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經濟

太空經濟

太空經濟就是指太空探索和開發等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等。涵蓋通信、金融、醫療、國防等領域,也包括新興的太空旅遊、太空賓館、太空蔬菜、太空能源等。太空經濟是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有望成為推動未來經濟成長的“助推劑”,並將從各個方面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

簡介

太空經濟太空經濟
太空經濟(Space Economy)就是指太空探索和開發等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等。涵蓋通信、金融、醫療、國防等領域,如空間技術與產品、衛星套用、空間科學、太空工業、太空農業、太空資源利用、太空能源、太空旅遊、航天及太空文化產業、航天支援與保障服務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等。也包括新興的太空旅遊、太空賓館等。太空經濟與科技、社會進步和產業發展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太空活動的各項技術往往都具備向其他行業轉化的潛能。

太空經濟是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有望成為推動未來經濟成長的“助推劑”,並將從各個方面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

概念

12006年全球航天預算與收入構成比例2006年全球航天預算與收入構成比例

美國宇航局局長麥可·格里芬於2007年9月17日率先提出“太空經濟”概念。他在紀念美國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講中稱,太空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所謂太空經濟,包括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美國宇航局所主導的太空活動開創了新的市場空間和新的經濟成長點,技術創新將成為“太空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麥可·格里芬說,太空經濟包括衛星通信,如無線電通信和衛星電視、遠程醫療,點對點的全球導航,天氣預報與氣候監測,保障國家安全的太空資產等。太空經濟也包括剛剛出現的太空旅遊以及發展中的太空後勤服務,後者可以使商業性的太空旅遊成為一個可盈利的商業形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譚永華也解釋了“太空經濟”概念:“‘太空經濟’就是包括各種太空活動所創造的產品、服務和市場”。目前歐美國家已在太空經濟領域開拓了非常廣闊的市場,如太空旅遊、太空賓館、太空蔬菜、太空能源等。

凡因人類航天誘發的經濟活動,皆屬太空經濟,涵蓋通信、金融、醫療、國防、太空旅遊、太空資源開發和能源利用等諸多領域。不僅僅只是擺在超市裡的‘太空稻米’、‘太空蔬菜’,太空經濟是未來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將從各個方面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

內容

太空經濟可簡單分為“天上”、“地面”兩大部分。

其中,衛星研製、發射統歸為航天工業,屬“天上”部分。

而地面接收設備建設維護、套用終端研製、運營服務,以及各類衍生品開發,則屬於“地面”部分。

例如GPS技術的各種套用設備和服務、谷歌公司開發的“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都是商業運營極為成功的典範。

特徵

1、基礎性;

2、強關聯性;

3、高促進性和高增長性。

背景

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相關套用的不斷深入,“太空經濟”時代已經到來。

新興的“太空經濟”正在改變地球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天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使人類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障礙,直接進入空間或通過各種空間探測器獲取資料、信息,為人類對宇宙空間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認識與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各類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航天能力的發展則是探索和利用空間的基本手段,促使了空間物理學、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文學以及地球科學研究等在內的空間科學的發展。

現狀

外國

2005年美國‘太空經濟’的規模達1800億美元。 美國太空基金會2009年4月發布的《2008太空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太空經濟收入總額達到251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11%。另外2010年4月12日發布的《2010太空報告》稱,儘管2009年世界經濟遭受重創,但全球太空經濟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成為不可忽視的新的經濟成長點。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太空行業經濟收入總額為261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近40%。這與傳統產業增長陷入停滯甚至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重達46千克的“太空南瓜”重達46千克的“太空南瓜”

據統計,2009年全球總共進行了78次太空發射,比2005年增長42%。在這些太空發射中,俄羅斯發射次數占37%,名列第一;其次為美國,占31%;第三為歐洲,占9%。該報告認為,造成太空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太空事業商業化、全球化趨勢加快,軍事和民用太空項目不斷發展等。數據表明,目前全球航天產業總收入中,來自商業部分的貢獻已達60%以上。

