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孫中山紀念堂

香山孫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紀念堂座落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自1977年10月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以來,成千上萬的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前來瞻仰參觀,是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靈柩曾停放在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內,四年之後,中山先生的靈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時,曾在此設靈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後,這裡闢為“孫中山紀念堂”,供人們瞻仰。懸掛在門楣上的匾額是由宋慶齡親筆所書的“孫中山紀念堂”六個大字。

基本信息

簡介

香山孫中山紀念堂香山孫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紀念堂原為普明妙覺殿,位於寺院的中心。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曾停靈於該殿,4月2日移至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直到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後,其遺體被移往南京紫金山。為紀念中山先生遺體暫厝之地,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普明妙覺殿立“總理紀念堂”,在金剛寶座塔石券門石塔立“總理衣冠冢”。

歷史

該殿於1954年進行過大修,並復命名為“孫中山紀念堂”,由宋慶齡手書於正廳上橫匾處。正廳內中央是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左右兩側的牆上鑲嵌有《孫中山致蘇聯遺書》漢白玉雕刻。右側還放置著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的玻璃蓋鋼棺,因孫先生已入殮,未使用。左側陳列有孫中山生前的遺著和遺墨。正廳兩側的廂房現為孫先生生平事跡展覽室,內容分為求學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創建民國、討袁護法、偉大轉折6個部分。

正廳兩側的中山先生紀念堂展覽室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為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山先生的生平、生活暨革命業績提供了珍貴、豐富的教材。第一展室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求學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制、創建民國、討袁、偉大轉折。概括了中山先生為了追求真理,振興中華,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了大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帝制,開創了中國乃至亞洲民主共和的新紀元,將中國革命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第二展室分五個部分:抱病北上、病逝北京、暫厝香山、移靈南下、緬懷偉人。介紹了中山先生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毅然抱病北上,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10分,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19日中山先生的靈櫬停放在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社會各界隆重公祭後,於4月2日靈櫬移至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落成。5月22日,宋慶齡及親屬、醫、衛,在這裡為中山先生斂服,復大斂於待奉移之銅棺,將更換出的中山先生的衣帽,放回原斂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剛寶座塔石塔內。在碧雲寺普明妙覺殿(現紀念堂)設靈堂,舉行了莊重的靈櫬奉移典禮。5月26日移靈南下,6月1日,中山先生的遺體於南京中山陵奉安禮成。為紀念中山先生遺體暫厝之地,時“國民政府”在普明妙覺殿立“總理紀念堂”,在金剛寶座塔石券門石塔立“總理衣冠冢”。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重修碧雲寺後復命名為“孫中山紀念堂”(宋慶齡題寫)和“孫中山先生衣冠冢”,以為後人瞻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