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
孫鳳鳴(1905—1935),1905年出生於江蘇銅山縣一個貧苦農家,16歲隨父闖關東。後結識南京學生運動領袖華克之,接受革命思想。1934年,孫鳳鳴提出了刺殺蔣介石的構想,並定於國民黨六中全會之日行動。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後,100多名國民黨中央委員在會議廳前攝影,蔣介石未在現,汪精衛等排在第一。偽裝成記者的孫鳳鳴突然閃出,高呼“打倒賣國賊”,向汪精衛連開三槍,汪精衛中槍倒地,孫鳳鳴被衛兵擊傷,於11月2日凌晨逝世。1987年,經黨中央批示追認孫鳳鳴為抗日愛國志士。
經歷
九一八事變後,孫鳳鳴到上海參加十九路軍,先後擔任排長、代理連長。之後十九路軍被調往江西剿共,孫鳳鳴不願前往,遂脫下軍裝。在安宜,孫鳳鳴與華克之偶然相遇,又都懷著救國思想,兩人成為知己。分手時彼此宣誓:反蔣抗日到底!後來,孫鳳鳴在儀徵結識了崔正瑤,兩人因為愛國志趣相投,結為伉儷。1934年,孫鳳鳴夫婦來到上海後與華克之重逢。為了行動方便,華克之在南京組建了晨光通訊社。孫鳳鳴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成為一名業務熟練的新聞記者,並伺機實施壯舉。
刺汪案
1935年,李濟深、陳銘樞、王亞樵等人在香港密議,決定於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鋤殺蔣介石。王亞樵派華克之潛回南京主持,賀坡光、張玉華從旁協助,由取得記者身份的孫鳳鳴具體負責刺殺。會議廳前攝影,蔣介石未在現場,汪精衛等排在第一排偽裝成記者的孫鳳鳴只得退而求其次,臨時決定改殺汪精衛,他閃出人群,高呼:“打倒賣國賊”,向汪精衛連開三槍,汪精衛中槍倒地,孫鳳鳴被衛兵擊傷,於11月2日凌晨離開人間。
刺汪案發生後,100多名當事人和關聯人被捕,大部分慘遭殺害,包括其妻子崔正瑤與其年僅17歲的妻妹崔正祺。
壯烈志士
1934年11月初,南京陸家巷23號掛出了“晨光通訊社”的牌子,社長是華克之。在一次會議上,經過熱烈地討論,決定由孫鳳鳴來承擔刺殺蔣介石之壯舉。在義舉前的一天的晚上,大家在晨光通訊社的小閣樓上.為孫鳳鳴擺酒餞行。在南京火車站分別時,孫鳳鳴將他所用的一隻美國造的金筆送給了華克之,說是作為永久的紀念。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在寧召開。由於採訪會議的“特別記者證”取得晚了,孫鳳鳴在開幕式和中山陵祭陵之後才得以進入會場。進場時正趕上百餘名國民黨中央委員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大禮堂前集中合影。於是,孫鳳鳴決定趁合影之際刺蔣。但是,生性多疑的蔣介石見會場秩序混亂,便藉口身體不適,獨自躲進了休息室。當汪精衛上樓請他時,他不僅自己不下樓,還勸汪精衛也不要下樓。心有怨氣的汪精衛只好獨自下樓參加合影。
鎂光燈剛剛閃動過後,置身記者群中的孫鳳鳴見蔣介石沒有露面,臨時決定刺殺汪精衛,從記者群中閃出,高呼“打倒賣國賊!”舉槍對準汪精衛連開三槍,一彈射進汪精衛左眼外角下顴骨,一彈由後貫通臂膀,一彈從後背射進第六、七胸脊柱骨旁。汪精衛中彈應聲倒地。雖未使汪精衛當場斃命,但那顆打進汪精衛後背無法取出的子彈最終導致汪精衛在九年後毒發死於日本名古屋。在混亂中,汪精衛的衛士開槍還擊,孫鳳鳴胸中二彈。槍響過後,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妻子相繼從禮堂內奔出。蔣介石從血泊中扶起汪精衛,汪妻陳璧君抓住照相時蔣介石未到場這一點,與蔣介石大吵大鬧:“你不叫汪先生乾,汪先生就不乾,為什麼要派人下此毒手?”蔣介石頓時無言以對,顯得十分尷尬。
孫鳳鳴中彈倒地後被送到醫院,因流血過多,危在旦夕。但南京當局者為從其口中獲得線索,醫生每小時注射強心針10次左右。孫鳳鳴在彌留之際說道:我是一個老粗,不懂得什麼黨派和主義,要我刺汪的主使人就是我的良心。11月2日凌晨,孫鳳鳴離開了人世,年僅30歲。
案件發生後,凡是和晨光通訊社有關的人都被抓了起來,孫鳳鳴的妻子崔正瑤被捕後,受盡酷刑,但沒有一句口供,後慘遭殺害。因南京當局始終查不清晨光通訊社的背景,關於孫鳳鳴的身份及來歷,也就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刺汪事件發生後,震驚中外,先後有100多人被捕,大部分慘遭殺害。晨光通訊社社長、刺汪壯舉的組織者華克之幾經輾轉奔赴延安,成為潘漢年的重要助手。
20世紀50年代初,華克之曾擔任國務院內務部副部長,後受潘漢年案牽連入獄,一晃便是22年。直到潘漢年案平反,華克之才得以恢復名譽,尋找孫鳳鳴家鄉和親人一事才又重新被提起。
