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贈蕭十二使君》

《奉贈蕭十二使君》的作者是宋朝詩人杜甫,精彩詩句:昔在嚴公幕,俱為蜀使臣。艱危參大府,前後間清塵。

作品背景

《奉贈蕭十二使君》 文字

 杜甫生於唐睿宗太極元年(712),卒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他的 一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三個皇帝的統治。也就是說,杜甫的一生正好 與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相終始。
人們談到杜甫的時代背景時,往往單單強調唐帝國轉向衰敗的時代,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後那個萬方多難的大動亂時代。其實,對於詩人的成長來說, 唐帝國衰落以前的時代也同樣重要。杜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開元年間度過 的,親身經歷了開元盛世對詩人的成長有兩方面的影響。

作品簡介

 奉贈蕭二十使君
昔在嚴公幕,俱為蜀使臣。艱危參大府,前後間清塵。
起草鳴先路,乘槎動要津。王鳧聊暫出,蕭雉只相馴。
終始任安義,荒蕪孟母鄰。聯翩匍匐禮,意氣死生親。
張老存家事,嵇康有故人。食恩慚鹵莽,鏤骨抱酸辛。
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鵬圖仍矯翼熊軾且移輪。
磊落衣冠地,蒼茫土木身。塤篪鳴自合,金石瑩逾新。
重憶羅江外,同游錦水濱。結歡隨過隙,懷舊益沾巾。
曠絕含香舍,稽留伏枕辰。停驂雙闕早,回雁五湖春。
不達長卿病,從來原憲貧。監河受貸粟,一起轍中鱗。

 

作者簡介

 作者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訊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作品賞析

該詩採用了五排!

 

五排這種詩 體既要求聲韻、對偶的整齊合律,又要求詞藻、典故的富麗精工,寫作的難 度要超過其他詩體,同時也就最適宜於表現作者的才學。而且五排形式嚴整, 風格也隨之較為莊嚴雄麗,①最適宜於用來歌功頌德。所以當杜甫要想以投獻 詩篇的方式得到達官貴人的賞識、汲引時,長篇的五排顯然是最合適的詩體。 杜甫早期的五排如《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奉 贈太常張卿垍二十韻》、《上韋左相二十韻》等就是在這種動機下寫成的, 所以詩中多有諛詞,我們不必為賢者諱。然而這並不是杜甫愛寫五排的全部 原因。讓我們先考察一下杜甫寫作五排的過程:在安史之亂之前,杜甫所作 的五排多數為投贈之作,但同時也有非投贈之作,例如作於天寶八載(749) 的《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到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的整個詩歌創作 傾向發生了轉變,他的五排也不再以投贈為主要內容。肅宗至德二載(757), 杜甫被拘於淪陷的長安,作《遣興》以抒與家人離散思念幼子之情,作《鄭 駙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以寫亂離中邂逅舊友悲喜交集之情景,詩人逃歸 鳳翔後又作《得家書》寫初得家書後既欣慰又惆悵的心緒,這些五排的內容 都與同時所作的其他詩體無甚區別。安史亂後杜甫一共作五排一百十首,其 中投贈之作只有三十多首,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而且其時的投贈之作也不 再如早期作品那樣以歌功頌德、祈求汲引為主要內容,例如《寄李十二白二 十韻》寫李白才高命蹇的悲劇及自己的思念之情,《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 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寫對遠謫的朋友之關懷,中間還映帶著國家的危難 等社會現實。還有一些投贈之作其實就是詠懷之作,不過寫成之後寄給別人 看看而已,所以詩題不是簡單的“奉贈某某”之類,例如《遣悶奉呈嚴公二 十韻》、《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等。這種情況告訴 我們,除了安史之亂以前的一個階段之外,杜甫寫作五排的主要目的並不是 以之為乾謁權貴的工具。
我們認為,杜甫之所以喜愛五排這種詩體,其主要原因不應到文學之外 去找。也就是說,杜甫喜愛的是五排這種詩體自身而不是它的非文學功用。 排律這種詩體,除了首尾兩聯之外,其餘均須對仗,平仄粘對之格律則一如 律詩,就格律而言,排律即擴大了的律詩,五排即擴大了的五律。眾所周知, 律詩由於格律嚴整,對於詩人的表情述意有較多的束縛,有相當的寫作難度, 所以南宋專攻五律的趙師秀說:“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如之 何矣。”(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四《野谷集序》)

作品人物介紹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作品影響

 不是我們常稱的杜詩的代表作,但也可見杜詩之風格。

作品評價

 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

作品成就

 杜詩總體成就:

