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娘娘壩,傳說明朝時曾因金花聖母娘娘鎮守牡丹山而得名。民國時期為興隆鎮所轄。1949年設立天水縣第十四區,下轄金池、沿川、白草三個鄉。1956年三鄉合併成立娘娘壩鄉,1958年與齊壽、李子、錢家壩合併成立娘娘壩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齊壽、李子、錢家壩公社,1968年又併入錢家壩和孫集公社部分大隊,1967年改為紅陽公社,1981年恢復原稱,1983年改為鄉,1985年劃歸秦城區,2001年撤鄉改為鎮,2004年3月撤鄉並鎮後將原李子鄉併入娘娘壩鎮,行政區域變更和撤出並組後,現轄28個行政村。
簡介
娘娘壩鎮位於秦州區南部,東接麥積區麥積鄉,南鄰徽縣麻沿鄉,西與平南鎮,大門鄉接壤,北於齊壽鄉、北道區甘泉鄉毗鄰,距秦城區43公里。境內地勢起伏較大,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169米,最低海拔687米。該鎮地處西秦嶺南麓,長江流域,地域廣闊,氣候濕潤,雨量充足,年最高氣溫33.6℃最低氣溫-21.4℃,年無霜期154天,年平均降雨量691.3毫米。國道316線貫穿全鎮,並有娘李、樊羅、董甘、劉大四條公路穿越全鎮,交通方便。境內有娘娘壩和錢家壩兩條河流,娘娘壩河發源於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的齊壽山,為嘉陵江的源頭。
環境資源
該鎮境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鋁、銅、赤鐵、矽礦產物,近年不同程度有了開發。 全鎮總面積22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3500畝,森林面積17100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洋芋、豆類等,經濟作物有胡麻、油菜、核桃、松籽等。娘娘壩農曆每逢農曆三、六、九為農貿集市日,上市商品以木料、山貨、禽蛋、日雜、百貨、蔬菜為主,集市規模較大。 娘娘壩、傳說明朝曾派花聖母娘娘鎮守過境內牡丹山,故起名“娘娘榨”,後傳音為娘娘壩。
基礎設施建設
全鎮有28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農村總戶數3788戶,農村人口18829人,男9791人,女9038人,共有按農村勞動力7525人,男4388人,女3137人,勞動力文化分組,高中以上655人,國中1142人,國小2405人,文盲半文盲299人。全鄉28個村,村村通路、通電、通郵。
全鎮有中學1所,專職教師27人,在校學生658人,有國小32所,專職教師83人,在校學生2946人。中學及國小建起教學大樓二處1200平方米。鎮級有鄉衛生院1個
,現已建成三層,醫院大樓840平方米,有各類衛生人員12人,床位4張,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還有營業所、信用社、工商所、稅務所、林業檢查站、養路站等單位。
娘娘壩鎮小城鎮建設步伐快,街道寬大整齊,街兩旁樓房排立。初具規模,改善了農村面貌。
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175元,農業總產值1479.26萬元,其中鄉鎮企業產值79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521噸,油料總產量113噸。該鎮勵精圖治,揚長避短,找準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按照“農業穩鎮、科技興鎮、林牧富鎮、三產強鎮”的發展思路,全面實施穩定農業,發展林業,培植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工程,使全鎮各項工作取得長足發展,人均收入增加到1446元。
主導產業及經濟發展情況
娘娘壩鎮的經濟發展按照“農業穩鎮、科技興鎮、三產強鎮、依法治鎮”的指導思想,念好山的經,大發林的財,發揮五大優勢,形成五大支柱產業。
五大優勢
(1)交通優勢。316國道貫穿南北,甘什戰備路橫貫東西,並有紅李公路連線。國道、省道、縣道、鄉村道路相互連線,交通便利。
(2)資源優勢。①礦產資源豐富,貯量較大,具有開採價值的金、銀、銅、鐵、鉛、鋅、石灰石等礦物質;② 村荒山面積較大,屬小隴山林區,境內森林面積50餘萬畝;③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珍稀動物金錢豹、梅花鹿、娃娃魚、螃蟹、狗熊、錦雞、野豬等;④林產品豐富多樣,油松、華山松、落葉松等樹種繁多;藥用植物有五味子、豬苓、菖蒲、金銀花等;⑤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景觀、人文景觀較多。有曲溪森林公園、白雲山、普華寺、八卦山、牡丹山等著名旅遊景點,還有長河度假樂園、花園農家樂等休閒點。該鎮素有“天水九寨溝”之稱。
(3)區位優勢。距天水市37公里,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地貌多變,天然林復蓋面積大。夏季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四季分明,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城市居民旅遊、觀光、度假、休閒、娛樂的理想之地。
(4)小城鎮建設優勢。娘娘壩村街道小城鎮建設“兩縱四橫”的網路建設已初具規模,上宅下店小二樓遍布國道兩側,農貿、百貨批零、餐飲、加工、服務等行業結構合理,功能齊全。
(5)勞動力資源優勢。全鎮有強壯勞動力13887人,富餘勞動力7159人,加之退耕還林致使富餘勞動力較多,大多外出發展勞務經濟,為全鎮經濟發展積累了經濟後盾。
五大支柱產業
(1)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種植業。種植業以小麥、玉米、洋芋、胡麻、冬油菜為主,實行科學種田,適時套種甜玉米、西葫蘆、春油菜等作物。白草片、牛峽片增產潛力最大。
(2)以造林為主的林業生產。造林是本鎮優勢,氣候多樣性適宜各種樹木生長,金池、孫集等村荒山造林,張山、牛峽、趙峽、劉河等村德援項目造林長勢良好。全鎮退耕還林,榮光紅豆杉稀有抗癌樹種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民林業人均收入達500多元,人均占有林地面積4.5畝,林業生產已成為全鎮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其中以白音村“三松”育苗及柴家莊“紅豆杉”育苗基地為代表。
(3)藥材生產。野生藥材種類多,引種面積較大,生產前景良好,南峪、錢家壩、柳林等村中藥材種植逐年擴大。
(4)畜牧生產。地處山區,水草茂盛,天然牧場得天獨厚,適宜於畜牧業發展。廟川村黃牛養殖基地初具規模,新建黃牛養殖小區牛棚100座,飼養黃牛800多頭。南峪特種生態紅山龍養殖基地形成規模,飼養野牛80多頭。一是項目的建成,帶動了花園、溝門、舒家壩、長河等村養殖業的興盛,成為全鎮主導產業。
(5)勞務產業發展迅速。全鎮把勞務輸出作為強鎮富民的主導產業來抓,初步形成以建築、家政為主的勞務輸出業,年輸轉勞務7800多人次。于山東、廣東、深圳、上海等地建立了長期的勞務關係,勞務產業成為全鎮能發家致富的短、平、快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