1987年,經黨中央批示,孫鳳鳴被追認為抗日愛國志士。孫鳳鳴家鄉的政府和人民為他建立了占地2400平方米的紀念碑園。1988年,孫鳳鳴紀念碑園在銅山縣建成,86歲高齡的華克之親自來徐州,為戰友主持揭碑儀式。 園內正中的大理石扣座上橫臥著一方大理石紀念碑,在“抗日愛國志士孫鳳鳴紀念碑”的背面書有華克之揮淚敬題的銘文:“生無私人怨,死因國事非。心向知音決,淚為生民揮。言重季布諾,技勝張良錘。精衛非精衛,替死此魑魅。功敗於垂成,千古共心摧。真州多佳麗,首推鳳鳴妻。輕金重大義,志同始結褵。反對臣日寇,無懼血染衣。死者並非難,處死者難矣。凌遲無一語,閨中千古奇。”
汪逆之死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在南京召開。中央委員百餘人,8點鐘照例到中山陵謁陵,9點鐘回到湖南路中央黨部舉行開幕式,10點半接著開預備會。開幕式結束後,中央委員們走出大禮堂,到中央政治會議廳門前,分5排站立,進行集體合影。蔣介石因現場秩序較亂而沒有參加合影。汪精衛坐在第一排正中,在前排就座的還有林森、靜江、孫科、戴季陶、閻錫山、張學良、張繼等人。記者們面對照相者站成半圓形。9點35分,攝影師按下快門。正當委員們轉身陸續走上台階,準備繼續開會時,從記者群中閃出一人,自大衣口袋裡掏出手槍,高呼“打倒賣國賊”,向站在頭排正要轉身的汪精衛連開三槍,汪精衛中槍倒地。站在汪精衛身旁的張繼迅速奔向襲擊者身後,將其攔腰抱住,張學良飛起一腳踢掉手槍,衛士連開兩槍,襲擊者應聲倒地,他就是晨光通訊社記者、愛國志士孫鳳鳴。
這次會議也因刺汪事件草草收場。汪精衛療傷後,於抗戰時期做起了日本人的傀儡,當上偽國民政府主席。他怕再遭人暗殺,每日惶惶不安。有天他身穿便服,帶上侍衛,去夫子廟散心,見廟前有個測字攤,上書:“字有三解,可知一生”。他就隨手抽了個“哥”字,請測字先生詳解。測字先生說:“哥者,兩可相連,第一解是可父可師,第二解是可敬可佩。”汪精衛聽後覺得自己地位顯赫,文才出眾,確實“可父可師”;又想少年時有革命壯舉,也的確“可敬可佩”,認為這位測字先生倒很“靈驗”。於是急問哥字第三解,測字先生說天機不可泄露,汪精衛只得怏怏而歸。第二天汪精衛再去夫子廟,卻不見測字攤,只見地上用白粉寫了八個字“哥字三解,可恥可殺”。汪精衛見狀,如喪家之犬,匆匆離去。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這個賣國漢奸,最終還是因為被孫鳳鳴開槍打進脊椎的那顆子彈無法取出而引發骨髓腫,死於日本名古屋,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背景
據孫大林介紹,在刺殺行動之前,婚後無兒女的孫鳳鳴將從大哥那裡過繼而來的兒子(即孫大林的父親),送到香港避難。
在華克之信中,他對孫鳳鳴的後人說,你爺爺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刺殺汪精衛的。在他被擊倒後,士兵從他身上只搜出六角毫洋和可作為自殺用的鴉片煙炮一枚,看樣子是服用後多下來的一枚,說明他早有求死之決心。
孫大林也經常在信中與華克之進行交流。在1987年的一封信中,華克之與孫大林說起了這次行動的計畫。他們的行刺目標是國民黨政要,前後共三次。
第一次是1934年12月,國民黨四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當時孫鳳鳴第一次攜槍採訪,由於人群擁擠,政要匆匆退場,行刺未能得手。
第二次是1935年春,國民黨在江西廬山主持軍官訓練團,華克之前去打探,但因警戒太嚴而放棄行動。
第三次便是孫鳳鳴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刺殺汪精衛一事。華克之在信中說,孫鳳鳴刺殺汪精衛的事件是經過多次研究後決定的。
人選
為何是孫鳳鳴執行刺殺?
那么,這次刺殺行動為何是孫鳳鳴出手呢?在孫大林和華克之的信中,以及華克之與當地一位研究這段刺殺歷史的研究員董堯的交流中,揚子晚報記者摸清了這其中的脈絡。
鋪墊
為接近汪精衛成立通訊社
那么,應該怎樣接近目標呢?為了四處打探訊息,“危樓志士”們決心成立一個通訊社,並將孫鳳鳴打造成一名優秀的記者。於是,1934年11月,一個名為“晨光通訊社”的牌子,掛在了南京陸家巷23號。
董堯對記者說:“當時晨光通訊社有小中央社之稱,小有名氣。”就這樣,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孫鳳鳴在大家的幫助下,已經可以獨立進出各大機關,進行採訪、交換材料並出席各種招待會。
董堯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在兩次行動失敗後,“危樓志士”們將目標鎖定1935年的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刺汪行動當天,華克之在出發時將一支西班牙六響小左輪手槍交給孫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