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1.11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年平均氣溫14 ℃,年降水量1,400毫米,適合種植 玉米、蕎麥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976 畝,人均耕地0.81畝,林地8,839.5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4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76畝(其中:旱地976 畝),人均耕地 0.81 畝,主要種植 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8,839.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2 畝,荒山荒地 229.5 畝,其他面積 6,615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 、通水、通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04戶通自來水,有304 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0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5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 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8輛,機車6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建有小水窖5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0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6萬元,占總收入的58 %;畜牧業收入94.6萬元,占總收入的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560頭,肉牛39頭,肉羊 26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 4.4萬元,占總收入的1.9%;農民人均純收入1548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等為主,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0人(占勞動力的13%),在省內務工12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區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3.8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04戶,共鄉村人口1230 人,其中男性736人,女性494人。其中農業人口1225人,勞動力 8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 族120人,蒙古族18 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5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78 %;享受低保170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8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84人,距離銅都鎮中學9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4人,其中小學生84人,中學生3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3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17.44畝,年末集體總收入2.1 萬元,有固定資產1.2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 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1 人,少數民族黨員2人,其中男黨員2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3人。
人文地理
在銅都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方4.5公里。駐地小奔多,海拔2040米。以駐地得名。清雍正年屬集義鄉,解放前屬會澤集義鎮為奔多保,解放後為新村區奔多鄉。1956年劃歸東川礦區併入和平鄉。1958年屬東川市,1959年屬和平人民公社。1963年屬奔多人民公社。1964年屬和平人民公社。1965年設奔多大隊。1984年5月隸屬達貝區,建奔多鄉。1988年1月改為村公所,屬新村鎮。2005年6月屬銅都鎮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基礎設施薄弱,制約經濟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強化基礎設施,發展經濟林地、蔬菜種植,增加農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