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威廉·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年8月24日-1833年7月29日),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
早年
威廉.威爾伯福斯在1759年8月24日生於英格蘭赫爾,是富商羅拔·威爾伯福斯(1728-68)與妻子伊利莎伯的兒子,其祖父威廉(1690-1776)通過在波羅的海的貿易生意獲得大量財富,並兩度當選赫爾市長。威廉.威爾伯福斯被形容為多病兒。他在1767-68年間進入了赫爾河畔京斯頓的文法學校。但在其父親去世後,他被送往在倫敦聖占士(後來在溫布頓,當時這兩個地方是倫敦西南面的鄉村)的叔嬸家。其中兩年,他在普特尼讀書,並被他的姨母Hannah(John Thornton的姐妹,George Whitefield的支持者)的影響,傾向於福音派基督教。
他的母親和祖父關注這些新教人士的影響、其對於福音派(當時來說,這教派是異於聖公會的)的學習,便於1771年將威廉帶回赫爾,讓他在附近的Pocklington School繼續學業,直到1776年。威廉的學業很好,特別是英文詩歌,他亦成為一個很好的歌唱家。
威廉.威爾伯福斯之後在1776年10月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他大多時間花在與同學的社交上,對嚴肅的學習缺乏投入。在這環境中,他結交了年輕的威廉.皮特,他倆自此成為終生的朋友。他後來轉而追尋類似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打牌、賭博、在深夜飲酒,他亦避免過量。(儘管他之前曾經被周圍的人的這種方活方式衝激過。)他曾發現一些同學的某些行為令他感到討厭,他亦從未參與他們一些更糜爛的行為。雖然他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態度缺乏,憑著靈活的腦筋和高度的機智,他勉強在各項考試中合格,卻沒有取得榮譽學位。他在1781年獲頒文學學士學位、1788年獲頒文學碩士學位。
政治寵兒
畢業後,威爾伯福斯回到家鄉,登記成為托利黨的候選人,競選下議院議員。憑藉其出色的能力,也仰仗家族的財富和人脈,威爾伯福斯如願以償打敗對手,進入下議院,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下議院議員。1784年,威爾伯福斯競選更為重要的約克郡議員席位並再次成功,他出色的才華,加上其好友皮特當時已經是英國首相,普遍認為威爾伯福斯將是一個政治寵兒。然而就在這一年,一次旅行改變了威爾伯福斯的人生軌跡。為了鬆弛一下選戰後疲憊的身心,威爾伯福斯決定到歐洲大陸旅行,他邀請了一位在劍橋非常受人尊敬的教授米爾納同行。米爾納教授學識淵博,他在數學、化學、天文學方面都有貢獻,同時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米爾納非常善於向年輕人傳播福音,循循善誘,令人信服。威爾伯福斯很快就被這位長者所傾倒。從一開始對福音的不屑一顧,到在馬車上與米爾納一起研究聖經,這位年輕議員開始經歷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這次旅行給威爾伯福斯的人生觀帶來巨大的衝擊,他開始對未來的人生道路感到迷惘:是回到議會,繼續那永無休止的“口舌之爭”,為了一己的政治地位而捲入議會鬥爭?還是服從內心的召喚,去做一名默默無聞的布道者?
若不是老牧師約翰·牛頓,威爾伯福斯或許已經放棄自己的政治生涯。一天夜晚,威爾伯福斯來到牛頓住處,向他傾訴。牛頓年輕時曾是奴隸販子,在母親去世後放棄從事奴隸貿易。牛頓建議威爾伯福斯不要退出議會,通過議會為廢除奴隸貿易做出貢獻。這次談話確定了威爾伯福斯一生的方向。
克拉朋聯盟

正當威爾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的成員們的呼籲取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時,突然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卻幾乎讓他們前功盡棄。1793年,法國大革命進入雅各賓派的恐怖統治階段。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貴族遭到鎮壓,歐洲大陸瀰漫著濃重的血腥氣。海峽另一側的英國貴族一時人人自危,包括廢奴在內的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都被視為“洪水猛獸”。加上威爾伯福斯在法國大革命前獲得法國“榮譽公民”的稱號,支持販奴的人士便趁機造謠,指責威爾伯福斯同情法國大革命,是英國社會的“不定時炸彈”。社會氣氛的逆轉使支持廢奴的人數開始大為減少,廢奴運動遭到前所未有的重挫。
廢奴法案
但威爾伯福斯仍然沒有放棄。隨著歐洲局勢的逐漸平靜,威爾伯福斯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回報。1805年,廢止奴隸交易的法案,在下議院獲得通過。雖然不久法案遭到上議院的封殺,但是罪惡一旦被沖開一個小口,正義的洪流就必然滾滾而來。真正的轉機出現在1806年。這一年,托利黨政府下台。換上了以支持廢止奴隸交易的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為首的輝格黨政府。威爾伯福斯抓住這個機會,改變鬥爭策略,利用格倫維爾在上議院的影響力,先行推動《廢奴貿易法案》在上議院通過。1807年2月23日,同一法案又在下議院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並成為法律。當宣布法案通過時,全體議員起立向威爾伯福斯和“克拉朋聯盟”的成員鼓掌表示敬意,而威爾伯福斯則跪在議院一角,流淚禱告。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終於看到了成功的一天。而威爾伯福斯則從30歲的青年人熬成了兩鬢蒼蒼幾近“知天命”之人。
對於威爾伯福斯來說,法案的通過絕對不是全部,僅僅是一個開始。他的最終目標是消除罪惡的奴隸制度,使每一位奴隸都有機會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威爾伯福斯隨後致信他的好友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請求兩國共同搜捕海上奴隸船隻。1809年,美國在英美雙邊會議中宣布,在星條旗下禁止奴隸貿易。1815年,“克拉朋聯盟”推動英國在維也納和會上,促使歐洲各國同意禁止奴隸貿易。
1833年7月25日,英國政府宣布採用贖買的方式,由政府出資2000萬英鎊給奴隸主,以每位奴隸25英鎊的價格,給所有英國本土及殖民地的奴隸自由。這時,距離威爾伯福斯第一次提出廢奴法案,已經過去整整44年了。4天后,威爾伯福斯含笑離開人世。一位學者後來評價道:“威爾伯福斯等英國廢奴主義者追求的平等的目的是平等得像弟兄。”“少一個奴隸,多一個弟兄”,這既是威爾伯福斯的動力,也是他的終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