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陵園座落在浙江省安吉縣孝豐鎮城東1公里處缸窯嶺上,占地面積54畝,由大門、紀念碑、烈士墓、將士英烈亭、垂芳亭、紅軍亭、忠魂亭等建築物構成。大門有四個門墩,寓意新四軍之“四”,頂用紅色琉璃瓦覆蓋,象徵著先烈們生命之火永不熄滅。進門沿129級台階而上矗立著高12米的紀念碑、正面鐫刻著原國防部長張愛萍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後為烈士墓,正面鐫刻著碑記,安葬著203位革命烈士遺骸。年齡最大的37歲,最小的只有14歲。陵園已發展成為集憑弔先烈,開展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休閒為一體多功能場所,環境優美。
1988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先後被省、市、縣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
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紀念館座落在陵園內,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分上下二層、二個展廳。2003年經過改造,門邊用混凝土澆灌兩座石筍,象徵安吉人民堅不可摧的革命意志,正面鑲嵌“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紀念館”金色大字。館內通過圖片資料、文字採用噴繪製作成版面,結合實物,生動、形象地把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全過程展示在人們面前。展覽內容為:1945年2—6月新四軍蘇浙軍區主力在執行黨中央發展東南的方針,向浙西敵後進軍過程中,因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反覆進攻而被迫在天目山(孝豐)地區發起了三次反頑自衛戰役,整個戰役在粟裕、葉飛、劉先勝、王必成、陶勇、廖政國等同志具體指揮下,我軍以少勝多,三戰三捷,共殲頑軍1.2萬餘人。通過這一戰役開闢了浙西抗日根據地,鞏固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並對日大反攻和抗戰勝利後粉碎國民黨的反共反人民內戰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新四軍史上一次重要而出色的反頑戰役,也是浙江安吉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
概況
安吉縣孝豐鎮是1945年2至6月新四軍蘇浙軍區天目山三次自衛反頑戰役中心戰場,為了紀念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的新四軍將士,激烈後人,1984年6月建成孝豐革命烈士陵園,同年對外開放。
陵園座落在浙江省安吉縣孝豐鎮城東1公里處缸窯嶺上,占地面積54畝,由大門、紀念碑、烈士墓、陳列館、將士英烈亭、垂芳亭、忠魂亭等建築物構成。大門有四個門墩,寓意新四軍的“四”,紀念碑高12米,正面鐫刻著原國防部長張愛萍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烈士墓正面鐫刻著碑記,安葬著171位革命烈士遺骸,年齡最大的37歲,最小的14歲。
1988年孝豐革命烈士陵園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命名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命名為首批省國防教育基地。當年新四軍蘇浙軍區在浙西創建的不朽功勳,將名垂青史,永遠激烈我們發揚革命傳統,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
擴建
2007年8月1日,孝豐烈士陵園改擴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孝豐烈士陵園自1984年建成後一直沒有大面積改造,近年來房屋漏水,台階下沉等現象比較嚴重。為更好的適應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形勢,紀念革命英烈們的突出事跡,縣裡決定對烈士陵園進行改造擴建。
孝豐烈士陵園建於1984年,園內安放著207位在安吉的三次反頑自衛戰役中犧牲的
新四軍烈士的遺骸,是省歷史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被省市縣三級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20多年來共接待社會各界人士140多萬人次。
此次改擴建工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主體工程、辦工用房的重新建設,另一個是將陵園前的廣場建成市民公園。此次工程總投資200萬元,預計土方6000餘立方米,總建築面積400平方米,綠化面積7800平方米。改建後的烈士陵園將成為市民的休閒公園,也將成為孝豐東大門的一個亮點。
旅遊
孝豐雲鴻塔下,豎立著一座人們無比敬仰的豐碑,這就是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孝豐革命烈士陵園。今年初自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來,來自杭州、湖州和全省各地的參觀者絡繹不絕,據統計,目前已達40餘批次,近萬人掀起了浙北的紅色旅遊潮。
1988年孝豐革命烈士陵園被列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又先後被省、市、縣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2004年12月24日,一批省新四軍研究會會員在陳安羽會長帶領下,來到孝豐烈士陵園,身穿新四軍軍裝,高唱新四軍軍歌,重溫難忘歲月,寄託戰友哀思。許多老革命心情激盪,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