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中國現代小說家。現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全國第六屆、七屆政協委員。 他在逆境中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小說以明末義軍領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禎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揭示了明末農民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和封建社會階級鬥爭以及民族鬥爭的複雜局面。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文筆新穎,堪稱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畫卷。這部巨著從1957年動筆起,歷時30餘年,約230萬字,分為5卷。從20世紀60年代出版第一卷時,就影響較大。曾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第2卷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李》書除有中、日文版本外,尚有英、法文等譯本,在國際上影響日增。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現代小說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父親上過開封優級師範。由於家境窘困,母親準備在他出生時溺嬰,幸為曾祖母所救。從小愛聽外祖母講故事,還由此激發了想像能力和文學興趣。

鄧縣地處豫西南,環境閉塞落後,水旱災害與瘟疫頻仍。加上封建軍閥壓迫,農民無以為生,或外出逃荒,或鋌而走險,土匪遍地。姚雪垠9歲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燒光,從此隨父母逃到鄧縣城內居住。在縣城裡,先讀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會辦的高等國小,背誦過大量古文並習作文言。暇時愛聽藝人說《施公案》、《彭公案》、《三國志演義》等書。

現代小說家姚雪垠   劉文韜 攝 現代小說家姚雪垠 劉文韜 攝

1924年國小畢業後,去信陽上中學。同年冬,由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學校提前放假。回鄉途中,與二哥和其他兩名學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隊伍作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個土匪小頭目認為義子。在土匪中生活約100天的這段特殊經歷,成為他後來創作自傳性小說《長夜》的基本素材。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此後四年多,除去樊城鴻文書院讀書的幾個月外,基本上失學在家。利用這段時間,閱讀了許多“五四”新文學作品,也讀了一些俄國作家的小說,培養了對新文學的興趣,增強了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實的不滿。家庭的缺少溫暖與社會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兩次到具有進步色彩的軍隊中去當兵。由於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悶感傷的情緒。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與此同時,在《河南日報》副刊用“雪痕”的筆名發表處女作《兩個孤墳》和其他作品,這些小說寫了下層勞動者受封建勢力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表現了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入學後不久,即參加進步活動,和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還讀了清代樸學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觀派的一些代表性論著,立志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家或文學家。1931年暑假被學校當局以“思想錯誤,言行荒謬”的罪名開除。從此結束學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書、編輯為生。到抗戰爆發前夕,先後在《文學季刊》、《新小說》、《光明》、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上發表了《野祭》、《碉堡風波》、《生死路》、《選舉志》等10多篇小說,這些作品展現了內地農村黑暗混亂的現實圖景,和被壓迫者奮力反抗的鬥爭畫面。此外,編過《大陸文藝》、《今日》兩種刊物,在《芒種》、《申報》上發表雜感,還刊出散文散文詩、文學論文多篇。這些文章同樣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關切,有敏銳的時代感。由於受文藝大眾化、大眾語討論的影響,1936年曾收集家鄉口語,編為《南陽語彙》。

抗戰爆發後,從北平輾轉來到開封,與別人合辦《風雨》周刊,任主編;在此前後,還發表論文、雜感數十篇。並曾赴徐州前線採訪,隨後寫成書簡體報告文學《戰地書簡》。

1938年春去武漢,不久參加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抗日的進步的文化活動。在《自由中國》、《文藝陣地》上發表短篇小說《白龍港》、《差半車麥秸》。次年又在《文藝新聞》上刊出氣氛悲壯的《紅燈籠的故事》。後兩篇曾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並被譯為英、俄文。《差半車麥秸》和稍後的中篇小說《牛全德與紅蘿蔔》之所以受到文學界的重視原因之一,是成功地運用活潑生動的民眾口語,寫出了農民在抗戰中的覺醒與變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輾轉鄂、皖、蜀等地的過程中,以主要精力創作中長篇小說,寫有《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新苗》、《重逢》等。這些作品多以抗戰初期知識青年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題材,寫出了年輕一代高昂的救國熱情,並從側面觸及了國民黨軍政機構的黑暗腐敗與地方封建勢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戰陣營內部的複雜鬥爭。筆法轉向委婉細膩,語言更為活潑多樣。但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愛情生活方面用了過多的筆墨,沖淡乃至削弱了表現時代的主題。這個時期,他也寫了不少文學論文,如《論現階段的文學主題》、《通俗文藝短論》、《文藝反映論》、《屈原的文學遺產》等,其中一部分曾集為《小說是怎樣寫成的》一書出版。此外,還印行了《M站》、《春到前線》、《差半車麥秸》等短篇集。

