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榮——小麥育種專家
孫美榮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穀子研究所研究員
專家信息:孫美榮,男,1953年7月生,山西萬榮縣人,中共黨員,1982年1月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現任山西省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2003年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山西省職工創新技術能手,2004年獲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2006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7年評選為山西省委聯繫的高級專家。
近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30篇。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小麥新品種選育和農業新技術開發推廣。
主要成就:三十年來,一直奮鬥在農業科研工作的第一線,先後主持
和承擔國家“863”、“948”、科技支撐、國際挑戰計畫、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山西省科技攻關、成果推廣等項目。針對我國北方小麥常年受乾旱影響,產量低而不穩的現狀,從提高品種內在的抗旱適應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出發,從事抗旱節水型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選育,廣泛蒐集國內外優異種質資源2000多份,採用融匯北部和黃淮兩大麥區優異基因和水旱交叉選育的新方法,主持育成抗旱節水型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14個:晉麥27號、42號、53號、63號、長5212、長5383、長6878、長6154、長4640、長6359、長6452、長4738、長7016、長5222;其中國家審定品種7個:晉麥42號、63號、長6878、長6154、長4640、長6359、長4738,是近年國審小麥品種最多的育種家之一。育成品種在我國北部和黃淮麥區大面積推廣套用,累計推廣7000多萬畝,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增產小麥22億公斤,為我國小麥生產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1、主持選育的晉麥63號小麥新品種,把抗旱與高產穩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抗旱指數達1.2067,產量在全國黃淮旱地區試中居第1位,平均比對照增產10.18%,穩產適應性非常突出,通過山西省和國家審定。在山西及全國黃淮麥區旱地大面積推廣套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獲2001年度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主持選育的抗旱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長6878,在國家和省級試驗中,9組次有8組次產量居第1位,1組次居第2位,平均比對照增產15.67—29.58%,抗旱指數1.2292—1.788,水分利用效率1.7—2.0kg/m3,豐產穩產性和抗旱節水性居全國參試品種之首。品質達國家優質中筋專用小麥標準,獲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列入國家和山西省重點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2004年被確立為全國北部和山西中部旱地區試對照品種,是全國北部冬麥區旱地主幹品種,累計推廣2500餘萬畝,增產小麥8.75億公斤。2006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3、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立了小麥抗旱節水鑑定評價指標體系,創製北方冬小麥不同生態區抗旱節水優異種質39份,發掘抗旱節水主效QTL 15個,育成抗旱節水新品種33個,平均增產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套用1.2億畝,獲社會效益50.1億元。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主持育成的抗旱節水型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長6359、長4738、長6452目前正在我國黃淮和北部冬麥區大面積示範推廣,長4738從2008年確立為山西省中部水地區試對照品種。
5、在長期的小麥育種實踐中,吸取國內外育種經驗,創造了融匯北部和黃淮兩大麥區優異基因,使目標性狀得到廣泛有效地組合和水旱交叉選育的新方法,為選育抗旱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探索出一種科學高效的新方法。該方法受到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現已被許多育種單位廣泛採用,並已選育出一大批抗旱、豐產、穩產、優質、廣適的小麥新品種,促進了我國小麥育種的發展。
6、研究成功的穀子化控間苗技術,在國內外首次套用化學控制的方法實現了穀子的免間或少間苗,開闢了作物間苗的新途徑。這一技術的套用使谷農擺脫了千百年來人工間苗的繁重勞動,該項成果獲2004年度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經常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到農村,到田間,到農戶,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指導農民科學種田,使農業科技成果儘快地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做出積極地貢獻。近幾年本人主持的3個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1個國家重點科技成果推廣項目都取得了顯著效益。在實施“抗旱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長6878中試與示範”項目中,不僅取得了大面積的小麥豐收而且在2008年高平市南陳村創造了畝產618.4公斤的山西及全國北部冬麥區旱地小麥單產最高紀錄。
論文專著:
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
發表論文:1 我國冬小麥主要品種(系)品質狀況分析 張東旭; 孫美榮; 張俊靈; 李岩華; 申書珍; 現代農業科技 2009-12-10
2 穀子種質資源分子標記的多態性研究 王節之; 郝曉芬; 王根全; 王潞英; 孫美榮; 生物技術 2006-02-28
3 化控間苗谷種的栽培技術 郝曉芬; 王根全; 王潞英; 王節之; 孫美榮; 山西農業科學 2006-10-20
4 晉麥63的評價與利用研究 張俊靈; 孫美榮; 李岩華; 申書珍; 王節之; 中國農學通報 2007-03-05
5 冬小麥優異種質晉麥63的評價與利用 張俊靈; 孫美榮; 李岩華; 申書珍; 王節之; 安徽農業科學 2007-02-20
6 小麥新品種長4738的豐產性 穩產性及適應性分析 張俊靈; 孫美榮; 李岩華; 張東旭; 申書珍; 河北農業科學 2008-07-15
7 小米外觀品質及澱粉RVA譜特徵與米飯適口性的關係 王玉文; 李會霞; 田崗; 孫美榮; 史琴香; 郭二虎; 山西農業科學 2008-07-20
