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奉詔詰徐偃矯制狀》
時代:
西漢
作者:
終軍
體裁:
散文
原文:
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顓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故《春秋》「王者無外」。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餘臧,正二國廢,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
膠東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魯國西枕泰山,東有東海,受其鹽鐵。偃度四郡口數田地,率其用器食鹽,不足以並給二郡邪?將勢宜有餘,而吏不能也?何以言之?偃矯制而鼓鑄者,欲及春耕種贍民器也。今魯國之鼓,當先具其備,至秋乃能舉火。此言與實反者非?偃己前三奏,無詔,不惟所為不許,而直矯作威福,以從民望,乾名采譽,此明聖所必加誅也。「枉尺直尋」,孟子稱其不可;今所犯罪重,所就者小,偃自予必死而為之邪?將幸誅不加,欲以采名也?
作者簡介:
終 軍(約前133~前112) 字子云。西漢濟南人。西漢少年外交家、愛國英雄,華夏志士。少年時代刻苦好學,以博聞強記、能言善辯、文筆優美聞名於郡中。18歲被舉薦為博士弟子,赴京師。過函谷關時,守關吏卒交給他一件帛制的“繻”。終軍初不識此為何物,當得知這是一個返回過關的憑證時,慨然擲之於地,自信地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還。”守關吏卒為之瞠目。到長安後,終軍以上書稱旨官拜謁者給事中,奉命巡視東方郡國。他手持朝廷符節,騎高頭大馬,再過函谷關,守關人員認出此人正是前次棄繻的青年,嘆服其志遠才高。有一次,朝廷需要遣使赴匈奴,終軍上書自薦,博得漢武帝賞識,升他為諫大夫。武帝時,南越(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割據政權尚未歸附,他又自請出使南越,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請纓”一詞即典出於此)。至南越後,他說服南越王臣服漢朝,但南越丞相呂嘉極力反對,發兵攻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亦被殺。死時年僅20餘歲,時人稱之為“終童”。
相關背景: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從上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蹄。時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輒複合於木上。上異此二物,博謀群臣。軍上對曰:“臣聞《詩》頌君德,《樂》舞后功,異經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竄屏葭葦,與鳥魚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臨境 ,而東甌內附,閩王伏辜,南越賴救,北胡隨畜荐居,禽獸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攝。大將軍秉鉞,單于奔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是澤南洽而威北暢也。若罰不阿近,舉不遺遠,設官竢賢,縣賞待功,能者以保祿,罷者退而勞力,形於宇內矣。履眾美而不足,懷聖明而不專,建三宮之文質,章厥職之所宜,封禪之君無聞焉。…… 南越與漢和親,乃遺軍使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軍死時年二十餘,故世謂之“終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