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孑遺植物珙桐](/img/5/eec/nBnauM3XygjNzgTO0YTN0M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2U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古生代,地球表面的情形與現今迥異。當時中國北方的蒙古高原尚未升起,西南方的喜馬拉雅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亦均未形成。地中海向東延伸,將中國與印度隔離,北冰洋則由奧比克海之貫連與印度洋相通,因而北方氣候溫暖,熱帶樹木豐富,此種情景一直保持到新生代的第三紀初期。
到第三紀後期,地球上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發生,喜馬拉雅、阿爾卑士斯、庇里牛斯與美國的洛磯山相繼生成。隨之氣候驟變寒冷,冰川發生,歐洲大陸以及庫頁島至美國加里福尼亞州一帶,均為冰川淹沒,大多數植物瀕於滅絕。只有一部分殘存於亞洲東部及北美洲東部。
主要種類
![水杉](/img/1/e15/nBnauM3X0gTN2ADO2MzNykDM4QTMxcjN2UDOyQTNwAzMxAzLzc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水杉,為中國特產,落葉喬木,柏科水杉屬唯一現存種,中國特產的孑遺珍貴樹種,第一批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稀有種類,有植物王國“活化石”之稱。
銀杉,是三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後殘留下來至今的植物,中國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種,和水杉、銀杏一起被譽為植物界的“國寶”,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孑遺植物紅豆杉](/img/8/72d/nBnauM3XxQTN3ADO4YjM2cTNyMTM5kjM5ADMxADMwAzMxAzL2I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台灣杉,中國特有樹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為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孑遺植物。曾廣泛分布於歐洲和亞洲東部,由於第四紀冰期影響,僅存於雲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台灣及緬甸北部局部地區。
瓦勒邁杉,是一種樣子怪異的樹狀物,是世界最古老的物種之一,1994年現生的植群被發現,此前人們對它的了解僅來自於具有1.2億年歷史的化石。
松葉蕨,為松葉蕨科多年生纖細草本,小型蕨類。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陸生高等植物。生於山上岩石裂縫中或附生於樹幹上。
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為“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誌。桫欏名列中國國家一類八種保護植物之首。
銀杏,又稱白果,在第三紀有化石發現。第四紀冰川期大部分滅絕。
珙桐,是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植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部分地區的珙桐相繼滅絕,只有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倖存下來,成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
鵝掌楸,又稱馬褂木,中生代侏羅紀晚期到新生代第三紀,白堊紀有化石發現,第四紀冰川期大部分滅絕,只剩下中國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
長柄雙花木,殘存於南嶺山地山頂矮林或灌叢中,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筆筒樹,不僅屬於地球遠古時代殘留的樹蕨類植物,而且是侏羅紀時代的孑遺植物。筆筒樹屬於大型樹蕨類植物,不開花,沒有果實與種子,以孢子繁殖,一般而言,筆筒樹只生長於潮濕陰暗的原始森林中,對古植物的研究有價值,而且亦是研究台灣與大陸植物地理關係的好材料。中國湛江發現有此樹。
特種郵票
![特種郵票](/img/d/982/nBnauM3X1YDNxAzM5IzM2cTNyMTM5kjM5ADMxADMwAzMxAzLyM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保護情況
孑遺植物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它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56年,中國成功建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孑遺植物的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經人工繁育培植,第三紀孑遺植物軟棗獼猴桃、北五味子、刺五加、紫椴、穿龍薯蕷等180餘種瀕危植物在北京懷柔喇叭溝門自然保護區實現了數量增長。
經科學考證,該自然保護區的很多植物正在減少或瀕危滅絕,其中極危種有14個、瀕危種有36個、漸危種有49個、敏感種有71個。現存的第三紀孑遺植物軟棗獼猴桃、北五味子、山葡萄、黃鳳梨等數量已很少,瀕臨滅絕境地。懷柔區為此累計投資200萬元,在喇叭溝門自然保護區沿線建起總面積100畝的瀕危植物園。從野外蒐集栽培瀕危和有開發價值的刺五加、野大豆、紫椴、穿山龍和大花杓蘭(蘭科)、角盤蘭、二葉兜被蘭、羊耳蒜、二葉舌唇蘭、綬草等180種瀕危植物,從某種程度上放緩了瀕危植物消失的步伐。自2011年下半年起,野大豆、紫椴、穿山龍和蘭科大花杓蘭、角盤蘭被保護植物長勢良好,有些植物有望成為綠化樹種。
對於孑遺植物的保護,適宜生境的開發以及根據它的居群遺傳結構進行遺傳多樣性的保存是實施保護的關鍵。這方面的保護工作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與各方人力的協作和支持,有計畫、有組織、堅持不懈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