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明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76--1395年)先後在河西設涼州衛、甘州五衛(前、後、左、右、中)、肅州衛、威虜衛、威遠衛、安西衛、沙州衛、柳溝衛、靖逆衛和赤金所......。其中威遠衛轄區就是今金塔縣境內的黑河灌區。衛、所,系明代在邊遠地帶或新開發地區駐兵的地點。駐軍人數,衛比所多,駐軍長官兼理地方行政事宜。後來,只用於地名。正如《重修肅州新志. 軍政》所云:“按肅州自漢武開疆,文武不分,其酒泉郡太守、長史、都尉,無非掌兵之官......明制衛、所,置都指揮、千戶,以司地方;設總兵、參將、游擊、守備,以司攻守......大率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二十人為一百戶所。每百戶所設總旗二人,小旗十人,管理鈐束,分番教閱,置屯遣戍......”。延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裁撤沿邊衛、所,改設府、州、縣,結束這一體制。
旗桿山和威遠城《新唐志》:“肅州有酒泉、威遠二守捉城。”《肅鎮志》:“威遠城在衛東北三百八十里,城築於唐,宋、元因之。明初立為(衛)所,後因失誤秋表,該部查究,風聞誅徙,人民懼,俱逃西域。今有旗桿山,即當時招撫叛民,立旗七桿。軍民竟入回夷遠地,今尚有三桿峙立焉。”根據《肅鎮志》和有關史料記載,唐代建築,唐、宋、元、明時期做為“守捉城”的威遠城,在肅州衛治酒泉城東北380里處,居黑河右岸旗桿山之陽。
按方位和里程測算,酒泉城東北380里處正好是河西新湖一帶,其距離以1974年編繪《酒泉地區地圖》一百萬分之一比例尺計:10公里×19=190 公里。 再以《金塔縣行政區劃圖》五十萬分之一比例尺計:5公里×38=190公里,均與文獻380里相符。另據《重修肅州新志.烽堠》:“天倉頭墩,城東北三百五十里,為諸墩之首,東去威遠地方八十里。”天倉頭墩就是今天倉鄉沙門子村耕作區以北的馬莊遺址,當年的墩基、房舍及耕地遺蹟尚在。以實際道路里程計算:酒泉城至金塔城100里,金塔城至天倉200里,天倉至馬莊50里,共350 里,東去河西新湖附近80里,亦相吻合。 兩處數據,只有直、曲之差,並無實質之別,證明其方位里程準確無誤。
按位置和地勢推斷,河西新湖西北約3公里處有一座凹字形高山,民眾叫羊腰子山,山中間低洼處覆蓋著一層流沙,因而又叫纏腰子山。山北是一片平坦川地,約20公里處是炮台山、龍峰山、虎脊山、青山頭西山和東山,並有縱貫東西的北大路(轍跡尚存),此乃元代西北(含今新疆)諸部族往來京城大都(今北京市) 的大道,也是明初進犯者或來降者必經的要路。山上崗哨眺望遠方,視野清晰,利於警戒防守,立旗七桿,目標明顯,便於來降者辨認。山左山右,又有黑河通道兩側延綿一、二百里的毛目東山和金塔北山隔河相望。這一切,完全符合守護城必需的地理態勢。按遺址和史料印證,威遠城歷時700多年,距今1300多年,城址雖然無存,旗桿山足以為證,山南5公里處有昔日耕種過的田地和水渠遺蹟。民國時期這裡還有斷石磙,破石磨和碎瓦片。河西新湖內外,即原黑河兩岸, 以往也同樣有耕地遺蹟(河西新湖是1958年後圍築的水庫), 這就是威遠人留下的歷史見證威遠城依山傍水,郊有居民、農田和水渠,順乎情理。
據文物工作者考證,當今河西新湖內外及航天城為中心的老樹窩一帶,就是威遠衛,羊腰子山就是旗桿山,威遠城就在山的南坡腳下。
威遠衛 衛指揮使司駐威遠城,主力部隊紮營狼心山和青山頭,主要防守大紅山,炮台山至青山頭一線,屯墾戰守,兼理地方,下屬四個防禦千戶所。威遠所 千戶所署在威遠城,防守和治理範圍是威遠地方。
天倉所 《重修肅州新志.烽堠》:“夜摸墩在天倉、永寧西南,離城三百四十里,接天倉墩烽火。明初自為一所,屬威遠衛,後廢為墩”。夜摸墩就是天倉鄉沙門子村五社西北2里處山頂上的唐王墩,也叫沙門子墩, 位於天倉頭墩和永寧墩西南10里,南距酒泉城340里,明初, 千戶所署置於此,其重點防線是天倉北山,治理範圍乃今天倉鄉轄區。
平朔所 “平朔城,鎮夷城北二百二十里,周圍二里,門外有教軍場。相傳以為毛目、平朔,元時守御,明初為二所,屬威遠衛”(出處同上)。平朔城就是雙城,位於雙城鄉雙城村,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築,元代駐軍守御,明初自為一所,屬威遠衛,千戶所署置城內,主要防線是毛目東山北段,治理範圍是今雙城鄉轄區。
毛目所 “毛目城,鎮夷城北一百六十里,周圍二里,故址尚存,未詳何代所築,亦近威遠者也,恐屬威遠。(出處同上)。毛目城位於鼎新鎮友好村一社(舊地名來字號),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築,至1949年,殘牆高7.8米,厚3.4米,周圍2里,開東、西二門,內有關帝廟,後闢為農田。明初自為一所,屬威遠衛,千戶所署在城內,主要防線是毛目東山南段,治理範圍是今鼎新鎮和芨芨鄉的雙樹村、芨芨村和五愛村。
威遠衛,治所威遠城,下轄威遠、天倉、平朔、毛目四所,其境域東至毛目東山,西至金塔北山和夾墩灣,南至鎮夷,北至青山頭。當時的主要防禦對象是韃靼人。天倉鄉營盤村的芮公營就是當年游擊將軍芮釗“專司攻守”的駐軍營地。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威遠地方“因失誤秋表,該部查究,風聞誅徙”。軍民全逃往今新疆境內,遂裁撤威遠衛,併入鎮夷千戶所。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高台所和鎮夷所,合置高台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年),設高台分縣,置毛目城屯田縣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析置毛目縣。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1月1日,改毛目縣為鼎新縣。1956年3 月9日撤銷鼎新縣建制,合併為金塔縣。今金塔縣黑河灌區四鄉鎮就是明朝初期的威遠衛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