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1897年8月18日生於河南省濮陽縣後孫密城村。
1926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採礦系,獲工學士學位。
1929年入農礦部地質調查所工作。
1930—1933年先後3次到綏遠及察哈爾作地質礦產調查。
1935年調查祁連山地質,從青海穿越祁連山到達甘肅,是首次跨越祁連山的中國地質學家。
1937年與美國專家合作到甘肅玉門考察石油。
1938年再次去玉門勘測石油,發現了玉門油田。
1942—1944年在美國路易斯安娜(Louisiana)、德克薩斯(Texas)、俄克拉荷馬(Oklahoma)、南加里福尼亞(SouthernCalifornia)等地油田和研究所實習石油地質。
1945年在青海、甘肅進行石油地質調查。
1946年任甘肅油礦局探勘處處長。
1950年任中國石油管理總局探勘處處長、西北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並任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
1952年11月逝於北京,時年55歲。
孫健初,字子乾。1897年8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濮陽縣後孫密城村一個農民家庭。該地是有名的黃泛區。祖父孫光鳳曾因家鄉被洪水淹沒而流落山東,洪水退去,孫光鳳又墾田耕地。終使家庭富裕起來。孫光鳳經常向孫健初講自己的經歷,告誡他:“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咬著牙幹下去,決不能半途而廢”。孫健初的父親孫雲階是一名秀才,在鄉村開辦私塾教學。孫健初從8歲起在父親辦的私塾里讀書,到1912年考入濮陽縣高等國小,熟讀四書五經,也學會了田裡的農活。
1920年孫健初從山東曹州(今菏澤縣)魯西國立第六中學畢業,父親希望他留下支撐家業,孫健初則要求深造。
1920年9月,孫健初考取山西大學採礦系預科班,兩年後入本科。孫健初在山西大學期間學習刻苦,生活節儉,他同瑞典籍教授新常富(Nystrom)接觸較密。新常富對孫健初的刻苦精神也很賞識。新常富對地質化學造詣頗深,主辦了“瑞華博物考察會”。孫健初畢業後於1927年被吸收為該會第一批地質調查員,逐漸接受了新常富“以純正科學來救國”的思想。他後來回憶說:“只相信學術可以救國,一心學採礦地質,並且把它學得很好”。
1929年1月,經新常富的舉薦,孫健初進入農礦部地質調查所。開始任地質調查員,後被提任技佐、技正。
在農礦部地質調查所,孫健初參加和主持了一系列地質調查活動。從1929年到1934年,5年間,他3次去綏遠大青山、察哈爾一帶調查,發現20多處煤礦和一些石棉、水晶、石墨礦;2次去遼寧、吉林,勘查煤礦、金礦;又去安徽、河南調查鐵礦、煤礦。在長期地質調查的實踐中,孫健初認真工作,刻苦鑽研,專業知識得到了明顯的豐富和提高,先後寫出《綏遠及察哈爾西南部地質志》等20多篇論文和報告。其中有許多得到地質界權威人士的好評。
1934年,孫健初和侯德封進行了歷時5個月的黃河上游地質調查,共同撰寫了《南山及黃河上游之地質》報告,後又撰寫了《黃河上游之地質與人生》的論文,專門探討“地質之層序及其經濟意義”和“從地文上觀察其與人生之關係”。為改變西北地區的貧窮狀況,提出:隴南、隴西“山嶺較多由古岩層組成,泉多雨足,……宜農宜牧,林礦亦佳”;秦嶺北坡、祁連山北坡“石山嶙峋,卻宜林木;坡崗茂林,適宜牧畜;寬谷緩坡,得成活田”。這篇論文雖然發表了,但一直得不到付諸實施。直到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些地區才開始大規模種草種樹,自然面貌隨之改觀,孫健初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1935年初,中央地質調查所組成以翁文灝為主任、黃汲清為副主任的中國地質圖編纂委員會,孫健初為委員,並負責青海、甘肅、寧夏地區的地質調查,歷時8個多月。1937年,孫健初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安排,又參加“西北地質礦產試探隊”,開始在甘肅、青海部分地區進行石油勘探。1938年—1939年由孫健初主持的玉門油田勘探,取得成功,轉入正常開發。此後,孫健初即全力從事石油地質工作。1942年—1944年去美國考察油田,進修石油地質,寫出《美國地質概況及其尋究石油之方法》和《發展中國油礦綱要》。1946年,孫健初任甘肅油礦局探勘處處長(後改為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勘探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為防止國民黨軍隊的搶掠、破壞,孫健初不顧個人安危,組織職工巡邏護廠,將全部勘探儀器和地質資料裝箱密封,妥為保護。1949年8月蘭州解放後,彭德懷、賀龍親自到勘探處,對孫健初和勘探處職工的護廠功績倍加讚揚。
