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廟景區

孟姜女廟景區

孟姜女廟景區是是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產物。它坐落於山海關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由貞女祠和孟姜女苑組成。現已評為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第二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基本信息

簡介

孟姜女廟景區孟姜女廟景區

孟姜女廟又稱貞女祠,位於山海關城東約6公里的望夫石村後山崗上。孟姜女廟的修建,是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產物。廟圍牆內占地1.6畝,保護範圍占地31.8市畝。順108畝組石蹬,直達廟內。廟內有前後兩殿,前殿有孟姜女像,左右侍有童男童女,兩側壁上鑲有碑刻,其中有乾隆、嘉慶、道光題詞。後殿原供觀音,殿後有“望夫石”,石上有坑,傳為孟姜女望夫足跡。旁有石台,台後有振衣亭,為孟姜女梳妝更衣處。廟東南4公里渤海中有兩塊礁石,傳為孟姜女墳。

現孟姜女廟景區已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第二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景區概況

孟姜女廟景區坐落於山海關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由貞女祠和孟姜女苑組成。貞女祠始建於宋代以前,明萬曆年間二十二年(1594)主事張棟重修,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前有108級台階直通山門,廟上紅色圍牆內有前後兩殿及鐘樓、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觀。廟後建有江南水鄉風格的園林觀賞區——孟姜女原及東西配殿,再現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1956年,孟姜女廟被公布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姜女廟孟姜女廟

孟姜女廟是長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間民俗文化的產物。初臨孟姜女廟的人,常常會感慨於108級石階深深地寓意,更感嘆這小小廟宇歷經千年的頑強“生命力”。廟內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隴上橫額“萬古流芳”,兩邊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惡之情。譽為“天下第一奇聯”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hǎishuǐcháo,zhāozhāocháo,zhāocháozhāoluò;fúyúnzhǎng,chángchá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xiāo。)表面看雖是文字遊戲,卻包含著人生哲理,讓後人產生無限遐想,從中可見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內涵。

1992年9月山海關區政府在孟姜女廟北側根據孟姜女的傳說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為主線,在觀賞“夜制寒衣”、“萬夫築城”“望夫凹石”“哭倒長城”等二十個場景後,您會更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景區特色

姜女廟又叫貞女祠,位於山海關城東約6公里的鳳凰山上,相傳始建於宋朝以前。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後人景仰孟姜女的忠貞,感嘆她的忠烈而建此廟。現存的孟姜女廟體現了明朝的建築風格,廟前依山砌築108磴行人石板梯道,象徵孟姜女尋夫的艱辛和曲折。當您拾級而上走過掛有“貞女祠”匾額的山門,來到前殿,聞名全國的奇特楹聯,上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聯“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會映入您的眼帘,楹聯的讀法斷句有多種,您可在這裡細細品酌,會感到妙趣橫生。殿內正中塑孟姜女泥像一座,淡裝素彩,面帶愁容,她雙目中透出的無限哀怨,可使您想像到當年孟姜女千里迢迢尋夫的淒涼心境。

1992年9月山海關區政府在孟姜女廟北側根據孟姜女的傳說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為主線,在觀賞“夜制寒衣”、“萬夫築城”“望夫凹石”“哭倒長城”等二十個場景後,您會更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位置結構

座落在山海關城東6.5公里望夫石村北小丘陵上。該祠始建於宋以前,明代萬曆、崇禎年間、民國十七年曾三次重修。孟姜女廟是一座灰磚青瓦,磚木結構的小

孟姜女廟孟姜女廟

廟。廟前有108級台階直通山門。廟四周隨山就勢築有一道紅色圍牆,廟宇包括山門、鐘樓、前殿、後殿、振衣亭等。鐘樓位於山門右側,內懸古鐘一口,鐘體鑄有銘文、捐助人姓名和八卦圖。前、後殿均為懸山頂、三楹四窗。前殿內塑孟姜女像,旁塑二童背包羅傘。像後有“姜墳雁陣”彩繪壁畫。東壁有石刻“天下第一關”5個大字,與山海關城匾額規格一致。西壁石刻有清代皇帝御筆題詩。殿內東側塑韋陀像,西則塑李靖像。牆上繪壁畫“西遊記”。殿後有“望夫石,傳說為孟姜女登石望夫之處。石旁有乾隆皇帝題詩。“望夫石”後有多處刻留的小石台和六角亭,名“梳妝檯”和“振衣亭”。傳說為孟姜女望夫前梳妝整衣的地方。