姚雪垠 姚雪垠

抗戰勝利前後,姚雪垠轉向故鄉與童年的題材,完成了自傳性長篇小說《長夜》,並寫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運》、《大嫂》等一組散文。《長夜》以20年代軍閥混戰時豫西山區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李水沫這支土匪隊伍的傳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強人”形象,真實有力地揭示出許多農民在破產和飢餓的絕境中淪為盜賊的社會根源,同時也表現了他們身上蘊藏著反抗惡勢力的巨大潛在力量。象《長夜》這樣以寫實主義筆法真實描寫綠林人物和綠林生活的長篇小說,是“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中絕無僅有的,此書譯為法文後,姚雪垠被授予馬賽紀念勳章。他的小說從早年起,就透露出一種強悍的氣質:1929年發表的《強兒》刻劃一種堅強的性格,30年代中期的若干作品也多次寫到一些敢作敢為的人物。把一批“強人”形象送進新文學的人物畫廊,發掘和表現強悍的美,是姚雪垠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出的一個獨特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姚雪垠在上海還寫了記述愛國科學家的傳記文學《記盧鎔軒》和短篇小說《人性的恢復》等。1948年以後,先在高行農業學校,繼在私立大夏大學教書,同時發表了《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這為他後來創作《李自成》準備了條件。

1951年,姚雪垠去浙東參加土改,因不懂當地語言,無法了解風土人情,於是萌生返豫之念。這年夏天,他回鄭州從事專業創作。1953年因中南地區作家協會成立,遷居武漢。除寫了少量報告文學、短篇小說、散文、雜感外,創作上處於苦悶的時期,只在50年代中期發表了《試論〈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現實主義問題討論中的一點質疑》等論文。1957年被錯劃為“極右分子”後,在逆境中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字漢英,河南鄧縣人。因家貧,唯讀了三年國小,上國中一學期未讀完,被土匪隊伍抓走,在土匪隊伍中生活約100天,這一經歷成為他日後創作自傳性小說《長夜》的基本素材。1924年至信陽一所教會中學就讀。

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學預科。次年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釋放後被校方開除,離開河南至北平。

1931年因參加學潮被學校當局開除,此後刻苦自學,廣泛閱讀中國歷史和古典文學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書為生,曾在《文學季刊》、《晨報》、《大公報》、《申報》等北平、天津、上海的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文學論文多篇,富於時代感。抗日戰爭爆發後,離開淪陷的北平返豫。

1937年到開封,與嵇文甫、范文瀾、王闌西等人創辦《風雨》周刊。

1938年春到武漢,在《文藝陣地》1卷3期發表著名的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描寫農民在抗戰大潮中的覺醒和成長,最顯著的特色是採用鮮活的民眾語言,為當時一般作品所少見,被認為抗戰文藝的傑作。

姚雪垠

1938年冬,至湖北襄樊參加錢俊瑞、曹荻秋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1939年,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開始在胡繩主編的重慶《讀書月報》上連載,這是最早出現的反映抗戰生活的長篇小說,人物性格鮮明,生活氣息濃厚,語言樸素、自然,細膩、流暢。同時還創作了頗有影響的中篇小說《牛全德與紅蘿蔔》。