1950年,孫健初出席中國第一次石油工作會議,提出西北石油勘探計畫,被任命為石油管理總局探勘處處長。後又擔任西北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等職,並參加編制中國石油勘探方案的領導工作。1951年,在北京石油工業展覽會上,孫健初向毛澤東主席匯報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情況及遠景。1952年10月,為了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和發展石油工業的需要,孫健初主持開辦了第一期石油地質幹部訓練班,親自講課,參加討論,指導總結。這批學員後來都成為中國石油地質界的中堅。
1952年11月10日深夜,因煤氣中毒逝世,終年55歲。
個人成就
敢於提出與洋人不同的新見解
在“瑞華地質調查會”時,孫健初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一帶調查地質。在此之前,美國人B.維里士(Willis)也到這裡做過地質調查,B.維里士是美國地質委員會研究員、著名地質構造學家,對五台山地區地層劃分有過權威性的意見,一直是中國古老地層的劃分依據。孫健初在掌握大量實地調查的資料以後,對維里士的論斷提出了異議。維里士認為“五台山主要區域的東南傾斜包括數個向斜層”。孫健初認為“最近的研究不僅證明這種傾斜的結構實際上並不複雜,而且維里士有關時期的劃分,很可能存在錯誤。在維里士未去的劉定寺附近,發現了一系列岩層,要比山河廟部分的時期新,而較西台的時期老”。原來維里士把命名的滹沱系(滹沱群)部分中的一些層位劃歸為太古代,而孫健初把它們劃為元古代。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論山西太古界地層之研究》(英文),經新常富教授推薦,刊登在1928年上半年出版的《瑞華博物考察會會刊》上,下半年由《中國地質學會會志》第7卷轉載。
1936年夏,孫健初到大冶鐵礦調查,近代許多地質學家前往大冶鐵礦調查,都認為東西兩處礦山是各自獨立的礦體,中間是空白地帶,沒有鐵礦存在。孫健初經過研究分析,提出不同的意見。他在地質報告中說:“大石門、獅子山兩處鐵礦,據昔日地面觀察,本不相接,今由窿洞試探,乃知其實相連續。又龍洞、紗帽翅兩處鐵礦,前就地面上看,亦是間斷,近經露天採掘,乃見其一脈之相連。由此可見象鼻山及龍洞之間,及紗帽翅與鐵門坎之間,地面上雖無鐵礦露頭之可見,而地面下似不無多少鐵礦之潛藏,極應鑽探,以證實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家為了給華中新建大型鋼鐵廠準備原料基地,地質部中南地質調查所多次派地質隊到大冶勘察。1953年4月,經鑽探發現了潛伏礦體,證實孫健初的論斷是正確的。1987年出版的《大冶鐵礦志》記述了這段歷史:“孫健初根據大石門、獅子山兩礦體在地下相連的情況,提出象鼻山與龍洞之間,紗帽翅與鐵門坎之間地下應有鐵礦潛藏,是中國第一個推斷尖林山地下有潛伏礦體的地質學家”。
第一個跨越祁連山的中國地質學家
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孫健初始終如一地從事野外地質調查。西北戈壁,東北草原,黃河上下,長江兩岸,到處留下他的足跡。正像他自己後來所說的:“一切不顧,哪裡有地質材料就往哪裡跑”。所到之處,不但條件艱苦,有時連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孫健初曾幾次遇到土匪。一次在陝西鎮安鐵礦做地質調查時,被土匪強行搜身。土匪沒有想到,孫健初身上除了幾個乾饅頭,就是一包包礦石,只好悻悻離去。
30年代,地質工作不被當局重視,經費少得可憐。有調查任務時,一般派2個人,有時只派1個人去完成。勘探儀器只有1個羅盤,1把小鐵錘。1930年—1933年,孫健初三進綏察調查,就是1個人完成的。其範圍由北緯40°30—41°30′,東經108°—114°,幅員占綏遠省之本部及察哈爾之西南隅,行程曲折達3000公里。經過這3次調查,孫健初寫出《綏遠及察哈爾西南部地質志》,引起地質界的重視,被譽為中國區域地質方面的重要文獻。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在回憶地質調查所的往事時,稱讚孫健初三進綏察“調查區域之大,行程之長,考察之細,對所得資料分析、論述之令人信服,在30年代初期的地質界確屬難能可貴”。
1935年4月,孫健初接到赴青海進行地質調查的任務後,即與周宗浚西行經湟源,過日月山到貴德,然後沿黃河繼續向西,直到龍羊峽谷。山路崎嶇,行走艱難,爬山、涉水、過沼澤,有時一天連一頓飯都吃不上。剛才還太陽當空,忽然變成暴風雪襲來,又凍得發抖。他們沿青海湖考察,在布哈河一帶作了地質調查和地形測繪。回到西寧稍事休整,又開始了對祁連山的考察。
