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學院

孔明學院

中國首個“孔明學院”,在湖北襄陽學院正式成立,開辦諸葛亮班,以“大成智慧”“通識為本”為辦學理念,實施精英式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不同於一般大學的專業教育,孔明學院通過學科交叉和綜合背景教學來培養通識教育下的卓越本科生。

辦學宗旨

孔明學院孔明學院
孔明學院以錢學森的“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和梅貽琦的“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教育思想為辦學理念,堅持“以生為本、全面發展、強化基礎、突出能力、因材施教、特長培養”的辦學方針,綜合利用全校優勢資源,培養德能兼備、基礎堅實、潛力豐富、特長鮮明的卓越本科生。
定位為精英式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做建立在大眾化教育基礎上的高端教育,相比較中國普通大學教育,更強調個性而非共性,強調課程而專業,強調思維而非知識。

培養機制

孔明孔明

在學院設計及教學過程上,按照“從無到有、滾動發展”的思想,先設計好辦學最基本的思路和原則,開始通識教育,其它具體的東西則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和積累經驗,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下一步培養與發展計畫,不過於受專業教育的限制,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學識淵博、修養良好、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很強、綜合素質很高的拔尖創新人才。如果實際情況中還無法做到完全打破專業教育的框架,可以先做到從單一專業到複合專業的轉換以培養複合型人才。
孔明學院設有“諸葛亮一班”和“諸葛亮二班”兩個通識教育班,每年分別面向文科類專業和理工類專業在全校一年級新生中實行二次招生。兩個諸葛亮班分別配備一名優秀教師擔任首席導師,同時在全校範圍內選拔一批資深教師組成導師團,擔任各班不同類型、不同發展志趣學生的兼職導師。

孔明學院的學生1至2學年為通識教育階段,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學習通識教育課程、跨學科和大學科基礎課程、綜合素質拓展課程等系列課程;3至4學年為特長培養階段,學生在導師指導下,根據其志趣愛好、發展取向等,進行學科交叉和綜合背景下的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孔明學院實行4-6年的彈性學制,學生修滿規定學分後,學校除頒發與其所學及特長相適應的學歷證書和孔明學院“諸葛亮班”寫實學歷證書,還會另外再發一個相近的專業畢業證,以免留下就業隱患,對於同時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學生,學校授予學士學位。學生進入孔明學院學習遵循自願原則,不適應學習者可自願申請退出;學習成績、能力等方面達不到要求者,可退出後再選擇相關專業完成學業。孔明學院的學生未來可以選擇的方向有:第一是考研,第二是遷移到某專業,第三是成為複合型人才走進社會就業。
孔明學院主要學習方式為:(1)自主式;(2)研究式;(3)多學科綜合式,著重培養學生三種能力:(1)學習能力;(2)思維能力;(3)創新能力。孔明學院一開始不設立清晰目標;而是突破現有的教學方式、管理方式的約束,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得到自主發展,強調學生自主性學習,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加強研究性學習。
孔明學院承續隆中書院的歷史傳統,實行集中住宿,固定教學場所,配設圖書室、自主研修室和交流討論室等,創設書院式學習的環境氛圍,構建書院式學生管理體制。

教師配置

院長:丁世學,中共黨員,教授,獲華中師範大學理論物理專業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於高能天體物理中吸積盤理論及活動星系核的理論研究,2008年10月當選為襄樊學院黨委常委。
副院長:蘇順強,中共黨員,教授,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教學與研究,2008年7月任襄樊學院教務處處長。
文科班首席導師:聶軍,中共黨員,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學理論和國際政治理論,,現為襄樊學院黨委委員、教務處副處長。
理科班首席導師:張增常(物電學院院長)
導師團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擅長解惑、能引導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同時學校還聘請校外高水平教師開好專題講座。

招生機制

1.孔明學院招生參照美國高等教育經驗,選拔個性優秀的學生、有專長的學生,實行小班辦學,不一味強調共性。
2.根據襄陽學院(原襄樊學院)《關於孔明學院諸葛亮班錄取學生名單的通知》,諸葛亮一班與二班的學生是從襄陽學院各個學院遴選而來,分別為41人和40人,其中以文學院和建築工程學院入選學生人數較多。