1943年初至重慶,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姚雪垠作品 姚雪垠作品

1945年到四川三台,任內遷的東北大學副教授。

抗戰勝利後到上海,任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副教務長,代理文學院長。在此期間出版有報告文學集《四月交響曲》,短篇小說集《差半車麥秸》、《M站》,中篇小說《牛全德和紅蘿蔔》、《重逢》,長篇小說《戎馬戀》(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開的時候》、《長夜》,論文集《小說是怎樣寫成的》,傳記文學《記盧鎔軒》等,並研究明代歷史,發表了《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他的小說多寫農民在戰亂中的變化和反抗鬥爭,為新文學人物畫廊塑造了一批具有強悍豪爽性格的人物形象。作品樸素自然,語言生動,採用北方農村口語,為實踐文藝大眾化做出了貢獻。

1953年遷居武漢為專業作家。

1957年被錯定為右派。

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姚雪垠在逆境中開始創作他的代表作5卷本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這一史詩性的作品,以宏大的規模、壯闊的氣勢反映了寬廣的社會歷史生活,再現了明末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人物性格鮮明,具有深遠的悲劇內蘊。1963年出版了第1卷,譯成日文後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1976年出版的第2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78年後,當選為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主席。1981年12月,在古稀之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姚雪垠 姚雪垠

1935年起,姚雪垠陸續在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發表短篇小說。1939年,他寫的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開始在胡繩主編的重慶《讀書月報》上連載。1943年初至重慶,他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東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季返成都創作了取材於自身經歷的長篇小說《長夜》。抗戰勝利後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學副教務長、代理文學院長。其間出版有報告文學集《四月交響曲》,短篇小說集《M站》、《差半車麥秸》,中篇小說《牛全德和紅蘿蔔》、《重逢》,長篇小說《戎馬戀》、《新苗》、《春暖花開的時候》、《長夜》,論文集《小說是怎樣寫成的》,傳記文學《記盧鎔軒》等。他研究明代歷史,發表了《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1957年創作代表作5卷本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1963年出版了第1卷,譯成日文後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1976年出版的第2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李自成》是“長河式”的小說,從崇禎11年寫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義由困厄轉到興盛,復由勝利走向失敗這一歷史悲劇的發展過程。第1卷出版於1963年,第2卷出版於1976年,第3卷出版於1981年,最後兩卷也已有若干單元(如《崇禎之死》、《李自成之死》)陸續發表。已出版的前3卷共8冊,以230萬字的篇幅,著重展示了李自成從困境中奮鬥,達到鼎盛,卻又在鼎盛期內潛伏著深刻的危機,埋下後來失敗的種子。作品不僅著力描繪了農民軍和明王朝之間這場生死大搏鬥,而且寫出了當時十分激烈地進行著的民族戰爭,還寫出了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幾支義軍之間的矛盾,李自成部隊內在的矛盾,寫出了明末社會上各個階級、階層的相互關係以及他們在農民大起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變化。人物從帝王、后妃、百官到義軍將領、戰士、各類市民、窮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領與文臣武將,地域從西北高原、中州重鎮、北京城內到僻遠山村、關外城池,場面從戰地廝殺、牢獄交鋒、密室定計、邊寨平叛到宮廷宴飲、相府風光、京城燈市、軍中婚禮,筆墨無不觸及。作者力圖對一個時代的生活作出總體式的反映。就所寫社會內容的複雜寬廣、生活色彩的豐富多樣而言,《李自成》達到了當代作品很少企及的地步。作為一部規模宏大的悲劇性史詩,《李自成》創造了崇禎、李自成、張獻忠、郝搖旗、李信、袁時中、慧梅、洪承疇、楊嗣昌等一系列性格或遭遇都相當複雜的典型形象──其中有許多是悲劇性的人物形象。不但主人公李自成扮演著大悲劇的主要角色,連他手下的一些人物,如李信、宋獻策、田見秀等,其經歷也都有很深的悲劇意味。整部《李自成》,就是由大大小小許多歷史悲劇組成的。它們相互交織,構成明末社會壯闊複雜的背景,使整個作品洋溢著悲壯或悲涼的歷史氣氛,具有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思想藝術力量。

