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蔡國

奄蔡國

奄蔡國是古代遊牧民族建立西域古國, 位於絲綢之路上。其名稱始見於《史記》。中國史書相繼翻譯為奄蔡、闔蘇、阿蘭聊國、阿蘭、阿倫等。拜占庭史籍稱之為“阿卡齊爾”。

概述

奄蔡,西域古國,遊牧民族所建的政權。史事分別見於《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同時期相繼被譯為奄蔡、闔蘇、阿蘭聊國、阿蘭、阿倫等。“奄蔡”為該族語言辭彙的漢字音譯, 究其原音, 應擬為“A sear”或“A zar”。

《史記》記載

奄蔡為一西域古國, 其名稱始見於《史記》, 司馬遷記載其國的概況是:”奄蔡, 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 行國, 與康居大同俗, 控弦者十餘萬, 臨大澤無涯,蓋乃北海雲。"
“行國”即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控弦”指能使用弓箭的丁壯,“大澤”指鹹海。由這段記載可知, 奄蔡人是個遊牧民族, 其風俗習慣大致與康居相同。據同一篇傳文記載:“(康居) 與月氏大同俗”,“(大月氏) 與匈奴同俗”。康居大月氏匈奴都是西遷的東方遊牧民族, 他們的風俗習慣與西方的遊牧民族不同, 而奄蔡的風俗習慣卻與康居、大月氏、匈奴相同, 可見奄蔡人早先也是東方的遊牧民族。
因為張騫西域, 到康居國時, 即已知道康居西北的鄰國為奄蔡, 故知奄蔡人的西遷, 至遲在秦漢之交。奄蔡有“控弦十餘萬”, 若以五口之家有一“控弦”計算, 則知其國約有五十萬人口, 在西域可算是一個中等國力的國家了。

《漢書》記載

至西漢後期, 奄蔡被改譯為“闔蘇”。《漢書·陳湯傳》記載匈奴郅支單于西遷的事跡說:“(郅支單于) 自知負漢, 又聞呼韓邪益強, 遂西奔康居康居王以女妻郅支, 郅支亦以女妻康居王。康居甚尊敬郅支, 欲倚其威以脅諸國。郅支數借兵擊烏孫, 深入至赤谷城, 殺略民人, 區攴畜產, 烏孫不敢追, 西邊空虛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單于自以大國,威名尊重, 又乘勝驕, 不為康居王禮, 怒殺康居王女及貴人、人民數百, 或支解投都賴水中。發民作城, 日作五百人, 二歲辶西巳。又遺使責闔蘇大宛諸國歲遺, 不敢不予。”
匈奴郅支單于西遷康居, 築城於都賴水畔, 此“都賴水”即今哈薩克斯坦的塔拉斯河。他遣使督責周圍諸國的“歲遺”, 即指每年向匈奴貢獻的稅賦。諸國中的大宛在康居國南, 闔蘇國在康居國西北。此傳文中的註解說:“師古曰, 胡廣云: 康居北可一千里有國名奄蔡, 一名闔蘇, 然則闔蘇即奄蔡也。”
漢西域諸國圖奄蔡國位置

可知西漢後期,“奄蔡”的漢字音譯改成了“闔蘇”, 究其原音, 應作“hasu r”或者“hesu r”。上古操突厥語的民族, 其方言存在前元音帶輔音h 和不帶h 的差異, 例如西漢阿爾泰山的民族“烏揭”, 其前元音之前不帶h, 其突厥語原詞“uger”。該民族又譯為“呼揭”, 其元音之前即帶“h”, 其突厥語原語為“huger”。“奄蔡”改譯為“闔蘇”, 原因也在於此。
漢書·西域傳》有一個奇怪的地方, 即將奄蔡國並不視為獨立的國家, 其國的情況只作為康居國的一部分, 夾記在康居國的內容中。顯然, 漢朝認定奄蔡國為康居的附庸, 所以《漢書》的編者班固才會採用這樣的寫法。東漢初期,“闔蘇”的譯名消失了, 歷史記載中又恢復了“奄蔡”的譯名。

《後漢書》記載

數十年後, 奄蔡國又改名為阿蘭聊國。《後漢書·西域傳》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 多楨松、白草, 民俗衣服與康居同”。
奄蔡國改名為“阿蘭聊”, 必有其重大原因。其國原來的居民為奄蔡人, 故稱其國為“奄蔡”; 這時其地一定遷來了很多阿蘭聊人, 他們的首領甚至成了奄蔡國的統治者, 所以其國改名為“阿蘭聊”了,“阿蘭聊”為漢字音譯, 擬其原音當作“A lann i”。