從19世紀末葉起,先後有14名外國學者到祁連山考察,均有著作問世。有的山峰便以外國人名命名。孫健初認為“這是中國人的莫大恥辱”。孫健初同周宗浚在祁連山中跋涉2個多月,多半時間行走在渺無人煙的崎嶇山路上,餓了吃炒麵,渴了喝山泉水。面頰被高山日光曬得黝黑,被乾燥的山風吹出裂口。他們經過努力,終於走到祁連山主峰之下,採集標本,測繪地質圖,考察了地層情況及地層分界。又經過幾天跋涉,翻過幾個大坂,終於走出祁連山北麓的山口,到達甘肅地界的酒泉金佛寺。孫健初成為第一位跨越祁連山的中國地質學家。
通過這次歷時8個月的地質調查(包括緊接著進行的祁連山北麓的調查),孫健初共寫了3篇重要的論著:《祁連山一帶地質史綱要》、《甘肅及青海之金礦》和《青海湖》。黃汲清說:“在我的地質研究中,有關祁連山的論著,總喜歡和孫先生交談。在我的印象中,他親自深入祁連山考察所獲得的資料是可靠的、權威的。”
中國第一個石油基地——玉門油田的奠基人
1935年孫健初和周宗浚跨越祁連山後考察北麓的時候,就打算到玉門考察石油,卻遭到酒泉地方駐軍的阻撓。
1936年,“中國煤油探礦公司籌備處”獲準開採甘肅、青海、新疆3省石油,組成西北地質礦產試探隊,從美國請來2名地質學家J.M.韋勒(Weller)博士和F.A.薩頓(Suton)工程師。中央地質調查所派孫健初參加此項工作。1937年10月,他們來到玉門老君廟。在距離石油河十多里的地方看到一個很大的瀝青堆,便在石油露頭的周圍詳細觀察。從石油河岸邊斷層和兩處乾油泉的周圍地層看,孫健初認為“玉門油泉一帶地質頗不簡單,地層多經變質,構造褶皺斷層兼有之”,“這裡是煤油將來之希望”。他迫不及待地給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翁文灝寫了一封信,希望早日鑽探。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孫健初、韋勒、薩頓共同署名的《甘青兩省石油地質調查報告》提出,玉門一帶有希望找到儲量可觀的油田,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平時開採,經濟上不合算;如戰爭急需,可考慮開採。翁文灝兩次召見孫健初,聽取玉門石油地質情況的匯報,並支持孫健初的建議,作出進一步探查玉門石油的決定。
孫健初接受了去玉門詳察的任務,和助手靳錫庚在蘭州招募了幾名測量工人,再次去玉門。1938年12月4日,到達酒泉,同行的還有新成立的甘肅油礦籌備處主任嚴爽。12月23日,孫健初、嚴爽、靳錫庚等人騎著駱駝,向老君廟出發。
1938年12月27日黃昏時分,孫健初等到達老君廟。他們在老君廟旁搭起蒙古包,開始了艱苦的勘測工作。他們每天都是白天在野外踏勘,晚上回到蒙古包里點上蠟燭繪圖計算。從石油河到乾油泉、角塘溝、三橛灣、馬蓮泉、紅溝河壩,他們獲得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給資源委員會寫了報告,詳細述說玉門勘測的地質情況,並提出鑽井探油的具體計畫,定出鑽井井位。
1939年3月,經周恩來批准由陝甘寧邊區借來的第一部鑽機運抵老君廟,立即按孫健初所定井位鑽進。3月27日,挖方井導洞至23米處遇到石油。8月11日鑽至115.51米探得一個油層,孫健初為它定名K油層,每天可產油10噸。後來第2號井、3號井、4號井……相繼鑽到K油層。1940年8月,從湘潭煤礦運來的鑽機到礦,決定加深4號井。11月2日開鑽,1941年4月21日凌晨3時鑽到439.17米發生強烈井噴,從而發現了玉門油田的主力油層L油層,證明玉門油田是一個儲量豐富、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油田。隨著情況的發展,孫健初對玉門油田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1940年他寫成《修正甘肅玉門油田地質報告》,1941年1月再次修改。孫健初運用前人的知識積累,參照國內外有關資料,以玉門油田的地質為對象,開始探索石油生成、運移、儲集的規律。
1942—1944年孫健初在美國考察和進修,回國後,除主持玉門油田的地質勘探工作、繼續對祁連山北麓進行調查外,重點對青年地質人員進行培養,關心他們的成長。玉門油礦地質室有9名新來的大學生,孫健初幫助他們閱讀研討石油地質理論,結合實際遇到的問題,談自己在美國實習的體會。使這些青年人很快得到提高,出了不少成果。
主要論著
1孫健初.《論山西太古界地層之研究》.《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8,7.
2孫健初,王曰倫.《宣化一帶地質構造研究》.《地質彙刊》,19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