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已故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的親屬根據其生前夙願,為鼓勵和推動長篇歷史小說創作的繁榮和發展,特捐贈姚雪垠先生的著作稿酬50萬元人民幣作為“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並在此基礎上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
姚雪垠先生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是一位辛勤筆耕、著述豐饒並卓越有建樹的文學家。在他的著作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是長篇歷史小說,尤其是他的代表佳作《李自成》,更是集中體現了作者的史學根底、生活積累、理論素養和藝術經驗,體現了鮮明的創作主張,即力求以歷史科學與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為基準,使之具備深刻的思想性、嚴肅的歷史性和高超的藝術性。這種將歷史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追求,其實也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即是以姚雪垠先生的創作理念和創作追求為宗旨而設立的。
評獎宗旨
力求以歷史科學與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為基準,要求獲獎作品必須具備深刻的思想性、嚴肅的歷史性和高超的藝術性。
獎勵對象為“新時期”(1979年)以來經國內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題材範圍限於辛亥革命以前,單部作品字數不得少於20萬字。本獎以獎勵作品為主,同時參照作者在歷史小說創作領域的成就,每四年評選一屆。姚雪垠先生的親屬就本獎及基金的設立曾致函中國作家協會黨組,經中國作家協會黨組研究決定,“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及其評獎事項委託中華文學基金會管理並主辦。中華文學基金會為此設立了評獎辦公室,負責本獎的徵集、評選、頒發等組織協調工作。本獎評審由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與姚雪垠先生的親屬及有關方面共同協商推選,由熟悉國內長篇歷史小說創作並有所研究,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且有影響的專家、學者擔任。
章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以下簡稱“本獎”)是根據已故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的生前夙願,為了鼓勵和推動中國長篇歷史小說創作繁榮和發展而設立的。
第二條本獎的獎勵對象為新時期以來經國內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自2003年開始,每四年評選一屆,每屆限2~3部。
第三條由姚雪垠先生的親屬提議並捐出姚雪垠先生稿酬50萬元人民幣,經中國作家協會黨組研究決定,在中華文學基金會下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以用於本獎的評選和頒發。
第二章參評範圍
第四條本獎以獎勵作品為主,同時參照作者在長篇歷史小說創作領域的成就;已經過世的(以參評截止日期為限)作者的作品不在此列。
第五條本獎題材範圍限於辛亥革命以前,單部作品字數不得少於20萬字。
第六條已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不在參評範圍以內。
第七條本獎採取單位推薦與評審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全國徵集;推薦渠道如下:
(一)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作家協會(各限2部);
(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出版社(各限2部);
(三)相關的研究機構(各限2部);
(四)評審(各限2部)。
第八條推薦者及作者需共同按要求填寫“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並提交參評作品樣書5套。
第三章組織
第九條本獎評審由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與姚雪垠先生的親屬及有關方面共同協商推選,聘請熟悉國內外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並有所研究,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且有影響的專家、學者11~13人擔任。
第十條中華文學基金會專門設立評獎辦公室,負責本獎的徵集、評選、頒發等組織協調工作。
第四章評選與頒獎
第十一條本獎評選力求以歷史科學與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為基準,要求獲獎作品必須具備深刻的思想性、嚴肅的歷史性和高超的藝術性。
第十二條每逢評獎當年年初,由評獎辦公室向各推薦單位和評審印發徵集通知。
第十三條本獎評選分初評、複評兩個階段進行:
(一)初評:由評審通讀作品,寫出初評意見,從中選出若干入圍作品進入複評;
(二)複評:評審審讀入圍作品,之後召開全體評審會交流磋商、綜合評議,最後以無記名方式投票,獲得三分之二票數的作品獲獎作品。
第十四條獲獎作品確定後,於當年年底前舉行本獎頒獎儀式。
第五章資金
第十五條本獎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的利息、利潤或其他投資收益,以及熱心於文學事業的企事業單位、機構和個人的資助。原則上不得動用“獎勵基金”本金。
第六章附則
第十六條每屆評獎的具體實施依據該屆制定的實施方案。
第十七條本章程由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負責解釋,自發布之日起開始施行。
獲獎作品名單
首屆(2003/11/7)
《曾國藩》(血祭·野焚·黑雨)(唐浩明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夢斷關河》(凌力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張居正》(熊召政著,長江文藝出版社)
《汴京風騷》(晨鐘卷·午朝卷·暮鼓卷)(顏廷瑞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乾隆皇帝》(六卷本)(二月河著,河南文藝出版社)
第二屆(2007/11/27)
《漕運碼頭》(王梓夫著,作家出版社)
《張之洞》(上·中·下)(唐浩明著,作家出版社)
《蒙古帝國》(I·II·III)(包麗英著,安徽文藝出版社)
關於姚雪垠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鄧縣人,現化著名作家。20年代末在省立開封第一中學學習(四年制)。1938年春發表了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用新鮮生動的語言,成功塑造了一個農民游擊隊員的形象,受到讀者和文藝界的重視。抗戰後期任東北大學副教授。抗戰勝利後,曾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這期間出版了《牛全德和紅蘿蔔》、《新苗》、《重逢》、《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長夜》等中長篇小說和論文《小說是怎樣寫成的》。《長夜》是一部充滿鄉土氣息的作品,以廣闊的農村政治鬥爭道路的農民形象。另外,還有中篇傳記文學《記盧鎔軒》,劇本《一封信》,小說《母愛》等。
1951年他到河南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1953年調到武漢作協。1957年開始創作歷史小說《李自成》,計畫寫5卷,共約300萬字。
1978年2月,姚雪垠被選為第五屆全國協委員,後任湖北省文聯主席。
1983年秋,姚雪垠同志應開封高中邀請,曾到母校作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