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鎮[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安寧鎮]

安寧鎮是一個地理辭彙,屬於地名,地處四川省境內。

歷史沿革

安寧鎮最早的名稱叫天池,此地最初僅有茅屋數十間,村西有一泓潭水,清澈澄碧綠,四周杉柳掩映,故而取名“天池”,人們到此進行商貿活動,買賣生活必須品,叫趕“天池場”。
明末清初,即公元1709年前後,由於戰爭瘟疫等原因導致四川人口大量減少,清政府採取“湖廣”填四川的辦法,從廣東、福建、江浙、陝西等城市成批移民入川,移民的到來,人口逐漸增多,買賣交易日漸頻繁,從禮州到西昌南來北往的人等都要從此經過,在此歇腳,臨時性的茶房、酒店應時而生,附近村民陸續在此建房形成了簡易街道。從地形上看南北低中間高,行人似從坡樑上穿過,故叫“過街梁”。
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已形成一街兩巷,周圍建了寺廟,此鄉場地勢中間高,兩邊低,形似鍋蓋,人們按建築習慣,在街道中間位置,起建了一座八柱三層鐘鼓樓(又名魁星樓),為了與風水相對應,用一口特別大型鐵鍋倒扣在屋頂(底朝天),似穹窿狀)部位,用四根鐵鏈拴住,上嵌空頂即以鍋蓋梁,從此改稱鍋蓋梁。鐘鼓樓於民國十三年維修,1964年拆除。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西昌縣在此設西寧區,後改為西鄉區,轄六和公社、新寧公社、樟木箐公社、響水公社、太和公社、開元公社。一九九二年九月撤銷西鄉區。
1984年經涼山州批准從六和鄉劃出康寧村、東山村、灣子村,從西鄉鄉劃出馬坪壩村,組建了鍋蓋梁鎮。1986年10月撤銷六和鄉,併入鍋蓋梁鎮。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交往日趨頻繁,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徵得當地幹部、民眾和社會名流的意見後取名安寧鎮,其意思一是地處安寧河谷平原,二是安寧祥和之意,報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於1996年7月28日將鍋蓋梁鎮更名為西昌市安寧鎮。

鎮情概況

安寧鎮是西昌市首批小康鄉鎮,轄區面積48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鎮建設試點之一,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完善。成昆鐵路、108國道、雅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青山機場僅1公里,是西昌至成都、西昌至衛星發射中心的聯結點和必經點。全鎮形成了以國道為中心,村道為幹線的公路網路,交通十分方便。安寧鎮以糧食、蔬菜、牲畜、花卉、蠶桑作為支柱產業,是西昌市糧食、蔬菜、牲畜的生產基地,尤其以早熟蔬菜、秋淡菜聞名。該鎮生產的紅皮洋蔥榮獲第二屆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暢銷全國各省、市,出口俄羅斯、日本。擁有涼山州唯一的現代化大牲畜交易市場。
安寧鎮轄馬坪壩、康寧、高堆、五堡、順河、東山、和平、民運、源興、土坊、楊家11個村民委員會,91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
2008年末共有人口31590人,其中農業人口20509人,非農業人口11081人,有耕地22461畝。2008年全鎮gdp增加值為237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570元,增長620元;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5195噸,比上年增加375噸。年末四大牲畜存欄為1881頭,生豬存欄27040頭,出欄45200頭;羊存欄2560隻,出欄為3225隻,這些牲畜的存欄、出欄與上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畜牧業產值達9946萬元,占全鎮社會總產值的43%,全鎮的動物防疫、種草養畜、畜牧生產各種指標均達到上級要求。2008年我鎮又成功引進了中冶實久、洪強林業、水電八局、果果果業等企業,鎮內有州鋅業公司、銅業公司、重啤集團西昌分廠、市日化廠等10多家州、市企業。有禾嘉集團製品凍乾有限公司、攀西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牧乳業、華宇燃氣公司、興涼養殖場、醜小鴨養殖場等鄉鎮企業1200多家,安置剩餘勞動力4500餘人。鎮內有西昌學院、涼山州工業技校,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0所,有設備完好的中心衛生院1所,醫療站11個,鎮文化中心站1個,敬老院1個。
集鎮新區建設已初具規模,架通了1台50千伏安變壓器;建成日產6000噸的自來水廠1座;建設了1座1100平方米的大棚批發市場,鎮內有電信局1個,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全鎮共有19個黨支部、545名黨員。我鎮堅持開展創建“五個好”村支部,“六個好”鎮黨委及文明村組活動。充分利用鎮黨校、農民技術夜校、婚姻培訓學校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引導農民摒棄舊觀念、舊習俗,在農村形成了科學、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全鎮11個村都成立監督小組及民主理財會,設有村務公開欄,每季度向民眾公布重大村務事項和財務收支情況。
2008年安寧鎮被州精神文明委員會評為“示範文明鄉鎮”的榮譽稱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市政道路重點建設單位”、“文明單位”、“重點疾病防治先進單位”、“西昌市十五期間人口與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現在的安寧鎮是一個規劃合理、功能齊全、服務體系完善、生活環境良好、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新興集鎮

文物古蹟

該鎮有2000多回民生活於斯,擁有兩座古老的清真寺。

鄒家屯清真寺

又名清真上寺,為於該鎮北2公里。是西昌北大門的第一座清真寺,始建於清朝中早期,該寺所轄一個單純的回民村和三個回漢雜居村,該寺原為兩進院落由大門、二門、望月樓和大殿組成,比較宏偉。該寺在文革中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始終未能恢復原樣,現在已經是殘破不堪。好在今年的管委會虔誠舉意,該寺正在重建中,大殿即將落成。

四百戶清真寺

又名清真下寺,位於該鎮西側1.5公里。所轄西昌市最大的單純的回民村和一個回漢雜居村。該寺是西昌市第二大清真寺,始建於明朝中期,幾次重建,道光年間重建一次,極為壯觀然新寺三個月後遭地震,寺宇盡皆倒塌,實為心痛,坊民有集資重建。傳說解放初期該寺南側民房起火,當時南風極大,村民極力救火,然效果不大,少傾南邊民房數間焚毀殆盡,然清真寺毫髮未損,眾皆奇怪。事後有遠處漢民告知:當時看見一十分長大的白衣人立於清真寺之上以湯瓶之水澆之,火至南牆立熄。但當時回民全然不覺。該寺原亦為兩進院落,大門前有一高大照壁,正對大門上書清真言,背面書“成者自成”四個大字,遒勁有力。大門為三間,歇山式,進入大門後是一個花園,越過花園便是5間過廳,中間一間頂上為望月樓,非檐翹角、高大雄偉。上有一梆,解放前周圍回漢民皆以此梆聲為作息。穿過過廳是一個天井,南北各3間廂房,過了天井便是大殿,大殿開間三間,十分高大,頂脊為2米高白瓷繡脊,後因怕日本飛機轟炸拆下保存。日本投降後,請遍西南造屋高手無人能將其再次安上。該寺在文革中也遭到嚴重破壞,照壁被拆毀,望月樓被拆矮,大殿成為倉庫,原寺中歷代匾額36道全被破壞殆盡,前院花園也被該成道路。現在的管委會虔誠舉意,積極努力,現已經建成闊5間高大簡樸的大殿一座,修繕了廂房,現因資金問題停工,該寺正在努力恢復原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