課程設定

孔明學院不是專業教育,而是通識教育或稱博雅教育。
課程設定學習美國經驗,設通識教育課程、研討課程、研究性課程等類型,強調學術研究,鼓勵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工作。 實際課程設定中不預設專業,不按現有課程體系和教材教學,而是重新整合課程。講求“個性化”、“複合性”、“動態式”,“走一步看一步”,沒有一開始就把後幾年的課程都固定下來。後幾年的課程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由導師與學生共同商定。

據《孔明學院2010—2011學年下學期課表》,不僅有高等數學、套用寫作、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礎物理、C語言等各系傳統課程相交叉,同時還涵蓋了諸如心理學、批判性思維等課程,實現了學科交叉和綜合背景教學。

外界評論

李夏墨(北京晨報教育新聞部編輯、記者):個人認為,是教育炒作的噱頭,孔明學院,莫名其妙。

何源(《當代廣西新一極》編輯部主任):最近還有一些地方成立了“老子學院”和“孔明學院”。湖北襄陽學院正式成立“孔明學院”,設“諸葛亮一班”和“諸葛亮二班”;2011年一開春,河南省提出要創辦老子學院,向海外輸出“道法自然”的世界觀、“天人合一”的生活觀。

張立美(荊楚網評論人):咋看“孔明學院”、“諸葛亮一班”、“諸葛亮二班”,頭銜不小,名聲很響,不過,仔細辨析之,不難發現,“孔明學院”、“諸葛亮班”不過是個大忽悠,是當下各地歷史名人爭搶戰在大學的延續,說白了,“孔明學院”、“諸葛亮班”這種不倫不類的學院、班級的誕生,是諸葛亮故里資源爭奪戰的怪胎和惡果。
如果硬要說“孔明學院”、“諸葛亮班”與設立者襄陽學院有關係的話,那么也只是與襄陽這個城市有一點點關係,是長期以來襄陽市單方面認為諸葛亮的故鄉在襄陽,一直打著諸葛亮的旗號對外宣傳和推銷襄陽的旅遊資源,可惜的是遭遇了河南南陽方面的強烈抵制和不滿,雙方近幾年更是為了爭奪諸葛亮資源展開多場文戰。從諸葛亮資源爭奪戰的角度說,“孔明學院”、“諸葛亮班”的設立,不是更好的服務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面,而是為了在更多的人心中打下一個烙印和印象,讓全社會認為諸葛亮的故里就在湖北襄陽,而不是河南南陽,讓襄陽在諸葛亮資源爭奪戰中占據更有利的形勢和地位,這才是設立“孔明學院”的主要目的。換言之,襄陽學院設立“孔明學院”不是文化宣傳和發展教育的結果,而是沾染社會上的銅臭味的產物。

背景知識

襄陽學院
襄陽學院,原名襄樊學院,是1998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合併的全日制多科性普通高等學校,辦學層次為本科,屬二類公辦學校,並於2001年開始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地方高校,被納入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使我校成為湖北省同類院校中唯一一所得到中央財政直接撥款支持的高等院校,並已建成26箇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
學校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為校訓,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躬耕苦讀、鞠躬盡瘁”的隆中精神辦學育人,以面向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套用型高級人才為己任。

諸葛亮之爭
南陽小學生抗議新《三國》南陽小學生抗議新《三國》

圍繞諸葛亮故里、故居、躬耕地的現代經濟故事的演繹涉及河南南陽、湖北襄陽和山東臨沂三地,這個名人故里之爭持續數百年之久。

2003年,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重新收錄《隆中對》,其中加注稱:“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師表》中把“南陽”註解為:“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陽一帶。”此舉強烈刺激了南陽上下,“教材門”爆發。結果,人教社給南陽道歉,修改了錯誤的教科書。襄陽和南陽兩地爭諸葛躬耕地時,作為諸葛亮出生地的臨沂大辦諸葛亮文化旅遊節,僅在2007年的文化旅遊節就簽約項目32個,吸引累計投資額達24.616億元,利用諸葛亮捆綁推介機械、電子、紡織、化工、建材、農業、旅遊等多個產業。故里經濟的吸金能力由此亦可窺知一斑。
孔子學院為了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展中國與各國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從2004年底開始,我國在借鑑各國推廣本民族語言文化經驗的基礎上,採取中外合作辦學方式,在海外設立漢語推廣機構“孔子學院”。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原名:漢城)掛牌。截至2009年12月,已在88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
孔子學院本著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平等互利的原則,在海外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