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後,蘇聯贈送的玻璃蓋鋼棺未運到,故其遺體暫殮於西式玻璃蓋楠木棺內,停放於碧雲寺金剛寶座塔中。孫中山生前曾對他的後事做過吩咐,將遺體送往北京協和醫院供醫學研究,葬儀和棺式要仿照蘇聯的先例,也要任民眾瞻仰遺容。但是,已經防腐的遺體終因技術水平問題,不久皮膚顏色黯淡變黑,由專家鑑定不能長期保留瞻仰,經“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改為以歐式銅棺盛殮、土葬。
1929年,孫中山靈柩向南京市鐘山(即紫金山)移葬時,遺體從楠木棺內移至歐式銅棺中,換棺時從遺體上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安放在原厝的西式楠木棺內,封存在金剛寶座塔中。
結構特徵
金剛寶座塔高34.7米,由塔基、寶座、塔身三層構成。塔基呈方形,磚石結構,外砌虎皮石。進券門登石階可達寶座頂,寶座上別具一格:建有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圓形喇嘛搭,其後尚有五座十三層密檐方塔——四座小塔各占一隅,一座大塔獨居中央。塔身均由漢白玉石所砌,四周雕刻藏傳喇嘛教佛像。有一券洞開在塔基正中,洞內兩旁雕刻佛像和獸頭紋飾,正面牆上有一漢白玉匾額,上書“孫中山先生衣冠冢”8個金字,以此紀念孫中山這位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中國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