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宮街道

太乙宮街道

太乙宮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位於長安區中南部,秦嶺北坡,距城區15千米。轄1個居委會、23個行政村。G65高速、西(安)太(乙宮)公路和環山公路經此,支線通太乙峪風景區。名勝古蹟有漢四皓廟、翠華山風景區。太乙宮街道面積60.6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

基本信息

街道介紹

太乙宮街道轄1個居委會、23個行政村。G65高速、西(安)太(乙宮)公路和環山公路經此,支線通太乙峪風景區。名勝古蹟有漢四皓廟、翠華山風景區 。傳說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煉過,所以得此名。

《三秦記》載,“太乙山在長安東南八十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4)祀太乙於此,建太乙宮”。太乙宮的得名亦與此有關。

沿革

古屬雍州。

秦漢時期

秦(前221-前206)屬內史杜縣管轄。

西漢(前206-前23)高祖五年(前202)屬內史右內史京兆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屬京兆尹(意為“京畿之地”)。漢武帝於此祭太乙神。

王莽新朝(公元8年-23年)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屬京兆尹常安縣轄;天鳳二年(公元15年)屬饒安縣;劉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屬長安縣。

東漢(25-220)屬司隸校尉京兆尹杜陵縣。

三國(220-280)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屬京兆國,後屬京兆郡長安縣。

西晉時期

晉(266-316)屬京兆郡長安縣。

十六國時期

後趙(319年-352年)太和二年(329年)屬雍州京兆尹杜城縣.

前秦(350年-394年)皇始元年(351年)屬司隸校尉京兆郡杜城縣。

南北朝時期

南朝梁(502-557)中大同元年(546年)屬北魏雍州山北縣。

北周(557-581)明帝二年(558年)屬萬年縣。

隋唐時期

隋(581-618)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屬大興縣。

唐(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屬京畿道京兆府萬年縣;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屬鹹寧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屬萬年縣。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907年-923年)太祖開平元年(907年)屬大年縣。

後唐(923年-936年)莊宗同光元年(923年)屬萬年縣。

宋金時期

北宋(960-1127)宣和七年(1125年)屬京兆府樊川縣。

金(1115-1234)大定21年(1181年)改樊川縣為鹹寧縣;泰和四年(1204年)並鹹寧縣入長安縣,後復置鹹寧縣(取“天下鹹寧”之義),屬京兆路京兆府;泰和四年(1204年)撤銷縣制,不久復設。

元明清時期

元(1206-1368)屬陝西行省奉元路鹹寧縣。

明(1368-1644)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鹹寧縣。

清(1616-1912)嘉慶年間(1796-1820)為鹹寧縣杜曲社轄;光緒33年(1907年),社設倉,為杜曲倉轄。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為鹹寧縣轄;民國2年(1914年)撤鹹寧縣入長安縣;民國14年(1925年)為關中道長安縣轄;民國16年(1927年)改屬陝西省長安縣轄;民國20年(1931年)為長安縣第七區(杜曲區)轄;民國23年(1934年)為長安縣杜曲聯保轄;民國24年(1935年),為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長安縣杜曲聯保轄;民國29年(1940年)為長安縣杜曲鄉轄。1949年5月20日,長安縣解放,隸屬於陝甘寧邊區鹹陽分區。

新中國時期

1950年1月19日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轄;1950年5月2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覆,鹹陽專區的長安縣改由省直轄;1952年8月屬長安縣第十五區(王曲);1956年2月為長安縣杜曲區轄鄉;1957年6月為長安縣直轄鄉;1961年4月,調整為太乙宮人民公社;1966年9月改稱太陽升公社;1971年9月恢復原公社名;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鎮;1984年5月為王曲區轄鎮;2002年9月長安區撤縣設區,為區轄鎮;2006年,為太乙宮街道,街道辦事處駐地四皓村。

唐代及以前出現的村有:四皓村、關家村、新南、新北(二村統稱新街村)、上灣、下灣、牛家灣、西新村、崔家河、溫家山、天池寺、杜家坡(二村屬蛟峪山村)、水湫池(含甘湫池)。

太乙宮街道 太乙宮街道

清嘉慶《鹹寧縣誌》記載的村有:白家灣、上灣子、東西馬鞍嶺、吳家溝、崔家河、陽峪口、曹家莊、溫家山、沙場村、西新莊村、四皓村(四皓神村)、太峪溝、上寨村、下寨村、新街子、關家村、黃大灣(現黃岱灣)、牛家村、馬昌廟(亦為馬廠廟、馬超廟、甘湫)、

行政區劃

太乙宮街道面積60.6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1個居委會和206研究所、省結核病院、鐘錶機械廠、市社會福利院、蘭州干休所5個家委會及太乙、關家、新街南村、上灣、下灣、牛家、上寨、下寨、西新莊、黃代灣、四皓、東升、白家灣、沙場、崔家河、吳家溝、溫家山、蛟峪山、杏家坡、西岔、正岔、水湫池23個行政村。

