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紹: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論太陽與少陽合病,若里熱盛,少陽邪熱移於腸胃而下利,治以黃芩湯,以清里熱。若胃氣上逆而嘔,則應再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
太陽少陽合病,病名。太陽少陽兩經同時受邪,起病即見兩經證候,如頭痛、發熱、口苦、咽乾、目眩、胸脅苦滿等。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論太陽與少陽合病,若里熱盛,少陽邪熱移於腸胃而下利,治以黃芩湯,以清里熱。若胃氣上逆而嘔,則應再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
病證名,《傷寒論》六經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為主症的病變。屬於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
概念 解讀 中醫運用指太陽和少陽兩經證候同時出現,臨床表現,既有太陽病的頭痛、發熱;又有少陽病的口苦、咽乾、目眩。 如里熱偏盛,熱迫於下則下利後重,熱迫於上則見嘔逆。
中醫理論術語。是指少陽病在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勢及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等本質有機聯繫的反應狀態。表現為在臨床上可被觀察到的症狀與體徵。...
概念 解讀 中醫運用六經辨證之一,中醫診斷學術語。是指外感傷寒病過程中由於邪犯少陽膽腑,機樞失運,經氣不利所表現的證候,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我、脈弦為辨證要點。本證之邪既不...
概念 解讀 中醫運用熱郁少陽證證見往來寒熱,胸脅滿悶,心煩嘔吐,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苔薄黃,脈弦等。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臨床表現成份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
分類 治療葛根一方也。太 少,謂太陽、少陽合病也。太陽則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少陽則有寒熱往來,口苦耳 聾,目眩胸脅痛之證,相協定病也。利芩,謂太陽、少陽合病當自下利,宜與黃芩湯也。嘔 加半,謂太陽、少陽合病不自利,但加嘔者,宜...
於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別,即氣交之變。 因此,醜未之年,厥陰風木應從上年司天的右間,降為本年在泉的...
原文 譯文《傷寒雜病論》是漢族傳統醫學著作之一,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讚譽有加,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中醫學習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
簡介 內容介紹 影響 現行版本 學術特色合病是指兩陽經和散陽經同時受邪發病。常稱“二陽合病”,“三陽合病”。合病強調多經病證的同時發生,通常指在三陽病範圍內。
簡介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