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漁洋山

太湖漁洋山

太湖漁洋山位於太湖邊的漁洋山風景區占地2000畝,由生態佛教文化、太湖文化公社和戶外健康拓展三大主題園區和漁洋閣、煙雨樓、四面觀音金殿三大主體建築組成,是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的重點開發景區。山塢內古蹟甚多,如曇花庵、法華寺、四面觀音殿、鄭旦墓、董其昌墓等。

基本信息

景區介紹

太湖漁洋山太湖漁洋山

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的交界處,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是東部近海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水域面積2,250平方公里,其中蘇州得天獨厚,約占三分之二。太湖平均水深2.27米,湖中48島、72峰,各有特色,自有一番秀美景。

漁洋閣”坐落於譽有太湖第一美景、鍾靈毓秀的漁洋山頂,與千年古剎四面觀音寺東西輝映,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形如神鰲悠然賞景,湖光山色一覽無餘,煙波繚繞盡享勝境,真乃漁洋山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漁洋山550米長的空中索道,帶領大家感受不一樣的漁洋山美景,足以帶給青年人最愉悅的享受。

特色景觀

漁洋閣漁洋閣
漁洋山風景區標誌性建築之一——漁洋閣已建設落成。漁洋閣總高27.1米,整體建築外形類似龍鰲背著寶塔的形狀,正如漁洋山地形一樣,與鰲神十分神似,取意獨占鰲頭。漁洋閣共分五層,分別以鰲文化(狀元文化)、詩畫太湖、漁洋溯蹤、玉鍾祈福等為主題,提煉吳文化、太湖文化、漁洋山文化的精華,採取蘇州本地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向世人呈現一幅風景秀美、物產豐富、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氣息的太湖圖卷。

作為漁洋山的標誌性建築,漁洋閣每層都製作放置了獨具文化價值的一件作品,一層為玉鰲神像與金玉踏鰲觀音;三層為創我國整幅漆雕作品最大的漆雕畫《洞庭兩山圖》;四層為至今為止,景德鎮燒制的最大瓷板畫《漁洋詩韻》和九幅傳統石刻作品《漁洋山傳奇圖》;五層為金飾玉鋪的金玉鐘樓,在泰福吉祥鐘聲中,為人們帶來吉祥、平安、健康。

歷史文化

太湖漁洋山太湖漁洋山景區
山塢內古蹟甚多,如曇花庵、法華寺、四面觀音殿、鄭旦墓、董其昌墓等,其中,四面觀音殿中建於南梁的四面觀音像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

漁洋山山形與中國最祥瑞的鰲神十分神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歷史人文,賦予了漁洋山靈性,使其成為太湖湖畔的一座寶山。

漁洋山風景區融匯佛文化、吳文化、漁俗文化、養生文化等多種文化,集山水生態、鄉土文化、佛文化教育、健康戶外運動、旅遊休閒觀光、健康養生及學術會議等。

當初叫漁洋山,人道是與伍子胥有關,是他從楚國亡命吳越,被此山太湖邊一漁翁搭救,後伍子胥執掌吳國權柄,尋訪漁翁,但漁翁已經病故。伍子胥找到了漁翁之子,把他安置在此山腳下,命名此山為漁洋山,銘念漁翁。繼錢謙益之後執掌當時文壇之牛耳的王士禎路經此地,很為此處之佳麗山水所傾倒,就自號漁洋山人。

太湖漁洋山太湖漁洋山景區

王士禎是順治十五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有《帶經堂集》、《漁洋精華錄》、《古詩箋》傳世,他也的確在蘇州留下了不少詩文,其中就有《由米堆山下行至上楊村錢家磡,望湖中漁洋、法華諸山》的五言長詩,“崎嶇下雲壑,蒼茫望煙水”“石徑何盤紆,疏離照梅蕊”之語。

從漁洋山下來,回到住地。找到高壽近百、生前被乾隆御封為“江南老名士”的沈德潛曾經寫過的《游漁洋山記》。沈德潛開門見山,直言“漁洋山,王阮亭尚書取以為號者也”,陶醉在漁洋山美景之中的沈德潛,在漁洋山一曇花庵向一“長眉捲髮”的老僧打聽,“問以王阮亭尚書曾至此間留遺蹟與否”,但此僧人一問三不知。下山之時,沈老夫子如是寫道:於時村落中炊煙浮動,白雲欲還,遙望梅花林如殘雪滿山,而夕陽一抹蕩漾其際,倍覺冷艷可愛。學富五車的沈德潛大器晚成,67歲才中進士,此後備受恩寵,令人艷羨,但死後卻被挫骨揚灰。

基礎建設

漁洋山風景區第一期開發的漁洋閣已全部完工,獨幅玉漆雕《洞庭春色賦》已安裝好,集古吳文化、名人書畫;踏鰲金玉觀音;蘇州刺繡、漆雕工藝;景德鎮燒制的江南才子詠太湖詩賦的箭筒和青花瓷板畫《望漁洋山》;蘇州歷朝歷代狀元榜;金頂玉地銅鐘和十二生肖玉雕鍾等極具文化內涵的作品展現在閣中,漁洋山東鄰兵聖孫武教練場,南依長虹雄姿引南北,西望太湖夕陽無限好,北靠山水雲霧聖恩寺。

盤點蘇州的景點

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箇中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