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清真寺

地理位置

清真寺位於威縣縣城內黃街中段西側,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由時任威州知州王伯大攜黃阿訇所建,是邢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威縣是全市最大的回族民眾聚居地,黃街清真寺也是邢台市最早的清真寺。該寺對於研究元代威縣的社情民俗以及伊斯蘭教傳入經過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

歷史

伊斯蘭教初興時,未有專門禮拜的場所,只是選擇一潔淨之處供叩拜之用。622年9月,先知穆罕默德遷徙麥地那時,在城東南3公里處的庫巴,修建了第一座簡易的庫巴清真寺。到達麥地那後,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後稱“先知寺”,建設時穆罕默德親自參加勞動,隨後率眾在寺內禮拜。637年,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下令遠征將領,凡開拓一個新地區,首先要在該地興建清真寺,作為宗教活動的中心。據此,歐太白·伊本·蓋茲旺於637~638年在伊拉克巴斯拉興建了第一座營地清真寺,638~639年,賽爾德·伊本·艾比·瓦戛斯在庫法城興建了清真寺,642年阿慕爾·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開羅)興建了非洲大陸第一座清真寺;670~675年歐格白·本,納菲爾在突尼西亞凱魯萬興建了歐格白清真寺。
從此,興建清真寺被視為穆斯林神聖的宗教義務和信仰虔誠的體現,哪裡有穆斯林,那裡就建有清真寺。後歷經伍麥葉王朝(661~750)和阿拔斯王朝(750~1258),政府撥巨資修建規模宏偉和華麗壯觀的寺院群體建築,使清真寺遍布亞、非、歐各地。據歷史學家伊本·拉斯塔統計,891年僅巴格達地區就有清真寺3萬多座。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期,埃及亞歷山大城及周圍地區有l萬多座清真寺,致使阿拔斯王朝時期成為清真寺建築的鼎盛時期。此後伊斯蘭國家將興建清真寺作為宗教制度和國策之一。

職能

清真寺與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職能表現在以下各方面:
(1)宗教活動中心:每日“五時拜”,每周的聚禮,每年兩次“會禮”,都到清真寺舉行。宗教節日,如先知誕辰,都在清真寺慶祝。嬰兒初生時命名和亡人的殯禮也要到寺內請阿訇主持舉行。
(2)宜教中心:自從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禮”時發表宣教演說後,清真寺就成為宜教的場所。此後在每周“聚禮”日和每年兩次“會禮”中,通過“呼圖白”(講演)方式宣教成為定製。
(3)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麥葉王朝時期,各地清真寺開始附設學校,教讀《古蘭經》。阿拔斯王朝時期,許多著名清真寺同時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學所在地,如埃及的愛資哈爾大學,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維因大學,突尼西亞的栽突那大學等。
(4)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設有圖書館,也附設有醫療機構。如葉門薩那清真大寺圖書館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圖書館之一。
(5)處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一般穆斯林間有關婚姻、遺產、商業等糾紛,都在清真寺內按教法規定解決或調處。
(6)穆斯林聯繫交往的中心:平時忙於自身事務,禮拜時聚會一起,特別是每周的聚禮和每年的會禮時,共同禮拜,互致色蘭,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團結的作用。

古寺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體的中心,唐、宋時期的“蕃坊”和明、清以來的“教坊”,都是以清真寺為中心,聚合周圍村莊、街巷和居民點而形成的社區。每個清真寺在經濟上、管理上自成一體,一般互不隸屬。有的門宦在某一地區某個寺內派駐“熱依斯”(即教主的教務代理人)行使管理,下轄若干寺坊,有的教派有“海乙寺”(即中心寺),下轄“稍麻”小寺,形成較大的教坊。撒拉族地區歷史上實行總寺,形成教坊統轄制。唐、宋、元、明、清時期,有的大寺實行“卡迪”掌教制,明、清以來實行伊瑪目掌教制,民國以來實行阿訇掌教制,在管理形式上設“學董會”,當代則設“民主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寺務、財務,聘請阿訇執掌教務。以清真寺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為自然的整體,成為一個坊的宗教、教育、經濟、文化中心,凡有關該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經濟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糾紛、婚喪禮儀、歡慶節日等等,都離不開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聖的地位,成為伊斯蘭文化的象徵。清真寺的經濟主要來自教民的捐贈及亡人遺囑捐獻的地產、房產作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經生的生活費、日常寺務的開支和節日的用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