姚雪垠長於寫悲劇,《李自成》是他創作上進入成熟時期後寫作的,在悲劇藝術的運用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和表現內容的廣闊、矛盾線索的紛繁相適應,《李自成》採用了保證主線、兼寫各方、多線條複式發展、蛛網式縱橫交錯、具體歸結為若干單元的結構方法。這種結構既宏大複雜,又舒捲自如,吸取了《戰爭與和平》等外國長篇小說的創作經驗而有新的創造。同時,《李自成》又注意吸收中國古典小說在結構上有張有弛、講究節奏、筆墨多變的長處:時而金戈鐵馬,愁雲慘霧,緊張得透不過氣來;時而小橋流水,風和日麗,令人心曠神怡。《李自成》還很重視藝術結構上的完整、對稱:整部小說從清兵入關開始,又以清兵入關結束;各卷的開頭與結尾,也都互為照應。這些都是長篇小說美學上的重要探索與創新。《李自成》的出現,繼《子夜》之後又一次大大提高了長篇小說結構藝術的水平。

姚雪垠 姚雪垠

《李自成》是姚雪垠史學準備、生活積累、理論素養、藝術經驗各方面集大成的產物,是幾十年創造性勞動的結晶。正因為這樣,《李自成》第1卷在60年代前期出版後深得好評;第2卷曾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第1卷譯成日文後,榮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英、法文譯本或節譯本也正在譯印中。

《李自成》一書是在近30餘年中陸續創作成的,其間難免有文思不屬之處,若干筆墨還有失之拖沓或現代化等缺點。作者生前表示待全書完成後,將統一再作修改,最後定稿。然而,1999年4月作者卻匆匆離世,只留給了人們由他本人在病榻上口述,再由家人整理完成的《李自成》第四、五卷(出版於1999年8月)。

作品列表

《紅燈籠故事》(短篇小說集)1940,大路出版公司

《牛全德與紅蘿蔔》(中篇小說)1942,重慶文座出版社

《戎馬戀》(長篇小說)1943,重慶大東書局

《重逢》(中篇小說)1943,重慶東方書社

《新苗》(長篇小說,又名《母愛》)1943,重慶現代出版社

《小說是怎樣寫成的》(創作談)1943,商務

《春暖花開的時候》(1-3冊,長篇小說)1944,重慶現代出版社

《差半車麥秸》(短篇小說集)1947,懷正

《長夜》(長篇小說)1947,懷正

《李自成》(1—3卷)長篇歷史小說(其中第二卷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1963一1981,中青

《大嫂》(散文集)1982,河南人民

作品特點

《李自成》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畫了李自成、崇禎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變化,崇禎皇帝維護風雨飄搖之中的政權時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廣度之筆。其次,小說在明末清初的社會生活場景上頗費筆墨與心思,從宮廷到戰場,從都城到鄉野,都不乏生動描寫之處;從政壇角逐到沙場交鋒,從典章禮儀到人情風俗,描摹大多翔實逼真。

筆名由來

姚雪垠 姚雪垠

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原名姚冠山。他姓姚,屬“冠”字輩,排行老三,於是,家人就給他起名叫姚冠三。他十四、五歲時,改名為“姚雪痕黟”。這是他當年悵惘心情的反映。姚雪垠只上了三年國小,便失學了。後來讀中學,讀了一學期又失學了。這時他讀到一首蘇東坡的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雪痕”二字就是取人生如飛鴻踏雪,偶留痕跡之義。後來新文學運動興起了,在悵惘之中,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於是,便把“痕”字的“廣”去掉,換以提土旁,以表示其不再悲觀,而要發奮圖強了。

