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華國醫學堂

注重臨床實際操作,以中醫門診實踐設定課程,尤其注重中醫傳統文化之教育精神,本之於己,本之於社會,本之於以往之經驗積累,首在育人。 正如孔伯華先生生前所言:“使中醫之文化臻於至善,達於全球,必先從教育人才始”。 根據社會不同需求,學堂還將設定針對廣大人群的健康養生普及教育以及中醫文化推廣教育等課程。

孔伯華國醫學堂以孔伯華醫館為平台,依託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項目“孔伯華名家研究室”及孔伯華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孔伯華醫館組織建立的一家以中醫臨證教學為主的傳統國醫學堂。孔伯華國醫學堂匯聚了眾多京城具實踐臨床經驗的中醫臨床專家,其中有四大名醫之孔伯華先生弟子、後人以及四大名醫之蕭龍友先生傳人、四大名醫之汪逢春先生傳人、中醫傷寒大家陳慎吾先生傳人、溫病大家張菊人先生傳人等。注重臨床實際操作,以中醫門診實踐設定課程,尤其注重中醫傳統文化之教育精神,本之於己,本之於社會,本之於以往之經驗積累,首在育人。正如孔伯華先生生前所言:“使中醫之文化臻於至善,達於全球,必先從教育人才始”。根據社會不同需求,學堂還將設定針對廣大人群的健康養生普及教育以及中醫文化推廣教育等課程。
1929年,孔伯華先生聯合京都中醫界名流共倡設立國醫學院,最初名為“北平醫學校”地址在西單太平湖五道廟,後遷至豐盛胡同,後改名為“北平國醫學院”(自第十一班改名為北京國醫學院)。在中央國醫館備案,蕭龍友任董事長,董事有楊浩如、張菊人、金書田、左季雲、汪逢春、韓一齋、劉一峰等。公推孔伯華為院長,艱苦創業,歷經危難。雖然如此艱辛,由於師生的共同努力,終於堅持下來,並有所發展。1937年孔氏為《北平國醫學院同學錄》題詞時說:“承同人推選為本院院長,幸同仁熱心贊助,各生亦自知競進,七年以事,幸能存在,五衷竊慰,國醫從此或可少存一線之生機也。”“七七”事變以後,偽政府企圖接管北平醫學院,受到師生們的抵制,於是他們假冒偽善,軟硬兼施,威脅利誘達數年之久,僅校址就被迫三遷,偽政府還蓄意擾亂教學秩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肖老因年邁告退,孔氏又堅持數年直至1943年毅然停辦。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前後歷時14年,總計招生13班(屆),畢業11班(12、13班未畢業,僅發給肄業證書)。學員來自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河北、山東等地,約計700餘人,培養了大批高級中醫人才。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聘請當時在京名醫耆宿為師。課程設定比較完善而且突出中醫特色。先後曾在校任教者有:趙樹屏講授《中國醫學史》;孔仲華講授古文課;周福堂、韓紀元、陳慎吾講授《傷寒論》、《難經》;任廣毅、宗馨吾、潘藹陽、左季雲曾講授《金匱要略》;殷佩之、韓一齋曾講授《內經》;金書田系清皇族後裔,不但通曉《內經》、《難經》,更擅長溫病,曾講授《中醫診斷學》、南派名家張菊人、劉潤甫也曾講授《溫病學》;孟仲三曾講授過中藥學、法醫學。臨床科的教師有兒科名家瞿文樓、婦科姚季英、針灸科焦永雲、馬龍驤等名醫,均曾在校任課。 從歷史上文獻上記載看課目還有西醫的解剖學、細菌學、內科學、日語、書法課等,據早年學員們回憶:“當時有解剖學和內科學,但不是主科,以學中醫為主”。此外還開設過名醫專題講座,如馬龍驤主講中風,類中風;姚英廣主講中醫雜病治療經驗等,都比較受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