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石像生

孝陵石像生

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一共有18對石像生。

簡介

孝陵石像生孝陵石像生武將

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鋑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佇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

作品特色

孝陵石像生是清代早期石雕作品,線條明快,刀法遒勁有力,使立者威猛兇悍,臥者安然恬靜,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反差。而這六對人物雕像所著服裝、佩飾又不無鮮明地反映出那個時代、那個民族的獨有特徵,為我們研究滿洲服飾、風俗提供了很好的物證。

關於石像生

石像生陵墓前神道兩側設定的石人石獸的總稱。石像生的作用最初是除邪惡、驅鬼怪,後來又有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莊嚴氣氛、驅邪、鎮墓的作用。墓前設石像生普遍出現於東漢。
石像生中的石人也叫“翁仲”。“翁仲”是一個人的名字,姓阮,他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大將,身高丈二,智勇雙全,屢建戰功,把守臨洮,大敗匈奴。阮翁仲死後,秦始皇深表哀悼,為了紀念他,命人鑄造了一尊阮翁仲的銅像立鹹陽宮司馬門外。當匈奴再次進攻時,看到阮翁仲的銅像,以為陵翁仲還在世,客觀條件望風而逃。後來,人們把陵前安置的石人也稱作“翁仲”。

神話傳說

關於石像生,還有一個神話傳說:說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各國君主很不放心,一心要巧立罪名,將其斬盡殺絕,以絕後患。於是,秦始皇令匠人周石馬置立殿前,命各個已經亡國的諸侯輪流前來餵馬,如果石馬不食不動,餵馬的諸侯就算對秦王不忠,還有反叛之心,以此作為藉口而斬殺,幾個諸侯就這樣被秦始皇除掉了。輪到前魏國的國王餵馬時,自知此去有死無生,萬難回還,於是含淚辭別王后、王子、文武百官和魏國百姓。大家仰天悲泣,痛哭不止,舉國一片哀聲。這情景感動了天神,天神便給魏王送來了趕山鞭。魏王一試,只見鞭搖山石動,不禁滿心歡喜,毫無畏懼地持鞭來到秦始皇殿前,揚鞭驅之,那石馬竟然活了,又飲水又吃草。秦始皇見此又驚又喜,問清來由,赦免了魏王的死罪,接過神鞭,趕山不止,將千峰萬嶺趕進大海,使內地出現了廣闊的沃野平原。為了紀念魏王的功勞,人們仿照魏王的模樣,在石馬旁雕了一尊石像,而後又陸續增置了獅子、駱駝等種類繁多的石像生。

交通指南

從孝陵大碑樓沿著神道北行,繞過案山影壁山,就是孝陵石像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