8 除草劑莠去津對穀子及谷田雜草的影響 王節之; 王根全; 郝曉芬; 王路英; 孫美榮; 山西農業科學 2008-09-20
9 節水型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長4738的選育 孫美榮; 李岩華; 張俊靈; 申書珍; 農業科技通訊 2008-10-17
10 優質節水小麥新品種長6878 李岩華; 孫美榮; 張俊靈; 王節之; 申書珍 中國種業 2003-05-25
11 晉麥63號選育方法的探討 李岩華; 張俊靈; 孫美榮; 田崗; 申書珍 安徽農業科學 2003-06-25
12 旱地小麥新品種長6878套用前景分析 李岩華; 孫美榮; 張俊靈; 申書珍; 王節之 中國農學通報 2005-07-30
13 抗旱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晉麥63號 張俊靈; 孫美榮; 李岩華; 申書珍 麥類作物學報 2003-02-28
14 抗旱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長6878選育研究 張俊靈; 孫美榮; 李岩華; 申書珍; 王節之 山西農業科學 2004-10-20
15 灰色系統理論對旱地小麥品種(系)的綜合評價 張俊靈; 孫美榮; 李岩華; 王節之; 申書珍 安徽農業科學 2004-12-25
16 抗旱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長4640 孫美榮; 李岩華; 張俊靈; 申書珍; 王節之 農業科技通訊 2005-03-17
17 水旱交叉選育抗旱高產小麥新品種的研究 孫美榮; 李岩華; 張俊靈; 王瑞生; 王國紅; 申淑珍 華北農學報 1999-12-20
18 穀子潮黴素抗性濃度的篩選與研究 王節之; 郝曉芬; 鄭向陽; 王潞英; 孫美榮 華北農學報 1999-12-20
19 提高米粒在培養基上發芽率的研究 王節之; 張海風; 王潞英; 鄭向陽; 孫美榮; 郝曉芬 生物技術 1999-06-20
20 抗旱高產小麥新品種晉麥63 孫美榮; 李岩華; 張俊靈; 申書珍; 王國紅 作物雜誌 2000-08-15
21 大粒晉谷21號種質創新的研究 王節之; 郝曉芬; 鄭向陽; 王潞英; 孫美榮; 孫毅; 王景雪 中國種業 2001-11-20
22 不同播期對晉谷21號產量及米質的影響 王節之; 鄭向陽; 郝曉芬; 王潞英; 孫美榮 山西農業科學 2001-07-20
23 抗旱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晉麥63號的選育 李岩華; 孫美榮; 張俊靈; 焦生元; 申書珍; 小麥研究 2002-11-15
24 晉麥42號 孫美榮 農業科技信息 1993-07-02
25 晉城市小麥萎蔫矮化的原因 孫美榮; 王百禧; 常永吉; 山西農業科學 1989-01-31
26 旱地冬小麥新品種晉麥27號的特徵特性及栽培要點 孫美榮; 王百喜; 向水芳; 山西農業科學 1989-05-31
27 水、旱交叉選育抗旱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的研究 孫美榮; 李岩華; 張俊靈; 申書珍; 王節之; 21世紀小麥遺傳育種展望——小麥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 2001-05-01
28 穀子免間苗技術的研究 孫美榮; 王節之; 郝曉芬; 鄭向陽; 王潞英; 作物科學研究理論與實踐——'2000作物科學學術研討會文集 2001-06-30
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 報導
金色麥浪風中舞
——記小麥育種專家孫美榮研究員
孫美榮,山西萬榮縣人,1953年7月生,1982年1月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現任山西省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先後獲山西省職工創新技術能手,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西省委聯繫的高級專家。
孫美榮研究員針對我國北方小麥常年受乾旱影響,產量低而不穩的現狀,從提高品種內在的抗旱適應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出發,從事抗旱節水型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近30年,廣泛蒐集國內外優異種質資源3000多份,採用融匯北部和黃淮兩大麥區優異基因和水旱交叉選育的新方法,育成小麥新品種14個,其中國審品種7個(晉麥42號、63號、長6878、長6154、長4640、長6359、長4738),是近年國審小麥品種最多的育種家之一。
他主持選育的晉麥63號小麥新品種,把抗旱與高產穩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抗旱指數達1.2067,產量在全國黃淮旱地區試中居第1位,平均比對照增產10.18%,穩產適應性非常突出,通過山西省和國家審定。在山西及全國黃淮麥區旱地大面積推廣套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獲2001年度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抗旱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長6878,在國家和省級試驗中,9組次有8組次產量居第1位,1組次居第2位,平均比對照增產15.67—29.58%,抗旱指數1.2292—1.788,水分利用效率1.7—2.0kg/m3,豐產穩產和抗旱節水性居全國參試品種之首。品質達國家優質中筋專用小麥標準,生產示範田最高畝產達618.4公斤,創造了山西及全國北部冬麥區旱地小麥單產最高紀錄。獲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後補助,列入國家和山西省重點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2004年被確立為全國北部和山西中部旱地區試對照品種,是全國北部冬麥區旱地主幹品種,累計推廣2500餘萬畝,增產小麥8.75億公斤。2006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孫美榮研究員與中國農科院等合作,建立小麥抗旱節水鑑定評價指標體系,創製北方冬小麥不同生態區抗旱節水優異種質39份,發掘抗旱節水主效QTL 15個,育成抗旱節水新品種33個,平均增產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套用1.2億畝,獲社會效益50.1億元。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主持育成的抗旱節水型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長6359、長4738、長6452目前正在我國黃淮和北部冬麥區大面積示範推廣,長4738從2008年確立為山西省中部水地區試對照品種。
孫美榮研究員在實踐中創新的融匯北部和黃淮兩大麥區優異基因和水旱交叉選育法,為選育抗旱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探索出一種科學高效的新方法。該方法被多個育種單位廣泛採用,已育成一大批抗旱、豐產、穩產、廣適小麥新品種,促進了我國小麥育種事業的發展。
多年來,孫美榮育成的品種在我國北部和黃淮麥區旱地大面積推廣套用,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7000多萬畝,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增產小麥22億公斤,為我國小麥生產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