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為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書,3行,25字。《孔侍中帖》筆畫體態豐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豐筋”於此帖盡顯。作品墨跡收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

法帖信息

《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

【名稱】孔侍中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東晉

【書體】行草

【墨拓】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雙鉤廓填

【形制】軸裝

【字數】3行,25字

【收藏】前田育德會

《孔侍中帖》與《頻有哀禍帖》、《憂懸帖》合裝。前後九行共一紙,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縱24.8厘米,寬41.8厘米。字幅中央紙縫處鈐有“延曆敕定”朱文印記三方。《孔侍中帖》原為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為軸裝。

《法書要錄》載褚遂良《右軍書目》“行書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錄。

法帖內容

原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報①:且因孔侍中信書②,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③。

注釋

①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九月十七日”,王祥北《〈孔侍中帖〉書寫時間考》考證為公元334年(東晉晉鹹和九年),王羲之年32歲。

②且因孔侍中信書:“孔侍中”,徐邦達在《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劉濤在《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分別考證“或以為孔愉”,但同時認為孔愉任侍中一職時,王羲之年齡只二十餘歲;王祥北《〈孔侍中帖〉書寫時間考》進而考證“孔侍中”為孔愉的從子孔坦。

③領軍:容庚在《王羲之及其墨跡》考證為是王羲之的從弟,中書令、領將軍王洽。

作品賞析

結體

“欹側”是王體行書最典型的特點,唐太宗李世民所言:“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局部是斜的,但整個字又是正的,……《孔侍中帖》,第一個“九”字,只有兩筆,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點斜勢,表現出欹側欲飛的神態。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傾斜,右面的豎彎鉤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彎平而有力,使這一筆起了牆壁的作用,頂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現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章法

《孔侍中帖》行動線趨向平穩,與《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動線吻合,“孔侍”兩處錯位較大的斷點,成為流暢的節奏中有力的頓挫,使平穩中有生動之致。  

布白

《孔侍中帖》局部 《孔侍中帖》局部

書法作品中,如能分黑布白運用得宜,則可明亮通氣,無筆墨處亦成畫境。王羲之尺牘作品,既沒有大塊密集的黑點畫,也沒有大塊虛起的空白處,總是虛實相混,疏密勻停,靜中有動,但動勢不大;動中有靜,但靜而不僵,舒緩自若,清新雋逸,是一種最美的布白形式。而清笪重光《書筏》分空白為兩類:“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

匡廓之白如《平安帖》的“當、復、悉”字,《何如帖》的“賴”結體中的“口”,生成較大的空間,與其它繁重的筆畫,相映成趣。《喪亂帖》中的“毒、甚、心、紙”字,匡廓之白,如近於圓規的使轉,別成一境界。

散亂之白如《二謝帖》的“再拜”、“所送議”字,《孔侍中帖》的“問”字,《喪亂帖》的“何言”字,散亂之白,無完整的匡廓,使黑白的布置,可以不齊而齊,如夜深初靜,風燭搖曳未定,令人難以捉摸。

行氣

《孔侍中帖》墨拓 《孔侍中帖》墨拓

《孔侍中帖》六行,主要為行書,其中有的字規矩若楷,有些字縱肆如草,間集一起,卻和諧一體,絕無格生之感。“九月”起始,擴大,“十七日”收斂,但以濃重而與前兩字映襯和諧。“報”字用筆雖然粗重,但左斂右放,於起筆落筆之間交待清楚,筆姿揖讓向背,結體敦實而又趨勢若動,工而靈活。第二行最後兩字“至不”之間距離似乎稍大,但整幅看來卻又泯然不顯,恐係為與第一行末字“固”相襯,故“不”字中豎極重而下長。第三行之“領”字,第一撇放之甚長且遠,其他皆依附其側,而精神振奮,皆賴此一筆之力。第四行“不”字,中豎已然偏左之甚,為了救正,竟將末筆之點,偏向右邊平放出去。“忘心”二字之神態筆致可稱率意信手,但恰到妙處。兩個“心”字雖有似處,而又來路去路大不相同。末兩行最為精彩,“旨遣”兩字相連,“遣”字之一捺僅蜷縮稍微一露,試著若放長筆必致與上部並列而板滯失神。“取”字“又”旁的寫法特殊處理,能帶動全字的精神。“息”字的心字距上一行“忘心”之“心”不遠,易顯雷同,但其姿神又以收斂含蓄為意趣。“羲之”兩字起連,“羲”字大小省筆,與“之”銜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最後“報”字最後三筆連成一筆,細鋒軌跡益增神采。

作品收藏

皇室收藏

《頻有哀禍帖》與《孔侍中帖》之間空白處,鈐“延曆敕定”朱文御璽三處,與《喪亂帖》等同。日本《支那墨寶集》稱:“昔我國光明皇后,舉聖武天皇之遺,獻於東大寺大佛,藏正倉院。唐天寶十一年,其中晉王羲之書拓本頗多焉。天應、延曆、弘仁之間,漸復盡獻於大內。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斷僅存。此所藏者,蓋其一。接帖之處,有延曆御府之璽。”

“延曆敕定”即是“延曆御府之璽”。延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號,其元年為公元782年。日本學者考訂《孔侍中帖》與《喪亂帖》二帖,是《東大寺獻物帳》中著錄的。此《獻物帳》是日本聖武天皇卒後,皇后將其遺物供佛的賬目。聖武天皇卒於公元729年。

作品遞藏

《頻有哀禍帖》在明治時代出現於東京上野的古書店,其後分別為岡田信之(1825-1885)與其子岡田正之所有,再經岡田正之之子岡田震之手,1927年為前田侯爵收購。1941年將手卷改裱而成軸裝。

收藏《頻有哀禍帖》的日本前田育德會位於日本東京都目黑區,也稱尊經閣文庫,主要收藏中日兩國的古文書和古代工藝美術品。

作者簡介

王羲之像 王羲之像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作品展出

《孔侍中帖》於2006年3月26日在上海博物館展出,這是“中日書法珍品展”(2006年3月13日-4月24日)展覽的一部分。參展文物共102件,日方展品34件來自包括日本宮內廳在內的十多家公私藏家收藏的珍品;中方展品68件是上海博物館的珍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