女廟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江蘇松江府有個孟家莊,孟家莊有一老漢善種葫蘆。這一年他種的葫蘆長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鄰居姜家院裡。孟、姜兩家非常交好,於是便相約秋後結了葫蘆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結了一個大葫蘆,孟、姜兩家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準備分享。忽聽葫蘆里傳出一陣陣不孩的哭聲,孟老漢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蘆切開一看,呀!有個小女孩端坐在葫蘆中,紅紅的臉蛋圓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愛。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歡的不得了,一把抱起來說:“這孩子就給我吧!”可是孟老漢也無兒無女,非要不可,兩家爭執起來,一時間不可開交。到後來,只好請村裡的長者來斷。長者說:“你們兩家已約定葫蘆一家一半,那么這葫蘆里的孩子就算你們兩家合養吧。”於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漢無兒無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長大了,她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美麗異常,織起布來比織女,唱起歌來賽黃鶯,孟老漢愛如珍寶。

這一天,孟姜女做完針線,到後花園去散心。園中荷花盛開,池水如碧,忽然一對大蝴蝶在落在池邊的荷葉上,吸引了她的視線,她便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用扇一撲,不想用力過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氣惱,便挽起衣袖,探手雲撈,忽聽背後有動靜,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年輕公子立在樹下,滿面風塵,精神疲憊。孟姜女急忙找來父母。

孟老漢對年輕人私進後花園,非常生氣,問道:“代是什麼人,怎么敢私進我的後花園?”年輕人急忙連連請罪,訴說了原委。

原來這個年輕人名叫萬喜良,本姑蘇人氏,自幼讀書,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築長城,到處抓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萬喜良急忙喬裝改扮逃了出來。剛才是因饑渴難耐,故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姜女,邊說邊連連告罪。

孟姜女見萬喜良知書秉禮,忠厚老實,便芳心暗許。孟老漢對萬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來,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漢非常贊成,便急忙來到前廳,對萬喜良道:“你現在到處流落,也無定處,我想招你為婿,你意如何呀?”萬喜良急忙離座辭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後連累小姐,婚姻之事萬不敢想。”無奈孟姜女心意已決,非喜良不嫁,最後萬喜良終於答應。孟老漢樂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議挑選吉日,給他們完婚。

偏巧孟家莊有一無賴,平時垂姜女美色,多次上門求親,孟老漢堅辭不允,他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如今聽說了萬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動雲告了密,帶著官兵來抓人。

這時孟家還蒙在鼓裡呢正喜氣洋洋的準備拜堂大典。忽然嘩啦啦一聲,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官兵衝進來,不由分說,把萬喜良繩捆索綁就要帶走,孟姜女急忙撲上去,被官兵一把推開,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夫君被帶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飯不想,憂傷不已。轉眼冬天來了,大雪紛紛,姜女想丈夫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禦寒,便日夜趕著縫製棉衣,邊做邊唱起了自編的小曲:“月兒彎彎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築長城,哪怕萬里迢迢路,送禦寒衣是儂情。”

一夜之間,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知饑渴,不知勞累,晝夜不停地往前趕,這一日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長城下民夫數以萬計,到哪裡去哪裡去找呢?她逢人便打聽,好心的民夫告訴她,萬喜良早就勞累致死,被埋在長城裡築牆了。孟姜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來到了萬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從在城下,孟姜女悲憤交加:想自己千里尋夫送寒衣,盡歷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斷柔腸。愈想愈悲,便向著長城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啼血杜鵑,望月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云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直哭了七天七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八百里,露出萬喜良的屍骨。

長城傾倒八百里,早驚動了官兵,官兵上報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起來。等孟姜女被抓起來,秦始皇一見她貌美非凡,便欲納她為妃。孟姜女說:“要我作你的妃子,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里長,十里闊要十里方山造墳墩要萬歲身穿麻衣到墳前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不幾日,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祀。祭畢,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隨他回宮。孟姜女冷笑一聲道:“你昏庸殘暴,塗炭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作人的妃女,休妄想!”說完便懷抱丈夫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似在為孟姜女悲嘆。

故事演變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螢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廟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弔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

古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臥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