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生態

傳播學研究術語。通常指傳播鏈所處的完整動態環境, 由媒介、渠道、對象等組成,廣義的研究範圍還包括其與外部生態圈(包括政治經濟、自然等)的互動及相互影響。

簡介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教授大衛·阿爾賽義德(David L.Altheide)認為,傳播生態(ecology of communication),指的是各種論壇、媒介和信息渠道的結構、組織與可接近性。研究傳播生態的挑戰在於,發現一種視角,把信息技術、傳播(媒介)形式同傳播行動(活動)連線起來。

符號互動論取向

作為研究符號互動理論的專家,並且大量套用符號互動思想投入傳播生態研究,阿爾賽義德的觀點可以稱為 符號互動論取向

別稱

中國台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夏春祥博士認為,“傳播生態”更多的是“一種觀念”,“一種思潮”或“一種方法”。因而中國台灣的研究,可以稱之為 方法論取向,以傳播為本,以生態為用。

實體論取向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博士也持類似的看法。但他進一步認為,“媒介生態”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研究領域。“生態”作為理論方法,強調的是競爭、合作、更大範圍的環境等理念。“媒介”則是其間各種大眾傳播工具可以作為單個有機體來看待的物質或領域。蘇鑰機的觀點可以稱之為存在論或 實體論取向

層次劃分

《大眾傳播生態學》的作者支庭榮博士從三個層次上使用“傳播生態”一詞:

(1)在中間層,傳播活動和現象本身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活躍於其間的媒介是傳播生態系統的主體。這一部分也是媒介人類學、傳播與科技、媒介產業組織學研究的對象。這一層,我們稱為 傳播原生態。

(2)在內層,傳播活動和現象是個體甚至社會生存的“肌膚”。這一部分分涉及道德和審美評價,也是傳播社會學、新聞倫理學、媒介批評學、文化研究的對象。這裡的評價同樣應是動靜鹹宜的。這一層我們稱為 傳播內生態

(3)在外層,傳播活動和現象是更廣闊的人與自然環境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涉及制度安排,也是傳播政治經濟需研究的對象。這一層,我們稱為 傳播外生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