人物經歷

姚雪垠在婚姻問題上,既反對過封建家庭對他的包辦逼婚,又經過自由戀愛的苦痛,最後在半包辦、半自由的情況下,才結婚組成了家庭。姚雪垠的婚姻,深深地打著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的烙印。早在姚雪垠10多歲時,家庭父母包辦,就有了一個沒有見過面的未婚妻。

姚雪垠作品 姚雪垠作品

這個婚事,完全是按照姚母的極其現實的功利主義包辦的:在媒人給姚雪垠說親時,她對姚雪垠的父親說:“馬馬虎虎說成了,心淨一條事,以後一天窮一天,誰肯把女兒許給咱們!”可以說,她為兒子找媳婦,根本不是為了兒子的幸福,完全是為了找一個侍奉她的供她使喚的奴隸。但姚雪垠有姚雪垠的看法和想法,他對這門親事一直不予承認。

後來,當姚雪垠於1929年秋天,在19歲考上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後,曾跟同班的一個姓梁的非常漂亮的女同學很要好。姚雪垠當時的文章、小說寫得好,這位家在商丘的女同學的國文比他並不遜色。大家總把他倆看成天生的一對。同學們非常調皮地經常在黑板上寫“姚”字時,故意把右邊的那個勾拖得很長很長,然後再寫那個女同學的姓,把“梁”字包在“姚”字裡邊。姚雪垠對這位女同學很有感情,很喜歡她。為此,他還寫了一篇題為《心裡開花》的短篇小說,用意識流的手法,專門寫他怎樣想這位女同學。國文老師看了他的大作後,非常同情他。曾問姚雪垠要不要幫忙,姚雪垠說不要。那時才華出眾,很有風度的姚雪垠,雖然愛那位漂亮的女同學,想跟她好,可又不敢同她當面講,而且一見到他就心裡發慌,面紅耳赤。他想自由戀愛,卻沒有膽量和勇氣進行表白,採取行動,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悄悄地傾吐在不能發表的小說中,還落得一個“單相思”的名聲。他為自由戀愛受盡了折磨和苦痛。幾十年以後,成了大作家的姚雪垠,有一次去河南鄭州大學講學,還有熟人同他開玩笑,說他青年時期,進行過“單相思”的戀愛。

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真實情況是:姚雪垠喜歡的那位女同學,在當時也一樣喜歡姚雪垠,只是她更沒有勇氣向姚雪垠表白。後來,當這位女同學聽到姚雪垠同別的女子結婚以後,她痛苦無比,後悔不已,大哭一場。這是二十年代,受了封建思想毒害和影響的中國青年自由戀愛的一場悲劇!

1930年暑假,姚雪垠在被同鄉王庚先保釋回到學校後的一天。學校會客室突然通知他有人來找。姚雪垠到會客室一看,才知道是為王庚先辦事的劉先生。

“你好!請轉告王老先生,謝謝他救我出獄。”“不必客氣。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劉先生開門見山地對姚雪垠說:“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今天奉王老先生之命,來找你只為一件事情。”“什麼事情?請說,只要我能辦到的,一定盡力!”姚雪垠說。“王老先生有個姑娘,你見過沒有?”劉先生問姚雪垠。“沒有見過,聽說長得很漂亮。“我對你照實說吧,王老先生兩口子認為你相貌端正,英俊滯灑,聰明好學,才華出眾。他二老看中你了,願將他們的女兒嫁給你,選你做他們家的乘龍快婿。要我親自來問問你,願意不願意?”

