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乾隆年間,紀曉嵐到了河北。有一天,他滿懷心事地來到一家客棧喝酒。這家店的老闆見他一個人獨自喝悶酒,便上前與其搭訕。一問之下才知道眼前這位竟是大才子紀曉嵐,而更為巧合的是店老闆也姓紀。難道是一家人?老闆說自己叫紀龍彪,是山東章丘柳塘口村人。紀曉嵐高興異常,在顛沛流離的外地能巧遇本家人,該是多么讓人欣喜的一件事啊!
兩人促膝夜談,各自續了家譜,發現果然是一家人。紀曉嵐是河北獻縣人,紀龍彪則是從膠州萊陽遷到章丘的。兩人都是一個老祖宗。
紀曉嵐像撿到珍寶一樣開心,立馬揮毫潑墨寫成一副對聯。上聯是“錫姓自南陽溯當年水土功勳華胄遙遙望並姚姬著族”,下聯是“遷居近東濟慶邇日宗支匯合披圖瀝瀝派分沭泗清流”,橫批為“九兩之一”。紀曉嵐囑咐紀龍彪回鄉後一定要在紀氏宗祠里掛上這副對聯,讓所有紀姓人家都明白自己的身世族譜,要時時紀念老祖宗。
後來,紀龍彪回到山東,於嘉慶十年重修“紀氏宗祠”,並把紀曉嵐寫的對聯裱刻出來掛在正廳堂前。
現狀
面目蒼涼的紀氏宗祠
2006年3月7日,距離紀曉嵐為宗祠題字已經過去200多年。我們在層層民房背後找到了隱於柳塘口村的“紀氏宗祠”。
時隔兩百年,它已經不完整,而且滿目蒼涼。
據村裡的老人們講,紀氏宗祠原有大門和正廳以及兩排廂房組成。可是如今,大門與兩排廂房已經消失無蹤,只剩下一間孤零零的正廳,且這間滄桑的正廳已經成為村委會辦公室。
宗祠四周新蓋了些房子,塵土飛揚,嘈雜的喧鬧聲和新建的二層小樓似乎都蓋住了紀氏宗祠,使它隱沒得毫不起眼。
但仔細看,整個宗祠正廳依然氣勢恢宏。青瓦飛檐、雕樑畫棟,瓦當上刻著精美的花紋,檐壁頂上雕刻著一朵朵蓮花,瓦檐上刻著栩栩如生的龍頭,只是因為年歲太遠,已經只剩下一兩隻。
正廳為硬山頂、前出廈。廈內東西兩側分別刻著“忠”、“孝”二字。進得大廳,一抬眼便看見了廳內正中的懸匾“九兩之一”。當年紀曉嵐親筆寫的對聯已被刻在檀木上,掛在兩側。對聯上的落款為:“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河間宗人昀拜題”,印章為“紀曉嵐印”。
村里78歲的老人紀榮才對紀氏宗祠的掌故頗為熟悉。他告訴我們,宗祠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到現今只剩下這一間正廳。牆上那兩副檀木對聯是村民們當年從火里搶出來的,差一點就付之一炬。看我們對紀曉嵐的對聯一臉迷茫,他便緩緩向我們講述了這副對聯的含義。
先來說說匾額“九兩之一”:《周禮·天官太宰》中曾記載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九兩其一曰牧,以地得民;其二曰長,以貴得民;其三曰師,以賢得民;其四曰儒,以道得民;其五曰宗,以族得民;其六曰主,以利得民;其七曰吏,以治得民;其八曰友,以任得民;其九曰藪,以富得民。這九事謂之九兩。而九兩之一就是指其一曰牧,用現今的話就是說“只要能處理好土地的問題,人們就能安居樂業。”
上聯所蘊含的意思是:紀氏家族是古紀國的後裔,原居南陽河畔,因協助大禹導河入海有功,故被賜以國為姓。這是一個顯貴的家族,可以和姚、姬等貴族之姓相提並論。而下聯則是說:遷移到東濟水附近的紀氏宗支,如今又聯繫上了宗,又匯合在了一起,打開族譜,源流清清楚楚,都受到魯文化的教養,保持了禮儀之邦的優秀傳統。
從這副對聯,我們不難看出紀曉嵐確實是一位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