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2.52平方公里,海拔1,630.00米,年平均氣溫17.00 ℃,年降水量730.00毫米,適合種植紅薯、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46畝,人均耕地1.77畝,林地15,150.0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3.4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0.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46畝(其中:田12.00 畝,地934畝),人均耕地1.77畝,主要種植玉米、紅薯等作物;擁有林地15,150.00畝,水面面積783.00;荒山荒地 2,127.00。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75戶飲用井水,有14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3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5%和6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戶(分別占總數的70%和0.49%)。
該村到鄉鎮道路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5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00 畝,有效灌溉率為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11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7戶;建有小水窖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17戶。全村未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無自然村通路;無自然村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自然村通路燈。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3.4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7614萬元,占總收入的40.5%;畜牧業收16.9015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1頭,肉牛2頭);林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64%;第二、三產業收入20.1666萬元,占總收入的27.44%;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占總收入的20.41%。農民人均純收入1440.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人(占勞動力的7.84%),在省內務工2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區內。2007年種植業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
文化教育
該村國小生就讀到小水井國小,中學生就讀到老來紅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0公里,距離中學5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人,其中國小生18人,中學生10人。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隸屬因民鎮,地處因民鎮西北邊,距因民鎮政府所在地50.00公里,到因民鎮道路為土路,現正在修建公路。轄爐燈、馬路、四棵樹3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12.52平方公里,海拔1,630.00米,年平均氣溫17.00 ℃,年降水量73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紅薯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46畝,人均耕地1.77畝,林地15,150.00畝。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該村現有農戶144戶,共有鄉村人口534人,其中男性276人,女性258人。其中農業人口531人,勞動力279人,村以漢族為主。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人,其中國小生18人,中學生10人。
新農村建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莊基礎設施差,特別是交通不變和人畜飲水困難;2、文化教育落後,人口素質提高緩慢;3、對外訊息閉塞。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改變現有的交通狀況;2、調整農村種植結構,發展經濟作物種植,增加農民收入;3、發展勞務經濟,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