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潮陽置縣於公元397年(晉隆安元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到潮陽討伐降元都統陳懿、潮州知府劉興期間,姚鼎謁見文丞相併被任命為潮陽知縣。時值兵荒馬亂,姚鼎變賣自家田產作為軍餉,並親率縣內兵民支援文天祥抗元戰鬥,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為國捐軀,時年僅48歲。
姚琛、姚璦、姚紹為國為民的豐功偉績各歷史資料均有記載,清光緒《潮陽縣誌》所記載縣城衙前大街曾立有碑坊:潮陽三鳳坊、甲第元魁坊、京闈解元坊,均為紀念明代“三鳳”:姚琛、姚璦、姚紹而立。
建築風格
姚氏大宗祠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祠堂為土木結構,三進二正官廳格,正中分祖廳、拜亭、官廳,兩旁有廂房、走廊、內外天井、外陽埕,堂號為“保元堂”。祠堂屋頂裝飾著潮汕嵌瓷,人物花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祠內有歷代聖旨牌十塊,有各國金漆賀匾四塊,官廳屏風、祖龕案幾、名人柱聯四十對,雕樑畫棟、金漆木雕、泥塑、青石麒麟浮雕、鏤空的青石雕花籃4個和青石雕雌雄獅一對,工藝精細,美輪美奐,金碧輝煌,雄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歷史沿革
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廣東省總工會、汕頭地委、潮陽縣委等領導人以祖祠為據點,組織和領導潮汕人民開展革命活動。
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人馬士純、吳英、姚念等以祖祠作為“潮陽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會址領導潮汕人民進行抗日救亡運動。
二十世紀30年代,該堂被作為“一樂國小”校址。
1946年至解放前夕,該祠為“潮陽聯中”、“潮陽一中”校址,因建築年代久遠,祠堂受損嚴重,破爛不堪。
1994年,經中央統戰部批准,將祖祠產權歸屬姚族管理使用,並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進行全面修繕,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的建築形制和結構原狀的原則,使修繕後的大宗祠仍保留明代建築風格,其精巧的木雕、金漆彩畫、嵌瓷、青石雕刻等均具有潮汕祠堂古建築等藝術特色。
1995年,新加坡愛國僑領姚志騰先生號召海外華僑和台、港、澳同胞不要忘記祖國及家鄉,鼓勵海外赤子回鄉尋根問祖,聯絡鄉誼,為家鄉建設事業作貢獻。他帶頭捐資568萬元,並親力親為,不辭艱辛,促動海內外鄉親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祠堂修葺一新。重修工程從1995年開始,歷經十年,於2005年全面竣工。
2011年3月,在汕頭市潮陽區文廣新局、區人民政府及汕頭市文廣新局和汕頭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及關心下,姚氏大宗祠和明代“潮中三鳳”的姚琛墓、姚璦墓、姚紹墓獲汕頭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汕頭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和文物遺產做出積極的貢獻。 2011年5月18日,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姚氏大宗祠(潮陽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舊址)舉行掛牌揭幕剪彩儀式。
歷史價值
姚氏大宗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湛的建築藝術技巧,被譽為集潮汕古建築藝術精華於一堂的“博覽館”。祠堂既可作為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基地,同時又對潮汕祠堂古建築藝術的研究和結構形制的探討具有很高的價值,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它還是海外華僑尋根問祖的團結紐帶,創建和諧社會的金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