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少陽並病 ,病名。指太陽病證未解,而已見少陽病症候。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本病頭項強痛為太陽證,又見頭眩昏冒,胸脅痞滿之少陽證。邪在太陽則當汗,邪在少陽則禁汗。太陽與少陽並病,亦不可汗。既不可汗。則兩經郁經之邪無可解之法,故治當刺大椎第一間及肺俞、肝俞。亦可用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兼散表邪。慎不可峻汗或攻下。
相關詞條
-
太陽少陽合病
太陽少陽合病,病名。太陽少陽兩經同時受邪,起病即見兩經證候,如頭痛、發熱、口苦、咽乾、目眩、胸脅苦滿等。
-
太陽與少陽合病
病名。《傷寒論》太陽病中的一種變證,屬熱證,太陽少陽兩經同時受邪,病機主要是少陽鬱火,內迫陽明,下趨大腸,故自下利,用黃芩湯治之。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 -
少陽病
病證名,《傷寒論》六經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為主症的病變。屬於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
概念 解讀 中醫運用 -
少陽病證候
中醫理論術語。是指少陽病在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等本質有機聯繫的反應狀態。表現為在臨床上可被觀察到的症狀與體徵。...
概念 解讀 中醫運用 -
少陽經病證
病證名。是指由於邪熱郁於少陽經而產生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心煩,脅痛等症,熱邪介於半表半里。治宜小柴胡湯等。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 -
少陽病辨證
六經辨證之一,中醫診斷學術語。是指外感傷寒病過程中由於邪犯少陽膽腑,機樞失運,經氣不利所表現的證候,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我、脈弦為辨證要點。本證之邪既不...
概念 解讀 中醫運用 -
熱郁少陽證
熱郁少陽證證見往來寒熱,胸脅滿悶,心煩嘔吐,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苔薄黃,脈弦等。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臨床表現成份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
分類 治療 -
太陽病證候
太陽病證候為太陽病中所出現的臨床表現的總稱。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經證又主要分為太陽傷寒與太陽中風,腑證又有蓄水與蓄血的區別,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解讀 中醫套用 -
少陽病證
少陽病證是指邪犯少陽膽腑,樞機不運,經氣不利所表現的證候。又稱少陽半表半里證。
臨床表現 機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