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隱山

孫隱山

孫隱山位於瀏陽市城東。相傳為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棲隱之處。山麓有升沖觀、洗藥橋、洗藥井、煉丹台等勝跡,皆因紀念孫思邈而名。其中洗藥橋在縣城東門外、瀏陽河港口處,即今濟川橋。此橋為明代嘉靖元年重修,清同治六年水毀,後由當地民眾集資重修。後改建以鋼筋混凝土橋代之。為瀏陽市出入之要道。“藥橋泉石”為瀏陽市八景之一。

簡介

(圖)孫思邈雕像孫思邈雕像

孫隱山,位於瀏陽縣城東。相傳為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棲隱之處。山麓有升沖觀、洗藥橋、洗藥井、煉丹台等勝跡,皆因紀念孫思邈而名。

孫思邈(581?~682),唐代隱士,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通百家,善談老莊之學,兼通陰陽推步,曾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詔為國子學士,不受。唐太宗詔至京師,辭不受命,返山隱居。年百餘歲卒。著《千金方》93卷和《千金翼方》,兩書記錄了大量的古代醫方及其適應症,內容非常豐富。

升沖觀在孫隱山東北麓,濱瀏陽河。始建年代不詳,宋、元即有之。觀原有前後兩進,分別供奉儒、道、釋三教神像。前殿銅鑄藥師像,高2.3米,惜於1958年由當地街道辦事處組織人力以破除迷信為藉口搗毀之。孫隱觀殿宇也被拆毀,今僅存後殿,由縣竹器廠占用。殿內神像及其他古物,已蕩然無存,僅殿後四株古樟無恙,樹高20米,鬱鬱蔥蔥,生氣盎然。

(圖)孫隱山孫隱山
(圖)孫隱山孫隱山

洗藥井在升沖觀後殿右側圍牆附近,井為圓形,口徑約50厘米,皆用青條石砌,井水清澈微苦,傳為孫思邈洗藥而致。近處居民多汲用此井水。1979年,瀏陽縣房產公司建民房於升沖觀側,竟將古井填毀。

洗藥橋在縣城東門外、瀏陽河港口處,即今濟川橋。此橋為明代嘉靖元年(1522)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水毀,後由當地民眾集資重修。1964年瀏陽縣人民政府改建以鋼筋混凝土橋代之。現橋高7米,長20米,寬6米,為瀏陽縣出入之要道。“藥橋泉石”為瀏陽市八景之一。

歷史

(圖)孫隱山孫隱山

瀏陽城區東邊綿伏小山,人稱孫隱山。孫隱山因孫思邈隱居而成名。關於孫隱山,縣誌有載:“東城外小山嶽伏城隅,傳孫思邈棲隱處,有洗藥泉、煉丹岩諸跡。”

大唐貞觀年間,孫思邈離鄉別祖,不遠千里來瀏陽結廬為觀,採藥煉丹,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何以“千金”名書?序中有述:“人命至重,貴如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孫思邈認為,人命重如千金,不應草菅人命,他把醫德看得重於醫術。注重醫德醫風,是他被傳為後世楷模的原因所在。

孫思邈不僅跋山涉水蒐集單方,為民採藥療疾,而且不畏艱險,煉製丹藥,對李畋成功發明爆竹煙花頗有裨益,使瀏陽成為世界花炮發源地。故此,孫思邈就於瀏陽結下不解之緣。2001年,瀏陽人民把孫隱山改建命名為“思邈公園”,用以紀念孫思邈。

孫隱山有洗藥橋,乃孫思邈洗滌草藥之處,為“藥橋泉石”之勝境。山東北腳下,有沖觀傍山矗立,是近城古寺觀之一。觀右邊內有洗藥井,呈圓形,青石砌成,直徑約50厘米,井水清澈而微苦。傳說泉水從老樹穴中出,孫思邈取以洗藥,致井水有苦味。孫隱山半山腰處,有荒坪,寬16米餘,相傳孫思邈在此煉丹,有丹灶。清同治《瀏陽縣誌》有《秋登煉藥台》詩云:“白雲散盡余衰草,煉藥神仙安在哉?天地生人天地老,不知飲酒且歸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