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刪詩說

孔子刪詩說

孔子刪詩說是關於《詩經》的編輯的一種重要的說法。這種說法影響很大,但是教材認為已經有很多有力的論據證明孔子雖然對《詩經》的完善、傳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未曾刪詩。《詩經》的最後刪選編訂者應該是周朝的樂官。

基本信息

說法來源

孔子刪詩說孔子刪詩說
“刪詩”指的是春秋時期,詩歌是很多的,據司馬遷說有3000多篇,後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刪詩”問題是《詩經》學史上的一大公案。唐代以前沒有什麼爭論,但是,從唐代一直到清代大致上爭論了1000多年,直到近當代,大家才基本上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孔子的“刪詩”不能夠成立。
“刪詩說”最初出於司馬遷,後來班固、鄭玄都支持這個說法。到了唐代孔穎達編寫《毛詩正義》,為鄭玄的《詩譜》作疏,才開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穎達只是說孔子不會刪去這樣多的詩,倒沒有公開否認孔子的“刪詩”。後來支持“刪詩說”的著名人物有歐陽修、程灝、王應麟、馬端臨、顧炎武、趙坦、王崧等人;反對“刪詩說”的陣營要大一些,有鄭樵、朱熹、呂祖謙、葉適、朱彝尊、王士禎、趙翼、崔述、魏源方玉潤等。現代的主要反對者是梁啓超、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當代的《詩經》學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刪詩”的說法。
支持孔子“刪詩”說法的理由不外乎是:出於對《史記》的信賴和尊重;出於基本情勢判斷即,500年間不可能只有300首詩歌;出於《論語》中孔子談到的他對“詩”的處理。回到上一個問題是,既然有著大規模的“采詩”行為,採集的詩歌一定是非常多的。

觀點

反對

1、公元前544年季札觀樂,“詩”的總體面貌和今天的留存相仿佛,孔子時年約八、九歲,不可能“刪詩”(這一研究結果實際上出於鄭樵的提示)。
2、孔子談到的他對“詩”的處理是在“自衛返魯”之後,而此前孔子談到“詩”時,也稱“詩三百”(方玉潤)。
3、春秋時期,庠序之諷誦,列國士大夫之賦詩言志,典籍記載多出於今本《詩經》,孔子不可能具有如此之影響(朱彝尊)。
4、《詩經》中多有不合於孔子道德思想的詩篇(崔述)。
這類的理由還有很多。不過,今人還是採取了改良主義的態度,認為孔子對於《詩經》有所貢獻。這表現在a、他在文字、方言和音樂方向上做過一些整理修訂的工作。b、他將《詩經》作為教材,對《詩經》的保存和流傳有著很大的幫助

支持

今天一般認為,《詩經》是經過刪汰整理然後彙編成集的,這表現在:
1、方言和音韻的統一。
2、四言字句上的統一。
3、結構形式的統一。
4、辭造上的簡化
通常認為,整理者是當時的樂工或者樂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