2000畝,開工建設了“世外桃源”,新修了壽山大道、老子像、壽星像、道德經碑林、仁壽湖等一系列人文景觀,建成了古色古香的仿古農家樂院落和明清商業街,把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成為全街的支柱產業,做精做美仁壽山文化旅遊產業園,使農民增收途徑從傳統農業逐漸向三產旅遊服務業轉移,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在未來的發展中街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將緊緊圍繞區委“35313”總體思路和“五大工程”戰略總體目標,根據街道“一二四”思路謀劃發展、創業實幹。即:圍繞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這箇中心,完成兩大戰略任務。一是完成仁壽山生態旅遊風景區建設任務;二是完成街道重置安置點建設工作;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全域統籌,完成好街道開發建設控制性規劃;二是認真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三是以創先爭優活動為龍頭,紮實做好基層黨建工作;四是保民生、促和諧,認真做好社會統籌保障和穩定工作,在十二五末力爭把安寧堡建設成為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範本,社會事業率先發展的聚集地而努力奮鬥,以優異成績向黨的十八大獻禮。
在西部大開發的推動下,安寧堡街道的幹部民眾抓住“區區合一”和新城區建設的有利時機,奔小康,求發展,實現了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4年全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133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710萬元。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3200萬元,地區財政總收入完成370萬元。
現在街道範圍內的寬裕型小康住宅建設工程開始規劃,緊靠大專院校的地理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形成規模,招商引資取得豐碩成果。已經有20多家中外企業落戶轄區,產品涉及食品、電子、建築、紙鞋等10多個行業。
街道已被納入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範圍,工業園規劃土地面積2180畝,可享受多種優惠政策,且具備水、電、路三通條件,現已開始經行土地儲備工作,向國內外客商公開招商,另外,蘭州北濱河路即將貫通全鄉,沿河一線優美的環境、充足的土地,是房地產、餐飲、娛樂業投資的理想選擇,再加上安寧堡人熱情好客、文明友善,幹部民眾求發展、求振興的願望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