中國

在國際上,雖然我國航天技術領域的卓越成績有目共睹,但其市場套用仍與歐美國家有較大差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譚永華以汶川地震為例,如果我們能將衛星通訊、衛星基站等套用於航拍、測繪等,就會在地震等自然災害中避免很多損失。
中國航天產業經濟收入,占全球航天業收入總額的比例僅為3%左右。與上世紀80年代即開始商業化的西方航天產業比起來,長期受體制、制度限制的中國航天產業,目前僅處於產業化階段,遠談不上商業化。 比如衛星研製、發射,囿於多種原因,幾乎全部靠國家投入,社會資本極少介入。這與軍民結合、國家投入和企業投入等方面皆有良好制度設計的歐美國家相比,相去甚遠。 中國航天應通過航天技術和航天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引領太空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保證未來我國擁有制天權和日益強健的太空競爭力。

前景

在目前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很多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太空經濟有望成為推動未來經濟成長的“助推劑”。

意義

大力發展太空經濟、爭奪太空資源開發利用權,是世界各國尤其是航天大國孜孜以求的目標。太空、宇宙不僅可以商用,而且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一個國家要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就要大力發展能夠兼顧國家安全與國際競爭力的太空經濟。上個世紀美蘇太空爭霸最激烈的時候,美國總統甘迺迪有一句名言:“誰能有效控制太空,誰就能有效控制地球。”與此一脈相承,里根時代的美國又推出“星球大戰計畫”。2006年,美國近十年來首次修訂了太空政策,確立了一系列旨在建立絕對太空軍事優勢的戰略目標,美國宇航局則表示將在太空探索領域不遺餘力地創新,以期使美國在“太空經濟”中一直走在最前面,獲得最大的利益。
大力發展太空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據美國和世界銀行專家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會在未來30年內比肩美國。可以預見的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絕不能僅依靠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國需要新的經濟成長點、技術創新的新驅動力,需要不斷創造新的、具有高度帶動性和廣泛套用性的產品和服務。根據美歐航天強國的經驗及中國已有的實踐,太空探索和開發利用正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太空經濟在激勵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激發經濟活力、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中國要想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必須繼續開展基於太空的創新,必須毫不猶豫地加入太空經濟的競爭。
中國航天科技工業是太空經濟的核心力量,肩負著促進太空經濟加速發展的重任。對於太空經濟,太空項目是發展的載體,國家經濟實力、工業與技術條件是基礎,而航天企業則是發展的主體。面對未來太空的激烈競爭和綜合國力的競爭,航天科技工業必須直面國家戰略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構建創新型、開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從航天產品製造商向系統集成商、套用服務提供商轉型,從以型號任務為主的保障型向軍民融合發展的能力型轉型,從以製造為主的三大主業向製造與服務並重的四大主業轉型。

未來中國的空間站模擬圖未來中國的空間站模擬圖

面向未來,必須大力發展航天核心能力,不斷追求航天技術與產品的跨越式發展,確保自主掌握國際一流航天技術,成為國際航天領域的重要力量。航天產品要實現體系化、產業化發展,形成有效的戰略威懾能力和對突發事件的制勝能力,面向天地一體化套用,提供支撐國家信息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基礎設施和促進未來太空經濟發展的空間平台。
加強發揮航天系統集成和技術優勢,積極延伸、拓展航天產業鏈,大力發展以衛星套用、航天技術套用產品與服務為核心的效益突出、品牌卓越、創新能力與市場發展能力強的高端產業,通過航天技術創新創造社會經濟需求,不斷促進航天套用產業發展,增強航天科技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根據航天技術創新引導太空經濟發展的原則,在太空環境、太空資源、太空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領域,引導形成新興產業,發展航天文化產業,不斷創造未來價值,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形態,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總之,迎接太空經濟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構建創新型、開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實現航天科技工業的新跨越,奠定富國強軍的航天工業基礎、引領太空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帶動科技發展的創新基礎,實現中國航天的可持續發展,支撐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中國航天義不容辭的戰略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