駐街單位

抗日戰爭期間,省立西安高級中學遷入,國民黨在此舉辦“游擊幹部訓練班”,太乙宮鎮始有商店。1970年前後,206研究所、第一鐘錶機械廠、蘭州軍區干休所等相繼遷入。太乙宮鎮才修建了一條1600米長的瀝青罩面街道。鎮政府機關、鎮中學、醫院、商店、糧站、郵電所、銀行等單位沿街而建。

現有駐街單位:太乙宮街道辦事處、太乙宮街道畜牧獸醫站、太乙宮街道衛生院、西安翻譯學院、工商長安分局太乙宮工商所、公安長安分局太乙宮派出所、中國農業銀行長安支行太乙宮分理處、陝西省結核防治醫院、陝西省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西鎮分公司等。

代碼及分類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610116007:

~001 111太乙宮街道居委會

~200 112四皓村

~201 112沙場村

~202 112黃岱灣村

~203 112上寨村

~204 220下寨村

~205 220西新莊村

~206 220牛家村

~207 112上灣村

~208 220下灣村

~209 220新街南村

~210 220新街北村

~211 220關家村

~212 220東升村

~213 220白家灣村

~214 220吳家溝村

~215 220溫家山村

~216 220崔家河村

~217 220蛟峪山村

~218 220太乙村

~219 220杏園村

~220 220西岔村

~221 220正岔村

~222 220水湫池村

著名景點

翠華山是自然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嶺北脈,海拔2132米,面積1785公頃。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

太乙宮街道 太乙宮街道
太乙宮街道 太乙宮街道

翠華山位於西安市城南30公里的太乙峪中。由於峪口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修的太乙宮,又稱“太乙山”,傳說太乙真人在此修煉,而得此名。翠華山始自中國秦王朝,是歷代王朝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園”。秦始皇在此狩獵休閒,漢武帝設立祭天道場,祭拜太乙真人。秦聖宮是唐王李世民避暑消夏行宮。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人文歷史,淵源二千多年的傳說淵源,被人們稱為“三秦”旅遊勝地。 1992年為“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1997年推薦入“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翠華山旅遊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是天然水池,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 水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聖母行宮等。位於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蹟,由巨大花崗岩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這裡風景優美,清雅幽靜,為西安遠郊夏日避暑,遊覽勝地。這裡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三,舉行翠華廟會,遊人如織,十分熱鬧。

人文資源

太乙宮

據史料記載,武帝每年春季來此祭日,秋季祭月,三年祭一次太一神君。太乙宮的得名亦與此有關。 關於太乙宮的修建時間,另有一說:據漢代辛氏所著地理書《三秦記》載:“太乙宮在長安城南八十里太乙谷,中有太乙元君湫池。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祀太乙神於此,建太乙宮。”也就是說太乙宮築於前109年,比《資治通鑑》的記載晚24年。
據《資治通鑑》載:“武帝元封二年,冬十月,武帝巡幸至雍,祭祀於五疇(祭天地及古代帝王的處所);回長安後,祭祀太一神,並叩拜德星。”清嚴長明纂《西安府志》載:“元封二年,祀太乙元君湫池,起澄源閣。”到了唐代,太乙宮及翠華山變成了達官顯貴、墨人騷客的遊覽之地了。著名詩人王維、散文家韓愈均曾來此遊覽並賦詩。宋代的司馬光、清末的康有為亦曾到太乙宮一游。民國時期,國民黨曾在此舉辦游擊幹部訓練班,蔣介石曾到水湫池遊歷,並賦詩一首。山岩上的刻字而今仍依稀可見。

四皓廟

四皓村系以“商山四皓”得名,漢代在此建有四皓廟。宋敏求《長安志》有“四皓廟在終南山,去縣五十里,唐元和八年(813)重建”。

相關傳說

翠華姑娘的傳說

太乙宮街道 太乙宮街道

翠華山姑娘漢白玉塑像 相傳很久以前,涇陽縣有個叫金翠花姑娘,心靈手巧,美麗出眾,與本村潘郎兩情相悅,私訂了終身。由於父母早亡,兄嫂為圖彩禮而將她許配給鹹陽城裡的王姓富豪為妾,逼令成婚。眼看婚期降至,翠花思戀潘郎,日夜紡線。有天夜裡,姑娘來到潘郎門前,正欲敲門,突然有狗狂叫,嚇走了她。於是姑娘把紡線系在門前樹上,紡線直奔太乙山,藏於山間湖畔,盼著潘郎能順著紡線找到她。妹妹跑了,兄嫂難以向王家交代,其兄韓玉就四處尋找。韓玉聽一南山翁說,上山打柴的村人在太乙山見到一位仙女,她頭戴山花,身披女蘿,綠葉遮面,不露紅顏,似如翠花山姑娘。其兄忙上太乙山尋找,果然見到妹妹坐在石洞旁。他正待上前扯住妹妹,只聽霹靂一聲,地動山搖,立流成泉,山景驟變,天樂響起,天仙出現,在仙女們的陪伴下,翠花架風冉冉升空。傳說有:“雲從玉案峰頭起,雨自金華洞中來”,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披星戴月趕上山來,燒香、祈禱,追求愛情的忠貞。 為了紀念這位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姑娘,人們將太乙山改稱為翠華山,又在山中天池湖畔建立翠華宮,有翠花姑娘漢白玉塑像。遺址今仍可見,上山便可參觀。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姑娘,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舉行翠花姑娘廟會,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披星戴月趕上山來,香火旺盛。

