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源
一位教師網友在豆瓣網上發了一則題為“我為啥愛把他們說成‘學牲’”的帖子,他感慨道:“總是有那么一些聽不懂人話的小破孩兒們,傻著臉交上來一堆不符合要求的作業;總是有想渾水摸魚的幾個零星兒小混蛋們,腆著臉拿著抄襲的作業愣說千真萬確是自己做的,出現在我眼前!每次我都恨不得教訓一下這幫‘學牲’!”
評述
按照這個老師說話,是不是我可以將“學牲”理解為正在學習的牲口。因為牲口笨,因其而將學習不好和不聽話的學生比喻為牲口,這是不是有點過了。難道只有三好生才能成為學生嗎?讀書的時候,有幾個人敢說自己沒交過不符合要求的作業,有幾個沒抄襲過作業,難道這位老師就是個完人,連大學的時候也沒逃課?不然,我是不是也可以說你是一位“學牲”。
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但在現在的教育上,又有多少老師能達到這個標準,多少老師為了自己班級的升學率,為了自己的獎金而將一些暫時學習不好的學生打入牲口的行列。如果這位老師一直保持這樣的思想教書育人,那他離“牲口”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