《三國志》記載

“阿蘭聊”又譯作阿蘭,《三國志》卷三十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傳》說:“北烏伊別國在康居北, 又有柳國, 又有嚴國, 又有奄蔡國, 一名阿蘭, 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 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 臨水澤。故時羈屬康居, 今不屬也。”
引文中的“別”字, 當是“列”的誤寫。“北烏伊列國”應為北匈奴伊蠡王率部西遷至奄蔡國東境而建立的政權,“烏伊列”即為“伊列”的異譯, 隋唐時的“伊麗”,明清時的“伊犁”, 皆由伊蠡王北匈奴部西遷建國於此河北畔而得名。匈奴人因聚居於匈河(即蒙古高原中部的鄂爾渾河) 而得名, 西方的希臘、羅馬人記其族名為“hunn i”, 中國史籍始用漢字音譯為匈奴。後來, 西方人又簡稱之為“hun”(匈人) , 我國南北朝、隋、唐也簡稱之為“渾”, 它也是“hun”的漢字音譯, 可是“hun”是詞根,“n i”是表示人性的後綴成分, 翻譯時可以省略不譯。兩漢時期的匈奴, 南北朝時期遺留在蒙古高原的人數已不多, 他們被簡譯為“渾”, 已經轉化為鐵勒族人的一支。
“阿蘭聊”(A lann i) 又稱阿蘭(A lan) , 其原因與“匈奴”又稱“匈人”和“渾”相同, 顯然“A lan”為詞根,“n i”為表示人性的後綴成分, 翻譯時可省可不省, 全譯為“阿蘭聊”, 省譯則為“阿蘭”。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 相當於公元2~ 3 世紀, 正是北匈奴由天山以北逐漸向西亞和東歐遷徙的時期, 阿蘭人很可能像伊蠡王部一樣, 為北匈奴部落西遷時留居在奄蔡國的。

《北史》記載

據《魏書》卷一○三《高車傳》記載, 高車十二姓中有“阿侖”氏, 當是“阿蘭”的異譯。該部原為匈奴, 後轉化為鮮卑丁零, 南北朝前期稱高車, 南北朝後期稱“鐵勒”。而作為北匈奴一部於東漢後期西遷的阿蘭部, 則在奄蔡定居下來, 其首領且成了奄蔡人的統治者, 終至奄蔡國改名為“阿蘭”或“阿蘭聊”了。
北史》中說:“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粟特國並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的條件,奄蔡卻符合。《北史》中那段記錄的是該國遣使節到北魏匈奴滅其國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節到北魏為西元445年,正好為西元370年左右,與歐洲記錄一致。

拜占庭史書記載

在公元5 世紀東羅馬帝國拜占廷歷史文獻中, 經常提到一個名叫阿卡齊爾的民族。法國學者哈密頓(J am es Ham ilton) 在他的論文《九姓烏古斯和十姓回鶻考》一文中說:拜占廷史料在(公元) 448 年首次提到阿卡齊爾人(A katzir、A k t ir、Kat ir、A gazir) , 而且還認為這是一些居住在黑海以北、亞速海附近的部落, 他們是阿提拉匈奴人(Hun s A t t ira) 的盟友。在466 年之後的史料中, 就不再提及這些民族了, 因為在這一年, 他們為遠征波斯而途經通向高加索的大道的時候, 受到了薩拉胡爾人的攻擊。但是, 據我認為, 拜占廷史料中的阿卡齊爾人, 實際上幾乎肯定就是白哈茲爾人(A k Q azir ) , 很可能指可薩突厥人(Khazar) 的先祖, 至少是部分可薩突厥人的先祖。以後一個世紀開始, 曾有大量史料記載過該地區的這一個民族。
法國學者哈密頓的觀點是正確的, 東羅馬人所說的阿卡齊爾人, 實際上就是“阿克·闔蘇”(A k2hasu r)和“阿克·奄蔡”(A k2alzir)。“阿克”(A k) 是突厥語詞, 為“白色”之意, 闔蘇、奄蔡即是國族名稱。上古鹹海以北地區的主體居民為高加索類型的白色人種,而秦漢之際因匈奴的排擠而西遷的奄蔡人, 很可能為黃色的蒙古人種, 與當地土著居民相比, 他們顯然是少數。他們很快與土著居民通婚、融合, 一二百年後, 體形和面貌迅速發生變化, 與後來西遷的“阿蘭聊”奄蔡人的體形和面貌大不相同。於是, 東羅馬人將先前西遷至黑海以北的“奄蔡人”稱為“阿卡齊爾人”意為“白奄蔡人”或“白闔蘇人”, 以別於後來遷至鹹海以北的“阿蘭聊”奄蔡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