太乙真人的傳說

天池西邊的翠華峰由多個山崩留下的殘峰所組成,其中有一峰孤立於其它殘峰之外,昂然矗立,面對群山,相傳此謂“太乙真人”。翠華峰旁原建有接聖台道觀,據說太乙真人常在翠華山峰旁昂首群山,久久不願離的情景。

拜漢武帝拜謁太乙神的傳說

相傳是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拜謁太乙神時的祭天道場遺址。拜謁道場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恢復重建的漢武帝祭天道場,顯現昔日道場之雄壯氣勢,是朝勝祭天之聖地。

長安五重寺的傳說

道安寺,位於神禾原畔雞子山,此地處於神禾原東麓,今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街道新街北村原上。此處正是神禾原向西北拐彎凸出之地,地勢顯亮無遮,其後原兩邊的走勢回收,猶如躍躍欲飛的雞兩翼而奮起,故人們稱為雞子山(又道此地荒坡草叢,四時多棲野雞故名雞子山)。又因唐宋時季,在此處建有真武廟,有朝陽大殿,俗稱雞子殿。 前秦時期,前秦王苻堅迎國師當時佛教界領袖人物道安法師入都城長安五重寺(又名義安院,唐宋後稱道安院,道安寺),在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鎮北新村神禾原畔,此地名曰雞子山,當地又稱雞子殿。登臨此地,前俯絕河清流四時不斷,古樊川四季美景飽覽無餘,右望少陵原畔興教寺如在眼前,左望杜曲鎮樓舍飲煙,桃溪堡桃林柳燕。 史載道安法師學識淵博,為我國佛教的發展開一代之風氣,他在道安寺任主持後,翻譯佛經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主持譯出佛家典籍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同時道安法師是淨土宗和本無宗始祖,編纂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教精錄--------《綜理眾經目錄》。道安法師又是中國僧制的開創者,他親手制定了我國僧尼的規範,並統一了沙門的姓氏。宋時《高僧傳》等佛家史籍均有關於道安法師的記述。
道安寺當年的建築規模宏大,當地人傳說有;“跑馬關山門”之語。唐代以後隨著社會的動盪不安,道安寺和周圍其它寺院一起衰敗。
宋代張禮游城南諸名勝時,在《游城南記》中記載了當時道安寺的情形;“今為尼院,院中起小塔,西倚高崖,東眺樊南之景,舉目可盡”。
金代興定二年(公元一二一八,1218年)又重新修建國師塔,寺內新出土金代古碑《符秦國師塔記》一塊,內容記載了當年(1218年)重修國師塔的情形。該碑銘文為隸書,正文為行書,詳細的記載了道安法師一生的經歷。 明代趙涵在《游秦日錄》中記述著道安寺的情形;“葬塔半傾,寺已寥落”。明隆慶五年重修道安寺,該寺現存隆慶五年(公元一五七一,1571年)古碑一塊。
清代道安寺幾經修復,上世紀中期,道安寺被拆毀逮盡。一九九六年,由民間組織(道安寺周圍的幾個自然村發起公議。古稱南,北兩社。),由民眾集資在故址上重建。後來又在興教寺主持常明法師倡義和關心下,進一步擴建。先後有前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以及常明法師,寬池師父,寬嚴師父,雷珍民先生等許多熱心人士的相助下,道安寺又在雞子殿故址上重新修建,國師塔,國師洞,大雄寶殿,地藏殿已落成了,其它正在修建中。
新建道安寺,背靠西北古鳳凰嘴,面向東南嘉午台,登臨此地令人心神俱舒,東南遠望嘉午台翠色,北望古鳳凰嘴古柏蒼桑,樊川美景盡收於眼前,決河流於腳下,少陵原畔興教寺似在眼底,神禾原猶如一條巨龍在此擺尾向前,道安寺新建的國師塔直插雲間,古老的道安洞已換新顏,登上道安寺,欣賞四時美景,會使每位造訪者感到,登臨此地別有洞天。

樊川八大寺之一——慧炬寺

唐代佛教文化的空前興盛,在神禾原兩側所建著名寺院不可勝計,尤其以樊川八寺最為有名,隋時慧炬寺(又名智炬寺,其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街道上灣村西)。

著名人物

張雲山(1877~1915)字鳳崗。陝西長安太乙西新莊人。父母早逝,兩兄長外出謀生,他寄居族人家中。張雲山早年在陶模軍中就加入了哥老會。由於他的積極活動,影響日漸擴大。在陝西開山堂“通統山”,自任山主,吸收二千八百餘人入會。發起陝西辛亥革命,建立了政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