姚雪垠 姚雪垠

“我倒願意,但自己不敢作主,要問過父母以後,才能正式回話。”姚雪垠思考一陣之後回答說,同時向劉先生提出要求:“你能把王老先生女兒的情況給我介紹一下嗎?”“可以!完全可以!”劉先生說,“她名叫王梅彩,年方17歲,眼下在北京翊教中學讀書。梅彩姑娘不僅身體健康,人長得漂亮,性情溫柔;而且,心地善良,知文識理,很有教養。在她的身上特別具有一種書香門第大家閨秀的動人風采。郎才女貌,同你非常般配。”劉先生一口氣說完,但好象還忘記了點什麼,想了一下後,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條,一邊給姚雪垠,一邊補充道:“這是王梅彩姑娘的地址,王老先生說,你可以給她寫信。”

姚雪垠作品 姚雪垠作品

送走劉先生之後,姚雪垠回到宿舍沉思起來,王庚先老先生的情況他是了解的:早年曾留學日本,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是辛亥革命的參加者,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為人正直,思想進步,在當時是河南乃至全國的知名人士。為了向王老先生請教學問,在此之前姚雪垠去過他家兩次。如今,他要把他的女兒嫁給他,姚雪垠當然非常高興!很快,姚雪垠便寫好並寄走了兩封信。一封是給他父母寫的,說明他願意娶王老先生的女兒為妻,要父母將原來給他訂的親事退掉。父母收到信後,雖然很為難,但還是給姚雪垠退了親。另一封信,便是給王梅彩寫的,從此以後,他們兩人就書來信往了。

到這年寒假的時候,王梅彩放假從北京回到開封家中。王庚先通知姚雪垠到王家同他女兒見面。當時姚雪垠聽說還有別人想追求和“進攻”王梅彩。因此,他得到通知後,就立即叫了一輛黃包車前往王家,生怕遲到一步,王梅彩被別人“搶去”。由於心急火燎,跑的太快,黃包車在路上還翻了一次。趕到王家以後,姚雪垠顯得非常緊張。結果,頭次見面,他連王梅彩看也沒敢看上一眼,至於漂亮不漂亮,他更說不上來。還是王梅彩大方,這次見面之後,她竟主動到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去找姚雪垠。在寂靜的河大校園裡,雪花一朵接一朵的飄落著,剎那間,小路白了,房屋樹木白了,整個學校都變成了一片銀白世界。姚雪垠和王梅彩不顧這些,倆人仍邊走邊談,漫步在校園裡。外面的氣候雖然寒冷,但他們的心裡卻是火熱的。

姚雪垠作品 姚雪垠作品

“你不是上次沒有看清楚嗎?現在好好看看吧,我讓你看個夠!”王梅彩深情地看了姚雪垠一眼,紅撲撲的臉上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把臉朝著姚雪垠莞爾一笑說。姚雪垠用手撫摸著王梅彩的肩膀,目不轉睛地從上到下仔細地看著王梅彩。

“你有著美麗溫柔的眼睛,蘋果似的臉龐,豐滿勻稱的身段,渾身都充滿了青春的活力!確實非常漂亮、動人。這一下我看清楚了。”姚雪垠仔細地看完王梅彩後,非常高興地說。

“喜歡不?”“喜歡!”

就這樣,這一對青年戀人便彼此深深地相愛了。到1931年5月,他們由袁介亭做媒,在開封結了婚。時年,姚雪垠21歲,王梅彩18歲。從此,姚雪垠和王梅彩就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姚雪垠文學館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文學館前門匾額“姚雪垠文學館”為當代文學家周而復親書。正房匾額“文壇飛將”為當代文學巨匠茅盾書寫。楹聯為當代書法家張志和撰書:“瑞雪無垠,得晴日自成氣象;姚黃有約,與桃李共沐春風”。西廂房楹聯為著名作家魏巍撰書:“名滿千載傳後世,文星百代照南陽”。東廂房楹聯為當代文豪、原新華社社長穆青撰書:“筆底風雷傳闖史,胸中浩氣貫嵩雲”。此院楹聯匾額組成了極高品位的書院楹聯文化。

正房陳列著姚雪垠生前的生活、工作用品,及其主要獲獎證章;西廂房布展著姚雪垠70年的艱苦創作歷程,分四部分:情系故鄉,追求光明,投身民族解放洪流,風雨歲月。東廂房布展著姚雪垠的文學藝術成就,分四部分:文壇交往,享譽中外,緬懷與紀念,大家評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