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子和儒門事親》為金·張子和(1156-1228)所撰。張子和,名從正,字子和,號戴人,又號宛丘。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縣)人。張子和是金代大醫學家,在醫學理論上有很多創見,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攻邪派的開山。
主要內容
《子和儒門事親》是綜合性醫書,其書名含義是儒者若更好事親,必明醫理。全書共15卷,前3卷為《儒門事親》是張從正的手稿,後12卷則由其門人麻知幾、常仲明潤色整理而成,卷4、5為《治病百法》;卷6、7、8為《十形三療》;卷9為《雜記九門》;卷10為《撮要圖》;卷11為《治病雜論》;卷12為《三法六門》;卷13為《劉河間先生三消論》;卷14為《治法心要》;卷15《世傳神效名方》。該書為張從正的論文集,集中反映了他學術思想的特色。其餘皆是其弟子所錄張氏的平時言論集和收錄的別人的著述,是一部雜記式的著作。其中有說、有辨、有論、有解、有誡、有箋、有詮、有式、有斷、有論、有疏、有述、有衍、有訣。雖名目繁雜,但總不離用攻法的宗旨,對汗吐下三法的運用,從理論到實踐都作了詳細論述。並且書中有很多驗案,很有參考價值。本書不僅闡述了攻邪與扶正的辨證關係,同時也豐富了《傷寒論》的三法內容,而且發展了祖國醫學的治則理論。
核心思想
張氏主張用攻法防病治病,認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則正氣自安,反對唯人參、黃芪“為補“的狹隘觀點;使用攻藥不可過之,宜“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然後用“食養盡之”;他還提出“養生當用食補,治病當用藥攻”的主張。他的養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貴流不貴滯”的觀點,並指出調飲食、施藥物、戒房室、練氣功等方法。在防病保健中,還特別重視人與社會環境的整體觀和機體與情志的整體觀,發展了心理療法,對七情引起的情志病用以情制情的方法治療。認為悲可制怒,喜可制悲,恐可制喜,怒可制思,思可制恐。他的情志治療理論頗具實踐意義。從而豐富了中醫學中有關心身醫學、醫學社會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