第一個藝術成就:沉鬱頓挫的總體風貌,千匯萬狀的多樣風格

“沉鬱頓挫”是杜甫在《進表》中自述創作甘苦之語,自宋嚴羽之後成為杜詩藝術風格定評。它包括以下幾層涵義:一、它表現了杜詩思想內容的博大深厚,生活體驗的真切豐富,感情的飽滿有力;二、它經過了較長時期的積累、醞釀、消化、觸發的過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錘鍊精確的語言,鏗鏘瀏亮的音調,頓挫變化的節奏表現出來。陳廷焯云:“所謂沉鬱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於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覆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 ”(《白雨齋詞話》卷一)

第二個藝術成就:大氣磅礴的藝術概括,細緻入微的寫實本領。

杜甫是偉大的寫實詩人,他的作品中既有深刻的現實生活的內容,大氣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和社會面貌,同時也以大量的抒情詩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深沉執著、百折不回的積極入世的老儒形象,這就是杜甫自己,但他不是迂闊的腐儒,而是具有多面的性格。以其長安時期的作品為例,他說“憑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梟廬”(《今夕行》),詩人赤膊光腳,繞床大呼大叫,這裡所表現的是一個瘋狂的賭徒的形象;“儒術於我有何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這是杜甫酒後狂言的形象;“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病後過王倚飲贈歌》),這是貧病交加、幾成餓殍的杜甫形象;“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這是杜甫登高臨遠憂國憂民的形象。通讀杜甫全部詩作後,我們更能感受到一個有性格、有感情、血肉豐滿的杜甫形象。

杜甫詩歌擅長於敘事,常常通過富有個性的細節描寫和人物對話的客觀敘述,展示詩人的感情取向,因而這樣作品的藝術效果效果往往使人感到“峻奪人魄”,力透紙背。如《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他回到羌村之後,在兵荒馬亂之中,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很驚訝,原來你還活著,在驚訝之餘禁不住再抹去眼中的淚水、“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深夜和妻子秉燭而坐的那些情事,在夢中一樣不敢相信,竟然還能夠活著見面、“鄰人滿牆頭,感嘆亦唏噓”左鄰右舍爬在他們家的院牆邊,看著杜甫回家後和親人的相聚,不由唏噓感嘆,這些細節都表現了在戰爭年代家人團聚的獨特的景象。《北征》中的“平生所驕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而啼,垢膩腳不襪”對自己特別可愛的孩子的那種描寫很生動,又寫它的女孩子“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籍畫眉闊”等等,都是以細節描寫見長的傳神之筆。

除了寫人,杜甫在寫景詩中也善於摹寫,體物工細。
第三個藝術成就:興象渾融的詩歌意境,議論風生的感慨胸臆

杜甫的抒情詩往往寄情於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興象渾融。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情景同時出現,如他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後游》) 。另一種是只見景,不見情,如“秦川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登慈恩寺塔》 ),但其中蘊含著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再如,“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白帝》),其中也同樣有著詩人跳動的激情和那個混亂時代的陰影。最為典型的是上一講學過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首句如狂飆來自天外,使全詩為悲哀激盪的氣氛所籠罩,“渚清”一句語勢平緩,仿佛閒筆,實際上借寫望中所見而逼出第三四句。“無邊”一句,給人以萬景紛馳、百感交集之感。可是緊接著就是“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不僅展現出開闊遼遠,無比壯觀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詩人壯心不已的激情。

杜甫和其他盛唐詩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在詩歌中好發議論。
第四個藝術成就:嚴謹整栗的詩律之美,曲折拗救的兀傲之氣。

杜詩眾體俱佳,都有創新發展,五七言律成就尤高。現存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五言律有六百三十餘首,五排一百二十餘首,七律一百五十一首。杜甫律詩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思想與藝術上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作品榮譽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作品現實意義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影視作品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連結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其它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參考資料

書名: 杜詩鏡銓(二冊,不分售) 
 
內容簡介: 清人楊倫箋注的杜詩鏡銓,是具有代表性的杜甫詩集注本之一。楊氏參考了宋代至清代的各家杜詩注本,頗能裁擇各家之長,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糾正、補充舊注中的一些錯誤和缺漏。本書的注釋比較平正通達,簡明扼要,不穿鑿附會,不作繁瑣的徵引和考證。楊氏除了著重根據歷史背景闡明作品的寫作年代和主旨外,還注意到對詩意的疏解,並精選諸家評箋作為注釋的重要補充。由於具有上述特點,本書向來為研究杜詩者所重視。
 
《杜甫評傳》等。

史書傳記有: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盪,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註:當作大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註: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註: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國學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聖]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於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