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遠古至戰國時期歷史
未置縣前,夏商兩朝為斟尋國地。西周時屬淳于國。春秋時縣境內分屬杞、莒、紀三國。(春秋初年中南部屬莒國,稱“渠丘”,即莒之渠丘公封地;西部為紀國之“郚”。周桓王十三年,即公元前707年的冬天,淳于公外逃,次年淳于國為杞國占有。周莊王七年<前690年>齊滅紀“郚”屬齊。)戰國時縣境內大部分屬齊,少部分屬魯國。秦統中國後,縣境南部屬琅琊郡,西部屬臨淄郡,東部和北部屬膠東郡。
漢代至近代歷史
安丘縣名曾9次更易,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八年),朝廷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侯國),食三千戶,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自此始有“安丘”之名。
元前148年(漢景帝中元二年),置安丘縣,屬北海郡,治所在今市區南部高地上。時,境內為安丘、淳于、昌安、郚城、朱虛、姑幕、平昌7縣之地,分屬兩州(青州、徐州)、三郡國(北海郡、琅琊郡、高密國)。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後,上述各縣或境內部分先後併入安丘。在歷次改朝換代中,安丘曾更名誅郅、牟山、輔唐、膠西等,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改膠西仍為安丘,縣治所由昌安故城遷至今縣城處,自此,安丘縣名、縣治所一直沿襲至今。
金元時安丘屬密州,明、清屬青州府。中華民國成立後,屬膠東道、萊膠道。1928年撤道直屬山東省。
現代歷史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安丘縣境內開始有組織的活動,1938年10月在西南山區建立中國共產黨安丘縣委員會,即致力於人民政權的建設。1943年7月,共產黨、八路軍解放西南山區,建立莒、沂、安抗日根據地,9月在柘山區西古廟村建立安丘縣政府(即抗日民主政府),屬魯中區沂山專署。1945年6月縣境東南部解放,7月在景芝建立淮安縣政府,屬沂山專署。1948年4月安丘全境解放,5月在縣城建立(新)安丘縣政府,屬昌濰專署,當時三縣並存。1949年6月,(老)安丘縣改稱丘南縣,(新)安丘縣改稱安丘縣。1950年6月,淮安縣改稱濰安縣。時,三縣同屬昌濰專區。1952年6月濰安縣併入安丘縣,1953年8月丘南縣併入安丘縣。昌濰專區於1967年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建為濰坊市,安丘縣仍屬之。1994年3月,安丘撤縣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