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奶業一直在尋找突困的途徑,然而,擺在奶企面前的一個重要難題是:如何在進口奶粉低價衝擊的情況下突圍。據海關數字顯示,2009年1-2月份中國奶粉進口4.15萬噸,同比增長101.4%。但同時,國內積壓的奶粉已達30萬噸。而隨著進入北方產奶高峰期,這個情況可能還要繼續惡化。
外憂:奶粉進口量暴增
黃埔海關公布的數字顯示,2009年1季度,廣東省進口奶粉1.4萬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2.2倍,價值3565萬美元,增長了60.4%;進口均價為2608美元/噸,下降了49.6%。
不僅是廣東,全國各地的進口奶粉數量都出現猛增狀況。有數據顯示,2009年1-2月份中國奶粉進口4.15萬噸,同比增長101.4%。
與此同時,中國乳製品出口量急劇萎縮。2009年1-2月份中國奶粉出口6172噸,同比下降11.9%。其中,1月份天津口岸出口乳製品772噸,同比下降72%;寧波港1-2月乳製品出口為零。
據了解,進口奶粉主要是來自紐西蘭、澳大利亞的大包裝工業用奶粉。據奶協方面的分析,2007年時由於大洋洲乾旱,影響牧業,導致國際奶粉價格上漲。而2008年,氣候條件好,牛奶產量上升,價格也隨之回調。同時,金融危機有進一步惡化,而奶粉屬於保質期短的產品,不排除企業有儘快回籠資金的想法。
相關預測顯示,儘管目前紐西蘭等地的產奶高峰期已過,但由於美國與中國將同時進入產奶高峰,且乳品價格遠低於國內價格。據媒體公開數據顯示,目前,美國牛奶價格為11.8美元/美擔,折算國內牛奶價格為1.6元/公斤,預計二季度達到10.45美元/美擔,折算為1.4元/公斤,而國內目前平均價格在1.8—2.2元/公斤,美國牛奶平均價格遠低於國內平均價格。業內預計,由於金融危機影響,美國急需通過出口來轉嫁國內乳品危機,價廉物美的美國奶源將接上紐西蘭奶源棒,繼續衝擊中國奶源。
內患:積壓奶粉30萬噸
與大量進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的奶粉出現了大量堆積。
奶粉從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開始大量囤積。據中國奶業協會的調研,全國奶粉庫存有30萬噸。當時引發了一波大規模的奶農倒奶、殺牛現象。後來通過清理問題奶粉,及企業消耗,使積壓奶粉的數量下降到10萬噸左右。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表示,之前因國內乳製品消費市場有所恢復,曾消化掉20萬噸的庫存,令奶粉積壓情況有所好轉。但隨著春節消費高峰的遠去,全國奶粉庫存量又上升至20萬噸—30萬噸。據悉,按照目前國產奶粉每噸1.5萬元到1.6萬元的價格計算,30萬噸奶粉的市場價格接近50億元。
有業內人士估計,奶粉庫存再度上升,30萬噸也僅僅是保守估計。尤其是2009年4月份以後,將進入中國北方主產區產奶旺季,在乳品企業庫存高企的條件下,原奶產量將大幅增加。短期內原奶供求矛盾加劇,收購價格可能繼續下滑,更嚴重的是部分企業可能減少、甚至暫停收奶。更令人頭痛的問題是,奶都有保質期。這30萬噸甚至更多的滯銷品,如何在保質期之前合理處理掉。
月月抽檢計畫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表示,為了掌握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樹立廣大消費者的信心,自2011年5月開始,對中國嬰兒配方奶粉啟動“月月抽檢計畫”。
企業自願參加
對於具體實施形式,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昨日表示,“月月抽檢計畫”是由企業自願申請加入,並提供產品銷售市場分布情況,由協會委託第三方檢驗機構,在市場上隨機抽取樣品,進行檢驗。而不是自願申請加入的企業並不在檢驗之列。
“參與抽檢,本身就是對企業自信心的一種考驗,這表示企業敢於承諾和保證自己生產的產品是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檢驗機構可以在任何一個商店、任何時間抽檢,這就是企業對自己產品的自信。”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乳品行業處於風口浪尖”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表示,5月份,協會委託第三方檢驗機構———國家乳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北京、太原、哈爾濱、上海、西安等城市的超市、商場和專賣店銷售的產品進行質量抽檢,共抽取16個主流品牌的樣品。檢驗依據現行強制性國家標準。檢驗項目以安全指標為主,共17項指標。
其公布的5月份抽檢結果顯示,全部抽樣產品的檢驗指標均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要求;沒有發現有添加違禁物質三聚氰胺、皮革水解物現象;產品質量穩定可靠。
有乳製品企業負責人表示,除了協會每月對產品的抽檢,其實企業也會定期將產品自行檢驗,“現在乳製品行業正處於風口浪尖上,對待產品質量,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專家看法
“最終消費者買單”
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月月抽檢”、定時公布檢測結果,是中國乳業透明度增加的表現,事情本身是有進步意義的,消費者可以多一種渠道去了解乳製品信息。但是,乳協屬於民間社團、相當於企業的“娘家”,這種檢測的權威性還需商榷,如果想更權威,還是由政府去抽檢更好。“我認為月月抽檢,更多的是乳製品企業的自律行為。”王丁棉說,“但每月都抽檢,需要的檢測費用很大,而這么多錢還是得企業自己去買單,增加的費用最終還是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因此,月月抽檢,不如兩三個月不定期的抽檢更現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